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东墟镇 | 隶属:博野县 |
行政代码:130637103 | 代码前6位:130637 |
行政区域:河北省 | 地理分区:华北地区 |
长途区号:0312 | 邮政编码:071000 |
车牌代码:冀F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28.2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04万人 |
人口密度:约723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5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因镇政府原驻东墟村得名。建于西汉,因处于赵国之东墟而得名。
基本介绍:
博野县辖乡。1962年建东墟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城东北,距县城6公里。面积28.2平方公里,人口2.3万。定(县)河(间)公路过境。辖东墟、北陶墟、南陶墟、四合庄、西墟、西田、东墟营、小庄头、南田、陈村、龙堂、代庄、大墟、张岳、大齐15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工业以胶带、染料、食品加工为主。
2013年,博野县撤销东墟乡,设立东墟镇。
荣誉排行:
2021年11月,东墟镇被认定为2021年河北省特色产业名县名镇(河北省体育器材产业名镇)。
2018年12月,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确定东墟镇为2018年河北省特色产业名县名镇河北省橡胶输送带产业名镇。
2015年11月,东墟镇被确定为2015年河北省特色产业名县名镇河北省橡胶输送带产业名镇。
历史沿革:
1957年,始设东墟乡。
1958年,并入蠡县,属崭新人民公社;同年10月划归安国,属崭新人民公社。
1962年,复归博野县,为东墟人民公社。
1984年,复置东墟乡。
2008年底,乡政府驻地由东墟村迁入陈村。
2013年12月12日,经省市县人民政府批准,东墟乡人民政府变为东墟镇人民政府。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建于西汉,因处于赵国之东墟而得名。…[详细]
张岳村位于博野县东墟镇东南部,全村人口3250人,870户,耕地3100亩。张岳村有近30年的胶带生产历史,特别是近几年发展较快,逐步形成了以橡胶输送…[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传,唐代齐姓先定居于此,故曾有齐庄之称。明代,罗姓从浙江宁波迁至该村西,建村名罗家营,到清末,两村合一,因齐姓居优势,有取大家齐心之意,始定名大齐。…[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建于西汉因处赵国大墟大墟之上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建于北宋,1127年洪水泛滥,村庄几乎随流而没,曾一度称为“沉庄”。南宋末年,陈姓人丁大增,方以“陈”代“沉”称为陈村。…[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建于明永乐年间,系戴姓从山西夏县迁此定居得名。…[详细]
西田村位于东墟镇以西三公里处,全村总人口878人,289户,党员48人(含预备党员1人),村民代表22人,耕地960亩。西田村通过三年多的扶贫攻坚,村…[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建于西汉,因地处赵国之西墟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建于明代,系租种龙堂地主村南土地的佃户发展成村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传,该村建于元代,因当时一皇帝巡幸时,曾在此村南宝严寺降香,并在寺北(现在龙堂村)建行宫住宿,故名龙堂。…[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建于明永乐年间,当时户小人稀,东面又紧靠大庄头(属蠡县),故名小庄头。…[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原网子营,建于明洪武年间(约公元1730年),因家家户户织网子而得名,后因网(网)字里有“亡”字,村民认为不吉利,故借东墟之名,改名为东墟营。…[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建于西汉,原名陶墟,因处于赵国之陶墟而得名。辛亥革命后,为便于管理,分为南北两村,该村居南,故名南陶墟。…[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居南陶墟之北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建于清康熙年间,因有东墟刘、夏、司、冯四户在此建房发展成村而得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