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吕店镇 | 隶属:伊川县 |
行政代码:410329107 | 代码前6位:410329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9 | 邮政编码:471000 |
车牌代码:豫C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24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4万人 |
人口密度:约355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8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传一吕姓人家在此开旅店,往来于伊川、偃师两地做生意的客商常歇脚食宿于该旅店,后来人口不断集聚形成村落,故称为吕店。
基本介绍:
吕店乡位于伊川县东北部,距伊川县城20余公里。东邻江左乡,西接彭婆镇,南与白沙乡接壤,北与偃师市寇店镇毗邻。面积1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934公顷。辖38个行政村,87个自然村,324个村民组。全乡5.7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47人。乡政府驻吕店村东部。
荣誉排行:
2022年3月,吕店镇被命名为2021年度河南省卫生乡镇。
文化旅游:
温氏宅院类别:古建筑时代:清地址:伊川县吕店乡温沟村公布时间:2008/6/1公布批次:第五批温沟村位于伊川县城以东的吕店镇,大约行半小时路程即到,村里现存的古宅有4座,为“四合院”式建筑,
白区地下活动办公室旧址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时代:1937年地址:伊川县吕店镇周沟村
历史沿革:
1932年设吕店区。
1936年隶属江左区。
1941年置万安乡。
1948年设吕店乡(亦称思贤乡)。
1958年成立吕店人民公社。
1984年社改乡,由吕店人民公社改为吕店乡。
2010年撤乡设镇,由吕店乡改名为吕店镇,至今。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相因吕姓人家开旅店,人口不断集聚形成村落,始称旅店村,后经历史演变,更名为吕店村。…[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姚氏先祖于明代迁居于此,地处沟内,故称为姚沟村。…[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温氏支脉自明初迁徙到偃师县温村,后翻越万安山到此定居,始称温沟村。…[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有一位姓姚的人在村西建有砖砌窑洞,用窑洞做庙,供奉送子观音,很是灵验,香火不绝,远近闻名,因此得名姚堂。…[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中有苏姓和温姓两大姓氏,苏姓人口最多,故称苏沟。…[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大禹治理水患打开龙门口旱干汝阳江,此地形成一道突起的高岭,被称为分水岭,居住在岭南的村庄始称南分水岭村,1958年后简称为南村。…[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大禹治理水患打开龙门口旱干汝阳江,此地形成一道突起的高岭,被称为分水岭,居住在岭北的村庄始称北分水岭村,1958年后简称北村。…[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为村里霍姓的最多,住在沟里,故名霍沟。…[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在明代末年,出了一个名叫周大成的秀才,被召为驸马,当时叫周庄,后演变为周沟。…[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以前有户姓符的人家在此定居,形成村庄,得名符村。…[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民国时期,此地是一个集市,形成村庄后居民姓于的占多数,故名于集。…[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300年前,一姓王的货郎在此打窑洞居住,后李,王两姓迁来,三家共同商定,将此地命名为王货郎沟,后简化为王化沟。…[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党姓村民定居于白雀寺的后面形成村庄,始称后庄。…[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春秋时期,此地有一处大的寺庙,名叫白雀寺,位于白雀寺的后门,且沟壑较多,适合打窑洞,供人居住,称为后瑶。…[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为村里姓张的人居多,且居住在沟旁,因此得名沟张。…[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北有丁惠河由东向西,村中街道由南向北,与河呈丁字形,故名丁流。…[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赵姓人最早在此居住,称为赵庄。1947年属吕店区。1958年成立王村生产大队。1962年从王村大队分出,成立赵庄生产大队,属吕店人民公社。1984…[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竹园村在古代是白雀寺的苗圃之地,有一大片翠绿的竹林,后白雀市被毁,看守苗圃之人在此定居成村,因其竹园独具特色,故名为竹园村。…[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明代末年,张姓人家迁于丁流村南部的高岗之上居住,因地势较高始称上庄村。…[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子坐落丁流古镇西边,多数村民沿丁惠河西岸依河而居,称西河村。…[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王姓居民最先在此居住,后来就叫做王村。1947年属吕店区。1958年成立王村生产大队,属吕店人民公社。1984年改设王村村民委员会,属吕店乡。2010…[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先民迁徙途中,见此地处于两岭之间,三面环沟,适宜耕田,筑寨成村,故名田院。…[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宋姓人最早在此居住,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寨子,人称“宋寨”。…[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孙姓人最先在此居住,且处在沟里,在沟边打窑洞,故称孙窑,后演变为孙瑶。…[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西汉末年,王莽追刘秀至万安山下一个小集镇,已经非常接近,拔剑欲杀刘秀,发现剑掉,急忙回去寻找,后来人们把王莽拉马找剑的这个小镇叫做拉马店。…[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孙姓人居多,且居住在沟里,因故得名孙沟村。…[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最早由冯姓迁此居住,且住在沟里,故命名为冯家沟,后称冯沟。…[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邵姓人居多,且住在沟里故得名邵沟。1947年属吕店区。1958年成立邵沟生产大队,属吕店人民公社。1984年改设邵沟村民委员会,属吕店乡。2010年撤…[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宋代末年,兵荒马乱,一姓范的人到此处避难,在此定居,因比其他的村庄都建立的早,故称范老庄,后逐渐简称“老庄”。…[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大约500年以前,从外地迁于此定居的人氏姓张,又居住在沟内,故称张沟。…[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范氏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建立村庄,因村庄靠南,取名下范村。…[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关于来历说法不一:一说最初此地有九户人家分居在九个洼地里,后人将此地总称为“九洼”;一说处于周围九个自然村所形成的洼地里,取名九洼。…[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初年翟姓一支脉从山西洪洞迁至此地一条东西走向的深沟内定居,始称翟家沟。1949年建国后称为翟沟。…[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说袁姓村民在此居住形成村庄,始称袁庄村。…[详细]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东坡高处有座古庙,供奉海神,名叫海神庙,因此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邢氏人家北靠坡地而居形成村庄,1949年建国时始称阳坡村,1958年村民改名为邢坡。…[详细]
区划代码:~23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说姓魏的来的早,在沟内打窑洞居住,因而得名魏窑,后演变为魏瑶。…[详细]
区划代码:~23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代初期,中原大地经历兵荒马乱,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从山西洪洞县迁民于河南等地,用于休养生息,一姓梁的人迁居于此,且本村处于沟里,故名为梁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