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小屯镇 | 隶属:汝州市 |
行政代码:410482104 | 代码前6位:410482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5 | 邮政编码:467000 |
车牌代码:豫D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46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7万人 |
人口密度:约47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46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明末商人在洛阳至叶县古道旁开店屯居,渐成街道,得名小屯街,后简称今名。
基本介绍:
汝州市辖镇。1958年置小屯乡,同年改公社,1984年复改乡,1996年建镇。位于市境东南部,距市区18公里。面积146平方公里,人口8.6万。汝(州)宝(丰)公路过境。辖小屯、樊庄、芦店、朝川、张村、李湾、范湾、山王、杨其营、小陈庄、玉王、长营、季寨、季营、周庄、路寨、吴营、东村、西村、中村、小于庄、吉庄、史庄、杨集、虎头、石河沟、吴岭、牛庄、黄洼、丁堂、西焦村、后铺、南马庄、宗庄、张吾庄、李珍庄、南李庄、魏庄、南张庄、毛庄、时屯、大陈、崔辛庄、耿堂、鲁辛庄、雷庄、西王庄、孙店4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红薯、绿豆、小麦、水稻、玉米。乡镇企业有煤矿、炼焦厂。河南省朝川矿务局在乡境。
荣誉排行:
2017年12月,2017年河南省省级生态乡镇名单公布,小屯镇榜上有名。
2015年8月,河南省政府选择小屯镇河南省第一批重点示范镇。
2014年7月,小屯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文化旅游:
小屯遗址位于汝州市小屯镇小屯村,年代为新石器时代。2023年2月,被公布为平顶山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西王庄冶铁遗址位于汝州市小屯镇西王庄村,年代为汉代,类别为古遗址。西王庄冶铁遗址为汝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日期为2017年11月14日。保护范围:文物保护标志立在时屯河西岸炉渣堆旁,向
历史沿革:
1948年为临汝县第六区。
1949年改为塔山区。
1950年改为第六区。
1956年设立小屯中心乡。
1957年设立小屯乡。
1958年成立小屯公社。
1961年改称小屯区。
1962年复称小屯公社。
1984年改设小屯乡。
1988年属汝州市。
1996年撤乡置小屯镇,属汝州市。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3,为特殊区域。
由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平顶山朝川矿职工生活区设立的社区居民委员会,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明代末年村北1千米处,有一祖神庙,庙旁瓦渣堆上住几户人家,取名小街。庙南有洛阳至叶县古道经此,陕西人做生意到此地,就在大路旁落脚开店,由于生意兴隆,生…[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山西洪洞县樊姓一家逃荒到这里,在此地盖起了草房,以种地为生,此后又有赵、唐、范姓的人来到这里居住,因樊姓的来得早,故取名樊庄。…[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老人口述:1949年,人们扒村东头的火神庙时,发现一块石碑,碑载:毛庄是由毛姓而起名。后毛姓绝后,毛家坟至今还有遗址。又据刘氏始祖刘敏碑文记载:刘敏…[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末有时氏兄弟在此定居,称时屯,后有权、郭、苏、张姓的人相继在此定居。民国25年,因家族纠纷,村中加一堵界墙,村子分为两半,北称权庄,南叫时屯。193…[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村碑载:明初,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张姓、陈姓人家定居此地,由于陈姓户数较多,村庄较大,故名大陈。…[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辛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始名辛庄;明末崔姓迁入,清末辛姓消失,改成崔辛庄。…[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碑载,明初耿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菩萨堂旁,故名耿堂,后分为两村,此村在前,故名前耿堂。…[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初,辛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处魏辛庄(原名辛庄)南侧,始名南辛庄;后辛姓消失,鲁姓自临汝镇迁此,故名鲁辛庄。…[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雷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雷庄。…[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委会位于西王庄(曾名王庄),且在汝州市内相对方位居西而得名。明初王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王庄。…[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孙姓始居,因在道旁开有骡马店,始称孙家店,后简称孙店。…[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芦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因开有店铺,故名芦家店,后简称芦店。…[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关于朝川村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西1000米处,有个八大庙,庙内有一明代石碑,记载有离城17.5千米朝押川的内容,故名为朝押川。民国初年改为朝川。…[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梁治英、梁治学兄弟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始居;明末张廷臣、张廷太、张廷顺三兄弟迁入,因张姓居多而得名张村。…[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于河湾处,故名李湾。…[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范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因建村于河湾处,故名范湾。…[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据碑文记载:清康熙五年(1667)由王姓始祖王德杨携子自洛阳偃师县二里村迁此,建村山坡上,故名山王,后因人口发展众多,部分村民东迁另建新村。山王分为…[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因是新起的村庄,杨树又多,故名“杨起营”,后演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陈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因村子较小,故名小陈庄。…[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玉王有两种叙述:(一)明初魏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始居,以杨寨药师寺和尚在此遇到伊王,得名遇王,后演变为今名玉王。(二)原村名为安乐寨,明朝时李闯王路过此…[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嘉靖年间(1522-1566)伊王典楧曾居此,后逐渐形成村落,因驻扎过军营,且村东西较长,故名长营。清初称为长营镇,民国时称长营街。…[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朱元璋手下一姓季的校官,因犯错误被贬此地。校官决意改邪归正,故改季为季(gui),筑寨始居,村遂名季寨。…[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初名湖浪营、草店铺,明末尹王(姓李)获罪隐居于此,改李为季,后尹王儿子在此护道,故易今名季营。…[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周姓始祖由山西洪洞县迁移此地,那时此地东部有个大古泉,名古咽泉村;后此村姓周人多,又更名周家庄,后称周庄。…[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路、郑两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清代驻寨防匪,因路姓人多,称路家寨,后简称路寨。村庄原来居北,后因河水泛滥南移今址。…[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桥上记载有:原为明初实行军屯后,有军屯点(营)变为村落,叫斜桥营(桥有点斜)。明初吴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时久人多,把斜桥营改…[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从民国元年开始,当时是保甲制,由直隶汝州杨集乡管辖。安乐里杨家寨建立两个保,十六、十七保。袁家门、陈家门为中村,李家门、魏家门为东村(第十六保);杨家…[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从民国元年开始,当时是保甲制,由直隶汝州杨集乡管辖。安乐里杨家寨建立两个保,十六、十七保。袁家门、陈家门为中村,李家门、魏家门为东村(第十六保);杨家…[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从民国元年开始,当时是保甲制,由直隶汝州杨集乡管辖。安乐里杨家寨建立两个保,十六、十七保。袁家门、陈家门为中村,李家门、魏家门为东村(第十六保);杨家…[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于姓自郏县逃难至此建村,故名于庄。清属存汝里。1936年属小屯联保。1941年属杨集乡。1951年属六区。1958年与范湾、李湾、孙店同属小屯公社…[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史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史庄。…[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杨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村临大道,发展成集,始名杨家集,后简称杨集。…[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谭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近河沟且多石头,故名石河沟。…[详细]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年间,有个吴姓常在此地放牛,并开一块荒地种上荞麦,收成良好。后来,他带妻子和两个儿子居住此地,始名吴岭。由于人口逐渐地增多,分居为两地:一子住在坡…[详细]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牛津山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原名牛庄,后有小牛庄在南,故易名大牛庄。…[详细]
区划代码:~23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黄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地势低洼,故名黄洼。…[详细]
区划代码:~23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住一家丁姓人,丁姓人在村西头盖了一间祠堂,后丁姓消失。明末苏姓自苏楼(今属纸坊镇)迁此建村,因近丁家祠堂,故名丁堂。…[详细]
区划代码:~23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李姓始祖李珍从山西省洪洞县首先迁入蔡庄,后另建村庄,并以李珍之名取名李珍庄。…[详细]
区划代码:~23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一户毕姓人家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居此地,起名叫毕家沟。至清乾隆年间,李姓人由汝州城北李法子庄迁来,李姓人多,故取名李庄。…[详细]
区划代码:~24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魏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魏庄。…[详细]
区划代码:~24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张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张庄。…[详细]
区划代码:~24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宗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宗庄。…[详细]
区划代码:~24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李家迁此居住,建有两个大祠堂,故名李二堂。…[详细]
区划代码:~24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穆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村民穆虎子,为积德行善,自建一庙堂,故名穆堂。…[详细]
区划代码:~24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委会由北魏庄、麻庄、菜园3个自然村组建而成,位于北魏庄和麻庄之间,故名。以麻、魏姓始居建村,分称麻庄、魏庄。明末,魏姓人迁此居住,取名魏庄;后因重…[详细]
区划代码:~24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张姓人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居此地,地势又靠北汝河,故名河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