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桥
大有桥位于开慧镇竹山铺,横跨今葛佳山村境内20多米宽的开慧河,3墩4孔。墩由麻石从基岩砌起,高丈余,南侧迎水面呈船头状,以利分流。北侧墩面为方形平台,有供行休息的连体石凳,形似人的大拇指,中间石凳上还饰有蜈蚣状雕刻。桥面由3条丈多长、2尺宽、近2尺厚的麻石板拼成,4孔12条麻石板平铺起东西通途。
桥东原有3块青石功德碑,麻石框边、盖顶,庄重美观。所捐钱款以“文”为单位,谷物计石(担)、斗,可见桥为民间募捐所建。碑已失,但其前面“碑坵”名还在,坵内1亩多田仍在耕作。桥西原有麻石砌的三层宝塔,五边,空心,高约丈余。第二层有孔,旁刻“惜字进香亭”。旧时写过的字纸要在“香亭”内焚化,万不能作它用。此俗源于旧对文字的敬重。
大有桥地处古道旁,进城、下乡的土车子川流不息。车有半空铁圈箍着木轮,桥面麻石中间被铁箍碾成光滑的、约10厘米宽、2厘米深的槽沟,叫“踏石有印”,雨天槽中堵满水,是旧时竹山铺一带商品经济发达的见证。当地庄户人家除作田外,盛行纺纱、织布、染布、踩布,俗称开“机染坊”。大户人家做出的布匹要运到长沙城的布庄去卖,换回洋纱、染料和其它商品,来回全靠土车子。
当时的长岳古道上,天不亮就响起“叽呀叽呀”的土车子声,如田园交响乐,响过不停。推车人悉为卖苦力的农民,是专门推“长路车”的。他们的作息时间是“早也毛塘铺,晚也毛铺塘”。即天明前发车,推着两百多斤货物,到九十里远的毛塘铺(今属安沙镇)才歇息。第二天进城卸货、装货返回,又在毛塘铺打住。次日赶回竹山铺,三天一来回。天天如此,何其苦也。
古大有桥下,河水清澈见底,时有鱼虾游戈,在桥上看得清清楚楚。小孩拿着扒篓,光着脚,甚至光着0-在河里捉鱼,是常有的事。成人们为了饱口福也常来摸鱼,口渴了就双手捧河水喝。
居住在桥头边的孩童,最爱玩的游戏就是在大有桥上跳远。从桥墩石凳处起跑,横穿桥面,至平台边纵身一跳,落在沙池上,跑上岸再跳,比谁跳得远,乐此不疲,直到母亲在家门呼唤,才依依不舍离去。
大有桥经沧桑岁月,洪水冲刷,却固若金汤,从选址设计到建造工艺无不体现工匠们的高超智慧和技艺。也留下诸多千古之谜让人思量:石料是哪里来的?因方圆几十里未见这么好的采石场,这么重的整条麻石怎运过来?如何安放在桥墩上?
1997年,在“要致富先修路”的口号声中,大有桥被整体拆除,于原址修建了一座能通行大货车的二孔圆拱形公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