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小董乡 | 隶属:武陟县 |
行政代码:410823204 | 代码前6位:410823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91 | 邮政编码:454100 |
车牌代码:豫H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51.2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43万人 |
人口密度:约670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0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小董地名含义有二:一说传汉孝子董永居此,以董姓得名。又说传沁河滩中原有一董村,人们为避水患逐渐北迁至此,与原来的董村相对应得名(大董村已没于沁河中)。
基本介绍:
小董乡位于武陟县西北部,西与博爱县接壤,东临三阳乡,北临宁郭镇,南依沁河。域内交通便利, 四通八达,塔南公路延伸线、焦温公路、高九公路构成小董乡的交通框架,村村硬化路与公路相连。全乡辖20个行政村,共160个村民小组,40898口人,其中农业人口39581口人,总面积51.2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42219亩。
小董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乡。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食用菌、洋葱、韭菜、西瓜种植和长毛兔饲养已初步形成特色。2003年3月,小董乡成立了食用菌研究推广中心,培植扩展了白灵菇、灵芝等优质高价食用菌品种;2005年3月,成立了磨庄食用菌合作社,并多方
文化旅游:
武陟太行军区第八军分区司令部旧址位于武陟县小董乡,年代为1945年。2021年1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1945年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武陟县委县民主政府旧址位于武陟县小董乡,年代为1946年。2021年1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1946年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1953年并村建小董乡,属武陟县。
1955年设小董中心乡。
1956年陶村、渠下中心乡并入,改小董乡。
1958年成立小董公社。
1983年复称小董乡。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传因王姓得名王庄,后以方位析分北王庄,简称北王。…[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古称德川镇,明初山西洪洞县高村移民在此处定居,改称高村。民国《续武陟县志》记载的大高村、郭高村、二高村、张高村、后高村,1950年后,后高村改称崔高…[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原名凤凰村,因村民多烧制砖瓦和陶瓷而演称陶村,后为区分沁河对岸陶村改称大陶村。…[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原名崔官庄,清代沁河在大陶村决口,洪水将崔官庄淹没,居民南迁后改称南官庄。…[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陈氏、张氏家谱记载,清顺治年间陈氏和张氏先祖从山西渗州风台县和山西洪洞县迁到武陟县城西二十五里沁北大陶村安居,清乾隆年间遭水患迁至西北隅高地安居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陈氏、张氏家谱记载,清顺治年间陈氏和张氏先祖从山西渗州风台县和山西洪洞县迁到武陟县城西二十五里沁北大陶村安居,清乾隆年间遭水患迁至西北隅高地安居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含义有二:一说传汉孝子董永居此,以董姓得名;二说传沁河滩中原有一董村,人们为避水患逐渐北迁至此,与原来的董村相对应得名(大董村已没于沁河中)。…[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从前有一皇姑乘牛路过此地,牛卧地不起,死后埋在这里,故名卧牛庄。…[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传明初山西洪洞县贾村兄弟二人迁此定居后成村,仍沿用原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传元末武将耿泽成辞官归耕于此得名耿村,清康熙年间以方位析称南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传元末武将耿泽成辞官归耕于此得名耿村,清康熙年间以方位析称北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由慕姓得名慕庄,后慕姓渐少,演称磨庄。…[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来历不详,清康熙《武陟县志》始有记载。1958年成立岗头大队,属小董人民公社。1983年改南官庄村民委员会,属小董乡。…[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洪武四年(1371)李少作一家由山西洪洞县移民至此居住成村,得名李庄。2016年标准化处理为新李庄。…[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初乔氏族人由山西洪洞县平阳府迁居怀州城内西华门口,后移居武陟县西四十五里普照寺东北丹河北(即今运河),以姓氏得名乔庄。…[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委会位于楼下而得名。村名来历不详,明万历《武陟县志》始有记载。…[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初山西洪洞县迁民定居于此后成村,因朱姓居多,得名朱村。…[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位于沁河北岸得名沁阳,亦名沁阳村。北魏时称沁阳城。明初迁民时谢、王、周等姓分居三处成鼎足势,在原名的基础上分称南沁阳、北沁阳、东沁阳,后又统称为沁阳…[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初山西洪洞县迁民定居此地后成村,因地势低洼,遇涝沟渠众多,得名渠下。…[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因王姓得名王庄,以方位析分南王庄,后简称南王。明洪武四年(1371年),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此,沿用当时村名,由于人员较少,村南北中间不相连,称南部为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