首页 > 湖南省 > 长沙市 > 长沙县旅游
常家祠堂

常家祠堂

常家祠堂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常家祠堂位于北山镇常新桥北500米处,虽为常氏支祠,却比其西总祠更富丽堂皇,造型古朴浑厚,恢宏大气,细部刻画精巧雅致,是长沙县保存最完好的祠堂,也是本书作者之一陈先枢母亲常友芳老家的宗族祠堂。

据《长沙欧塘常氏谱》:“始迁祖钧公,字黻肃,原字福绣,号秉国,一号毅斋,后唐同光二年(924)以孝廉官湖南刺史,与陈公端、彭公滢自江西庐陵追贼至长沙,遂隶籍长沙雾阳乡伙散桥,旋徙大贤都欧塘即常家冲老屋。”与之相印证的有《长沙青山彭氏宗谱》:“始祖滢公,字汉霖,号旭湖,行政一,由彭城世居江西吉州之庐陵山口老杠树下,为唐保义郎。值江南黄巢乱,同招讨使姻舅陈端、蒋良杰共领兵征剿。后唐同光元年(923)与陈、蒋及甥南行至湖南长沙雾阳乡火散桥,议曰:遇大则居。滢公家于青山大田铺,陈家于大塘,常家于大贤。”《长沙清泰镇陈氏谱》亦有“一世祖端公,字朝祎,偕外甥孙彭滢、常均卜居长沙雾阳乡”之载。以上三谱共同说明:后唐同光二年(924),舅陈端与甥常钧、彭嵘自江西南昌百花洲追剿黄巢军余部来长沙。陈、常落脚今石常乡,彭则开基现高仓、青山铺、影珠山一带。

十分有趣的是,陈、常两姓联姻在长沙成为常态。本书作者之一陈先枢的母亲常友芳出自北山常氏,而陈先枢的父亲陈继征正是陈端的后裔。“长沙清泰镇陈氏”后有一分支为“善化七里营陈氏”。《善化七里营陈氏谱》载,南北朝陈朝皇族的后代陈旺举家迁居江州,形成庞大的义门陈姓家族,宋嘉祐年间又析产分家至全国各地,故七里营陈氏亦出自江西“江州义门”。又载,陈旺的七世孙陈端,唐僖宗时起兵平寇有功,加封威烈将军,敕镇潭州,后唐同光二年(924)致仕后终老长沙。故七里营陈氏亦认陈端为迁长始祖。清光绪二年(1876)七里营陈运溶一族建家庙于长沙戥子桥。

元末明初,常遇春为朱元璋打江山时,族人常大真生汝贤、汝昌二子。汝贤后居缪家塅(今长沙与汨罗交界处),汝昌后居欧塘冲。前者称东薮常氏,后者称欧塘常氏。二支派辈自29世开始分别为:

东薮:朝尊道玄,家振业修,本建传宏,墩培锡厚。

欧塘:朝廷庆显,孝友重光,本建传宏,墩培锡厚。

29世祖朝字辈讳闲川公下有两房,长房30世祖谦尊讳牧亭公,次房鼎尊讳宝亭公,兄弟二人在1875年左右兴资在常新桥处建一支祠,后设常新小学,曾作新桥村村部。

另说,清光绪年间为纪念常大淳而重建常家祠堂。光绪年间衡阳另一支常遇春后人也迁来北山。常大淳(1794—1853),号南陔,湖南衡阳人,明朝开国将军常遇春之后,道光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安徽按察使、湖北布政使、浙江巡抚等。咸丰二年(1852)任湖北巡抚期间,为防扼太平军入鄂,加强水陆设施,招募水军,不遗余力。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克武昌后,投井自殉。诏赠总督,谥文节。有长者曾见到常家祠堂供奉有常遇春和常大淳的肖像。

清末北山常氏许多远离政界,开始下海经商,有的成为长沙的富商巨贾,如常子诚(陈先枢外祖父)创办的裕孚钱庄为清末长沙钱业大户。陈先枢母亲常友芳曾撰《常家祠堂》联云:

化鹤归衡州,有明代元戎,适开胜境;

新祠移潭府,集清时巨贾,再造山河。

该祠后枕缓坡,面对白沙河,目睹汉家山,长59.8米,宽48米,面阔七间,进深三栋,顺地势逐渐抬高,沿中轴线依次为大门、前厅、中厅、戏台、上厅,全由花岗岩石柱支撑,气势恢宏。正厅大门有三,中有两副门联,均为花岗石框架。联曰:

举先是孝;

至爱惟亲。

奉先思孝;

进退必敬。

两侧有厢房、天井,地面由花岗岩石和方块青砖铺成,大门门梁及厅内上部均为木梁和木板,屋脊上有雕饰和图案,青砖封火墙。墙体基础为花岗岩石垒砌,约两米有余,小青瓦硬屋顶,宽敞、古朴。加上教室、厕所、厨房、庭院等,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据老人讲,东边原有横栋厢房多间,现残留痕迹依稀可见。

常家祠堂有一个流传百年的难解之谜:找不到出水口——雨水至屋内单池后,自然消失了。2010年,村干部在祠堂周边挖塘清污,特意四处寻找,终未找到。再沿门前白沙河墈边探秘,还是没任何发现。市、县有关学家来此考察、讨论过,也无果,只遗留老人关于常家祠堂单池落水的神秘传说。

常家祠堂对研究长沙晚清祠堂建筑有重要意义,2014年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北山镇:长沙县辖乡。1949年属太平、青山、青云乡,1956年为蒿塘乡,1958年为北山公社,1961年析北山、石常、牌楼公社,1983年置北山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31公里,面积148.5平方公里,人口5.8万。乡政府驻蒿塘坳。通公路。辖向家坝、平田、新中、福田、欧塘、福峰、卷石、新福、若溪、天雷山、荣合桥、福兴、金明、新云、福安、福云、新联、蒿塘、金星、北山…… 北山镇详细信息++

邻近的长沙县旅游景区
走遍长沙县
鏃呮父鎼滅储

>>大有桥

返回电脑版

鑱旂郴鏂瑰紡 绮CP澶�13001937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