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开发区(凤城街道) | 隶属:丰县 |
行政代码:320321002 | 代码前6位:320321 |
行政区域:江苏省 | 地理分区:华东地区 |
长途区号:0516 | 邮政编码:221700 |
车牌代码:苏C | 行政级别:街道 |
人口数量:约7.81万人 | |
下辖地区:12个社区、11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古代传说,丰县是凤凰降临的风水宝地,县城也称凤城。
基本介绍:
江苏丰县经济开发区始建于1995年,其前身是徐州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起步规划11.7平方公里,远期规划可达60平方公里,于2006年5月经国家发改委审核批准为省级开发区。近年来,丰县经济开发区立足于工业发展的“先导区域”和城市建设的“绿色板块”,围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平台打造,力争做美环境、做优产业、做强实力,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发展步伐显著加快,连续5年在全省省级开发区科学发展目标考核中实现进位增长,多次被授予“江苏省投资环境最佳开发区”荣誉称号。
区位优势明显。开发区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七县交界处,依托丰县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形成了以高等级公路和铁路为骨架,水陆并举,内联外延
荣誉排行:
2018年12月,第二批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村名单出炉,开发区(凤城街道)上榜。
2015年2月,中央文明委决定授予开发区(凤城街道)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2014年6月,环境保护部授予开发区(凤城街道)2012—2013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文化旅游:
文庙大成殿,位于丰县县城解放路西首北侧,江苏省人民政府于200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亦称孔庙,始建于唐代,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迁建现址,占地十余亩,宫室近百间,建筑雄伟壮丽
凤鸣园(凤鸣塔)凤鸣园位于古城河的东南角,占地90余亩。“凤鸣公园”是由明万历年间所建的一座“凤鸣宝塔”而得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不但凤鸣园的凤吟阁传说中曾降落过凤
凤城天主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位于徐州市丰县凤城镇书院南街24号天主堂。凤城天主堂南邻鱼塘,西邻城河,北邻凤城镇居民,坐西朝东,门前书院北街,交通方便,位置僻静。属暖温带半湿润
龙雾桥遗址为大致为宋辽金至明遗址,位于地处丰县凤城镇史套楼东南,北环路南,复新河东岸。龙雾桥位于河滩上,此邻北环路,西邻复新河,交通方便。境内地势平坦,稍显南高北低,起伏不大,土地肥沃,适宜
周勃、周亚夫墓为明、清所建,实为周勃、周亚夫的衣冠冢,位于徐州市丰县凤城镇黄楼村东南。境内地势平坦,稍显南高北低,起伏不大,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镇交通比较发达,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水陆交
历史沿革:
1957年,在今凤城街道境内设立阎庄乡。
1958年8月,阎庄乡与孙楼乡、刘王楼乡苗城河以北的地区并入城关镇;同年9月,成立城关人民公社。
1959年8月,县城以东的9个生产大队从城关人民公社划出,建立张五楼人民公社。
1983年,改设凤城镇、张五楼乡。
2000年4月,张五楼乡并入凤城镇。
2014年11月,撤销凤城镇,分置凤城街道和中阳里街道。
龙雾桥社区:辖区东至东环路,西至边界,南至丰沛运河,北至边界,社区办公地址位于北环路南侧。…[详细]
丁兰集社区:辖区东至边界,西至东环路,南至丰沛铁路,北至边界。…[详细]
海子涯社区:东至边界,西至东环路,南至解放路,北至丰沛铁路,社区办公地址位于北环路南侧。…[详细]
辰明社区:辖区东至边界,西至华张路,南至边界,北至解放路,社区办公地址位于程小楼村北侧。…[详细]
七里铺社区:辖区东至东环路,西至边界,南至解放路,北至丰沛运河,社区办公地址位于栖凤路西侧。…[详细]
洪井社区:辖区东至沙支河,西至东环路,南至边界,北至解放路,社区办公地址位于洪井村。…[详细]
秦河社区:辖区东至经二路,西至边界,南至边界,北至中阳大道,社区办公地址位于解放大道南侧。…[详细]
栖凤社区:辖区东至东环路,西至经二路,南至通慧路,北至中阳大道。社区办公地址位于栖凤园小区。…[详细]
张五楼社区:辖区东至华张路,西至沙支河,南至边界,北至解放路。…[详细]
枌榆社区:辖区东至东环路,西至经二路,南至南方路,北至通慧路。…[详细]
新城社区:辖区东至东环路,西至经二路,南至边界,北至南方路。…[详细]
凤城社区:辖区东至东环路,西至边界,南至中阳大道,北至解放路,社区办公地址位于凤城花园。…[详细]
因谢姓始居且此处成过集市得名谢集村。原属史店大队,1961年分出谢集大队,1983年改为谢集村村民委员会,2001年付庄村并入,2014年划归凤城街道…[详细]
明朝仁宗皇帝年间建成,以史姓先祖来此占产立庄,故名。…[详细]
三千刘楼村:位于东环路东侧,中阳大道以南。 …[详细]
徐堤口村:位于师寨镇西南4.5公里处。 …[详细]
史黑楼村:位于师寨镇以南4.5公里处。 …[详细]
在村庄形成的过程中李姓占绝大部分,且人口多庄子大,得名李大庄。…[详细]
据传秦朝为挡黄水,从东南往西北修大堤,每三里为一口,此处为宁氏居住,称宁堤口,明洪武三年,黄氏定居后更名为黄堤口。最初以黄姓先祖从山西洪洞县迁到此处定…[详细]
清光绪年间形成村落,因村内有个大堤口得名。…[详细]
明初建成,刘庄,李庄,小李庄三自然村连在一起统称为刘李三庄村,因驻地于此,故名。…[详细]
明朝孝宗年间建成,张姓人为防外敌入侵,将居住地周筑寨墙,村委会以寨为名。…[详细]
因建村时该村大多数居民种植梨树,得名果园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