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大封镇 | 隶属:武陟县 |
行政代码:410823104 | 代码前6位:410823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91 | 邮政编码:454100 |
车牌代码:豫H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8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6.18万人 |
人口密度:约727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2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传周武王伐纣途经此地时曾大封功臣,故名。
基本介绍:
大封镇位于焦作市武陟县西南边陲,南临黄河,与荥阳隔河相望,新洛、温武公路穿境而过,辖32个行政村,8万余人,全镇面积85平方公里,是焦作市第一大镇。2005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7.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24.8万元,人均纯收入3841元。先后荣获“河南省特色乡镇”、“河南省文明村镇”、“河南省卫生先进乡镇”、“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先进乡镇”、“焦作市六好乡镇党委”、焦作市特色农业乡镇“、焦作市发展企业明星乡镇”等荣誉称号。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大封起于商周,渊源流长,史载周武王封臣之地,历代名人辈出。境内现存司马遗址、安昌遗址等古文化遗迹。
——土地肥沃,物阜民丰。盛产小麦、玉米
荣誉排行:
2022年3月,大封镇被命名为2021年度河南省卫生乡镇。
文化旅游:
三义庙位于武陟县大封镇赵庄村。年代为明。三义庙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大司马遗址时代:新石器时代地址:武陟县大封镇大司马村
历史沿革:
明属武陟县待贤乡。
清属武陟县永一里、永二里、维一里。
1945年属武陟县维新乡。
1948年先后属武陟县二、四区。
1953年并村设大封乡。
1955年设大封中心乡。
1956年改大封乡。
1958年成立大封公社。
1983年复称大封乡。
1996年撤乡设大封镇。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上古时期唐尧来察看黄河时在今驾部停歇,“落架为城、城外为郭”,得名唐郭。清康熙年间聚落扩大分为两块,以方位析称东唐郭。…[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上古时期唐尧来察看黄河时在今驾部停歇,“落架为城、城外为郭”,得名唐郭。清康熙年间聚落扩大分为两块,以方位析称西唐郭。…[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大驾部农村居民点分由4个村民委员会管理,以成立顺序得名。传因上古时期尧王前来查看黄河时在此停歇而得名驾部,民国年间析出小驾部后,改称大驾部。…[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大驾部农村居民点分由4个村民委员会管理,以成立顺序得名。传因上古时期尧王前来查看黄河时在此停歇得名驾部,析出小驾部后,改称大驾部。…[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大驾部农村居民点分由4个村民委员会管理,以成立顺序得名。传因上古时期尧王前来查看黄河时在此停歇而得名驾部,民国年间析出小驾部后,改称大驾部。…[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大驾部农村居民点分由4个村民委员会管理,以成立顺序得名。传因上古时期尧王前来查看黄河时在此停歇而得名驾部,民国年间析出小驾部后,改称大驾部。…[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小驾部与大驾部统称驾部,村委会从大驾部4个村委会后排序,故名。传因上古时期尧王前来查看黄河时在此停歇得名驾部,后析出小驾部。…[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小驾部与大驾部统称驾部,村委会从大驾部、小驾部已有的5个村委会后排序,故名。传因上古时期尧王前来查看黄河时在此停歇得名驾部,后析出小驾部。…[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传为古安昌城东关的一部分,因东关中间有一条大沟,位其东侧,即称东沿,后演为东岩。…[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原是古安昌城东关的一部分,因东关中间有一条大沟,位于大沟西侧故称西沿,后演为西岩。…[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传周武王伐纣途经此地时曾大封功臣,故名大封。…[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大司马周围曾有东、南、西、北、中五个湖,位于南湖附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古名安昌城,后因赵姓居多得名赵庄。1958年成立赵庄大队,属大封人民公社。1983年改赵庄村民委员会,属大封乡。1996年属大封镇。…[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由董、宋二姓得名。1958年为董宋大队,属大封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为董宋村民委员会,属大封乡。1996年属大封镇。…[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此处原为宋朝农民起义军位于清风岭上的营寨旧址,明末清初由韩、李二姓居住成村,得名寨上。…[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此地原名高庄,因人口发展形成东、西两个高庄,后因黄河河叉从两村南绕过,两村逐渐形成黄河北岸水陆码头且水上运输繁忙,人们便称两村为“水运”,居东得名东…[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由邻近的孟门村人迁居此地成村得名孟迁,清代分成两个聚落,以方位得名南孟迁。…[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由邻近的孟门村人迁居此地成村得名孟迁,清代分成两个聚落,以方位得名北孟迁。…[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说这里曾是鞑靼人的住处,故名。1958年为老达寨大队,属大封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为老达寨村民委员会,属大封乡。1996年属大封镇。…[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原以人名得名崔桓庄,清代以方位析分北崔桓、南崔桓,民国年间南崔桓改称小催庄,后又改称南催庄。…[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崔桓庄,传以人名得名,后以方位析分为北崔桓,民国年间因村庄历史久远演称老催庄。…[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末老催庄人在此搭庵种地,生子取名保安,后定居成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原以翟姓得名翟家庄,简称翟庄,民国年间因邻近孔村,以方位改称前孔村。…[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以孔姓得名孔村,又以相对规模得名大孔村,后以相对方位得名后孔村。…[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原名新庄,民国年间因邻近孔村,改称小孔村。…[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传此地原为古安昌城北门,后以孟姓得名孟北门,简称孟门。…[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传此地曾为周武王伐纣时的屯兵处,故名。1958年为大屯大队,属大封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为大屯村民委员会,属大封乡。1996年属大封镇。…[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末大屯部分村民为耕种方便迁此居住,民国年间以方位得名南屯。大屯,传曾为周武王伐纣时的屯兵处,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原称牛庄,亦称牛屯,民国初期因聚落较小得名小屯,又因位于大屯东侧,1948年后改称东屯。…[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含义有二:一说因此地曾为三国时期司马懿屯兵大营处得名,今周围尚存传说中司马懿屯的粮仓、观星台等遗址;二说原为司马氏所居故名,明成化《河南总志》载:“司…[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三国时期司马懿曾在此筑观星台,后台上形成村庄得名岗上村,民国年间改称司马岗。…[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含义有二:一说可能是由人名“王落(乐)”演化得名。二说传清末捻军起义首领死于此地,以王落驾之意得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