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姚集镇 | 隶属:睢宁县 |
行政代码:320324113 | 代码前6位:320324 |
行政区域:江苏省 | 地理分区:华东地区 |
长途区号:0516 | 邮政编码: |
车牌代码:苏C | 行政级别:镇 |
人口数量:约5.63万人 | |
下辖地区:7个社区、29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早在东汉末年,下邳南黄河南岸就有姚姓人家居住。公元182年(光合五年)孙坚为下邳丞,得次子孙权时,孙权母亲爱吃的豆腐,就是御膳房大师从黄河南岸姚家圩村一姚姓家中购买的。当时下邳城南的黄河堰下,是一片大面积的茅草荒滩。居住在这里的姚、吴、孙、程、林五个姓氏十多户人家都是从外地迁来的移民,鉴于姚姓一户是三世同堂较为完整的家庭,并有一位60多岁的年长者非常正派,经常爱做善事,乐于团结大家,其家庭实属本分人家。其他姓氏的居民在姚家的影响之下,也就自然地称之此地为姚家庄。后因黄河连年决口泛滥,为防黄水冲淹灾害,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便在村庄周围挖沟排水筑圩,后来,便自然称呼此地为姚家圩。
基本介绍:
我镇地处睢宁县的西北部,全镇总人口98963人,辖34个行政村,一个国营场圃,359个村民小组。全镇总面积25.2万亩,其中可耕地面积12万亩,山区面积4.4万亩,总水面3.39万亩。黄河故道70华里横穿境内,全镇已形成东部板材、西部矿采、中间林、桑、果、蔬等产业带的生产格局,区域资源优势突出,交通便捷。
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我镇农业结构基本形成了以林桑果为主体的产业模式。我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始终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小我大”的方针,向产品质量和规模上要效益,将我镇的主导产业做强做大。目前,我镇优质梨面积已达5000亩,蚕桑面积达10000亩,意杨林面积2.5万亩,完成绿色通工程
荣誉排行:
2022年10月,2022年淘宝镇名单发布,姚集镇上榜。
2021年10月,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2021年淘宝镇名单,姚集镇榜上有名。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年淘宝镇,姚集镇榜上有名。
文化旅游:
姚集乡位于黄河故道两侧,由于黄河改道后河床抬高,淤塞严重,致使水流不畅。姚集乡历史上没有人工蓄水工程,汛期时的洪水常因排泄不畅而成灾,水退之后又成旱,故易旱易涝,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1956
中共睢宁县委和邳睢铜地委驻地旧址位于睢宁县张圩乡(现为姚集镇)王窝村小学内。王窝小学创办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院内有 “百年古松”。王窝小学是中共睢宁地区的活动地点。民国十七年(192
双古堆汉墓位于睢宁县姚集镇古堆村蛟龙山东,因该村有两座形似谷堆的大古墓而得村名。两墓相隔200米,居西大墓为西堆,直径80多米,墓高22米。居东小墓为东堆,直径50余米,墓高15米。双古堆的
凤凰山位于睢宁县张圩乡,由元古界中震旦系钙镁碳酸盐岩组成。山体在构造破裂带上发育了大批小型裂隙溶洞,形成新生代填充物与哺乳动物化石混合堆积的良好场所。1974 年,王窝古脊椎动物化石发现在东
戴兴志(1920-1940年),睢宁县姚集镇张圩魏庄村人,1939年参加革命,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第二营四连交通员,1940年3月17日在九顶山战役中阵亡。戴兴志烈士陵墓
历史沿革:
自2000年4月设立姚集镇以来一直隶属于睢宁县。
明初,姚姓在此居住并起集,故名。清光绪时期属招义乡,民国36年属第六区姚集乡,1949年属姚集区姚集乡,1958年为姚集公社红旗大队,1983年属姚集…[详细]
清代,该村高姓开党子铺(即客店),称“高党子铺”取名高党庄,高党社区以此得名。…[详细]
刘店为社区驻地。明初,刘姓在此开党店,故称刘店。…[详细]
清代,做过云南总督、两广总督张亮基之孙张景尼从翟山迁居至此,并筑有圩子,以其官势取名为张官圩,后简称为张圩。社区驻地于此而得名。…[详细]
1942年抗日战争,新四军二十七团驻军在此,因方便统一作战决定把东涧营庄和西涧营庄命名大同村。…[详细]
因清朝时姓郭和姓卢的居多,所以取名郭卢社区。…[详细]
明洪武年间,山西省有家李姓三兄弟迁居此地,行走缓慢的老三在河的渡口处设个茶水站,来往行人在此歇息喝茶,时间长了行客们就给他送个绰号“李三慢”,由此“李…[详细]
房湾为房湾村委会驻地,明末,房姓人家居住80%,沿故黄河埝湾居住,得名房湾。…[详细]
王塘为王塘村委会驻地。清康熙年间,王姓在此居住并建有家堂庙,故取名王堂,后演变为王塘。…[详细]
石碑为村委会驻地,元初,该地处黄河险段,村民筑埝并在村头立一无字石碑,后取村名石碑。…[详细]
村委会驻程庄,以村境内有程庄、刘庄首字取名。…[详细]
道庄位于姚集镇西南部,为道庄村委会驻地,清同治年间,该村百姓以信道而得名。…[详细]
青年村位于姚集镇南部,村委会驻轩庄,取名青年村意在象征青年人有朝气。…[详细]
湖口村是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姚集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金武村位于姚集镇东南部,因金楼、武庄两个自然庄成立第一个互助组而得名。…[详细]
二堡村位于姚集镇东北部,村委会驻地,清初,此处为黄河险段,堆土防决口称堡,序属第二,故称二堡。…[详细]
1956年农业合作社时,六个自然村合并为一个合作社,公历8月1日这一天成立,恰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故取名八一。…[详细]
娄堰村是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姚集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清康熙年间,赵姓来此定居,有打谷场,称赵场。…[详细]
大刘村是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姚集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明初,魏姓靠山旁居住,故取名为魏山。清代属招义乡青羊社,民国三十六年属第七区魏山乡,1949年属张圩区刘店乡,1956年属古邳区刘店乡,1958年属姚…[详细]
杜湖地势低洼,人们来往不便,有一渡口与仲山湖相连,即渡湖的渡口,故取名渡湖,渡湖演变为杜湖。…[详细]
境内冯庄因冯姓人居多而得名,又因村部驻冯庄而得名冯庄村。…[详细]
因钦姓居多而得名钦庄。清光绪时属辛安社,民国时期属第六区黄河乡,解放后属张圩区黄河乡,1957年撤区并乡时属张圩乡,1958年公化时为张圩公社张井大队…[详细]
清嘉庆年间,一姓陈老人新挖的井正好套一口老井的井涯上,故称陈井涯,该村委会驻地陈井涯(沿),取名陈井村。…[详细]
元朝,白马河水不时泛滥,指挥使孙成士之子孙国栋带领当地百姓齐心筑堰以保平安取名辛安即辛苦保平安,意即“辛安”又称新安。…[详细]
境内山峰似房梁,得山名梁山,因梁山而得村名。…[详细]
境内山形似蛟龙,因村委会驻蛟龙山而得名。…[详细]
明崇祯年间,王姓迁居至此,因山形掬抱如窝,子孙聚族而居,得名王家窝,又称王沃。…[详细]
该村于明朝初年叫沙湖沟村,至洪武末年,该村有陈氏兄弟三人(长名仲良、次名茂良、季名彦良),从河南归德州流寓于此开油坊,称陈油坊,后简称油坊,因村部驻此…[详细]
境内山上史有铁佛寺,故名。清代属辛安社,民国时属第六区小楼乡,解放后属张圩区小楼乡,1957年撤区并乡时属张圩乡,1958年公社化时为张圩公社铁寺大队…[详细]
明末清初,由一陈姓人家,兄弟四人齐心协力,用石头、泥土盖起一座小土楼,故得村名称小楼,改称陈小楼。…[详细]
清代,有黄姓在此居住,此地故名黄山,因紧靠黄山向阳的山脚下而得名黄山前村。…[详细]
刘集为村委会驻地,清代刘姓在此起集,被称为刘家集,故名。…[详细]
清朝后期,黄河改道后,便留下一片飞沙荒地,有张姓、尹姓迁来居住,故名。…[详细]
相传明朝后期皇帝害怕黄河决口,为护黄河大埝派兵驻扎设有50营,其中兵马营驻扎此地,由此得名马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