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高山镇 | 隶属:伊川县 |
行政代码:410329106 | 代码前6位:410329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9 | 邮政编码:471000 |
车牌代码:豫C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63.08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06万人 |
人口密度:约644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3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高山原名憩鹤山,传说有仙人乘鹤在此休息。后因四周高峰叠翠,山峦起伏,故称为高山,村以山名。
基本介绍:
高山乡位于伊川县西部,距县城15公里;总面积63.08平方公里,辖23 个行政村,42000余人。
该乡矿产资源丰富,突出的有煤炭、石灰石、高岭土等,并具有发展林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该乡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村村通程控电话,有线电视也得到普及。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热诚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来乡洽谈贸易,投资办厂!.
文化旅游:
伊川大觉寺位于伊川县高山镇谷元村,坐北面南,长300米,宽120余米,占地50余亩,目前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它就是大觉寺。根据有关记载该寺始建于元朝惠宗至元年间(公元1335年至公元1
历史沿革:
1949年属鸣皋区。
1958年属鸣皋人民公社(当时叫高峰公社)。
1959年从鸣皋公社分出属宋店人民公社。
1962年置坡头人民公社。
1964年坡头人民公社机关迁往高山村西矿区。
1965年改为高山人民公社。
1975年从中划出常川、亓岭等10个大队归常川人民公社。
1983年改高山公社为高山乡。
2009年撤乡设镇,由高山乡改为高山镇至今。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侯姓最早定居于此,后来逐渐发展形成村子,取名侯村。…[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明代末年,居住了一姓常的大户人家,且附近原有海凸山,得名常海山。…[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秦楚古道主要驿站,东来西往,拉骆驼经商者落脚歇息,喂牲畜的场所,西货东运,东货西送的逐渐增多,人畜流增加,此场所逐年扩大,随之形成一个村落,得名草场…[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北原有一个湖,名曰泊阳湖,一片汪洋,水鸟群居。1950年在湖东边开了一条渠,1965年把湖水流干,现已变成耕地,因最早位于湖的南边,故名湖南。…[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为晁姓居多,且地处沟内,故名晁沟。1949年属鸣皋区。1958年晁沟成立大队,属鸣皋人民公社。1959年从鸣皋人民公社分出属宋店人民公社。1962归坡…[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西有六岭,村北有三峰,村子位于坡头,又筑寨居住而得名坡头寨。…[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多数人姓张,故名张村。1949年属鸣皋区。1958年成立张村大队,属鸣皋人民公社。1959年从鸣皋人民公社分出属宋店人民公社。后因与鸣皋公社张村重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居贾氏家谱记载:清初有一贾姓人家迁此地谋生,后人丁兴旺,始成村落,得名贾村。…[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古时官道从郑州到潼关,此处为必经之地。后山东一姓穆氏人家到此定居,并开货店,故而得名穆店。…[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处于一条多洞的沟内,村民在此居住,形成村落,故名洞子沟。…[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庄原名安王屯。明万历年间村中有个叫王宣的人在朝中为官,备受朝廷赞赏,告老还乡时皇帝特赠花一束,村民以此为荣耀,将村名改为赠花营。后演化为增花营。…[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老年人传说:明末,一刘姓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日久成庄,得名刘庄。…[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时传说有仙人乘鹤憩此,名憩鹤山。村子因四周高峰叠翠,山峦起伏,故更名为高山。…[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最早落户的姓黄,村民在此居住,形成村落,故名黄村。…[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在很久以前,每天晚上总有一对金骡驹在一胡同内出没,故名金胡同,后演变为金滹沱。…[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早年有一姓高的人家定居于此,后分居东西两处,年久成村,因坐落在东,得名高东。…[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位于坡岭的尽头,又是古时的集市,人称坡头街,后人简称坡头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因姓谷的人家最早居住于此,村东早年有砖瓦窑,故名谷窑,民国十年建寨,改名盘安寨,后来寨墙毁废,复名谷窑,后演变为谷瑶。…[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山西洪洞县姓郑人氏迁入此地,取名郑村。…[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最早有郭姓从山西迁来定居。后有苗姓,马姓,魏姓,刘姓从洪洞县相继迁来。相传魏征丞相居住此村,故名魏庄。…[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清代初期,姓方人氏从洛阳唐寺门迁至此沟内定居,故名方沟。…[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唐代时期已存在,出过一个叫王忠的丞相,村民引以为荣,又因村子处于洼地,遂改名王忠洼。…[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清代初期,闫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后周姓,董姓,申姓陆续迁来,形成村庄,因闫姓居多且地处洼地,取名闫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