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洪桥街道 | 隶属:越秀区 |
行政代码:440104001 | 代码前6位:440104 |
行政区域:广东省 | 地理分区:华南地区 |
长途区号:020 | 邮政编码:510030 |
车牌代码:粤A | 行政级别:街道 |
辖区面积:约1.52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3.68万人 |
人口密度:24211人/平方公里 | |
办事处地址:小北路小石街3号 | |
下辖地区:8个社区 |
地名由来:
洪桥街道名称源于境内明代簧桥;古时人们称书院、学库为“簧”,过甘溪到贡院及粤秀山麓书院之桥名“黄桥”。后简化为“洪桥”。
基本介绍:
洪桥街位于越秀区中部偏西,东起东濠涌,南至东风路,西临解放北路,北靠环市路,面积1.52平方公里。辖内主要路段有东风路、环市路、小北路、应元路、越秀北路和法政路。全街设德源里、丹桂里、洪庆坊、三眼井、越秀山、北园、马庄巷、法政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有居民12700多户,人口33000多人。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军区空军后勤部、广东省粮油贸易公司、广东省航运规划设计院、广州市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市高速公路总公司等党政军机关和企业单位设驻辖内;揽越秀山秀丽风光,拥镇海楼、五羊石雕、明古城墙、四方炮台、孙中山纪念碑等名胜古迹;活跃着洪桥客家山歌协会、小北乐社、北秀书画会等民间文艺团队
荣誉排行: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洪桥街道人口数量为3.68万人,位列越秀区各街道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7位。
文化旅游:
这座绛红色的建筑就是镇海楼,它是广州文化史迹引人注目的一颗明珠,被誉为岭南第一胜景。镇海楼因其楼高五层而称其为“五层楼”。此楼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永嘉侯朱亮祖所建,初名“望海楼”
中山纪念碑是为纪念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而建的,它位于观音山顶上,循“百步梯”上蹑498级可通达。纪念碑建越秀公园于1929年,由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碑身全部用花岗石砌成,高37米,碑
明广州古城墙位于广州市越秀山上。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把宋代广州三城合而为一,并向北扩展,跨越到越秀山,史称旧城。据明黄佐《广东通志》载,当时广州城“周长三千七百九十六丈、高
孙先生读书治事处纪念碑位于越秀山南面百步梯的半山坡上,即孙中山于1921年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时,曾和宋庆龄居住过的“粤秀楼”遗址。1922年6月26日,陈炯明背叛孙中山,发动武装叛乱,孙先
“佛山”石牌坊位于越秀公园“古之楚庭”牌坊下方。始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重修,为四柱三间一楼的花岗石结构。明永乐三年(1405年)此山顶上建有观音阁,后改为
历史沿革:
宋代至清代,为南海县治。
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广州市小北区。
1950年,成立洪桥街道;同年,小北街并入,先后属小北区、北区。
1960年,洪桥街道与仓边街道合并成立洪桥公社,属越秀区。
1961年,与仓边街道分置,恢复洪桥街道。
区划代码:~007,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因居委会办公点位于三眼井街,故名。清代时此地曾有一口井,井面呈“品”字形,故称三眼井。…[详细]
区划代码:~101,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因辖内在清代已有德源里,故名。1954年成立洪桥街第一、第三居委会。1960年第一、二、三居委会组成洪桥人民公社第一管理区。1961年恢复洪桥街第一、…[详细]
区划代码:~102,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因居委会办公点位于丹桂里,故名。1954年成立洪桥街第二、第四居委会。1960年成立人民公社,改为洪桥人民公社第一、第二管理区。1961年,公社撤销,…[详细]
区划代码:~104,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因辖内有老街巷洪庆坊,故名。1954年成立洪桥街第五、第六居委会。1960年成立人民公社,分属洪桥街第二、第三人民公社第三管理区。1961年公社撤销,…[详细]
区划代码:~110,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因辖内有越秀山,故名。1954年洪桥街第十居委会成立。1960年,成立人民公社,第十居委会与第十一、十二居委会合并成立洪桥街道人民公社第四管理区。19…[详细]
区划代码:~112,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因辖内有北园酒家,故名。北园酒家是始创于1928年的广州市知名老字号。…[详细]
区划代码:~113,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因居委会办公点位于马庄巷,故名。马庄巷因曾有清代教育家湛若水的养马房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114,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因辖内在清代已有法政路,故名。法政路因在清末时曾建有法政学院而得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