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打柴沟镇 | 隶属:天祝藏族自治县 |
行政代码:620623101 | 代码前6位:620623 |
行政区域:甘肃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35 | 邮政编码:733000 |
车牌代码:甘H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400.61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08万人 |
人口密度:约27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个社区、17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打柴沟镇因镇人民政府驻打柴沟村而得名,藏语称曲隆。
基本介绍:
打柴沟镇位于天祝县东南部,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8公里,东南与华藏寺镇相连,西北与抓喜秀龙乡和炭山岭镇毗邻,北靠毛毛山,南接石门镇,总面积400.61平方公里。境内年平均气温-2℃,年均降水量400-450mm。
全镇辖村委会17个,村民小组71个,全镇总人口17536人,其中农村人口3523户15636人,少数民族主要有藏、回、土、蒙古等族。耕面积29410亩,大小畜42856头(只)。2004年,全镇完成农业增加值1593万元,粮食总产量532.6万公斤,乡镇工业增加值525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750元。
打柴沟地区历史悠久,是天祝县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
荣誉排行:
2023年2月,甘肃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打柴沟镇为2022年度甘肃省卫生乡镇(街道)。
2021年1月,国家民委命名打柴沟镇为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2020年11月,农业农村部认定打柴沟镇为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高原夏菜)。
历史沿革:
元代时期,打柴沟镇境域属庄浪县。
明代时期,庄浪县改庄浪卫。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由庄浪茶马同知管理。
民国元年(1912年)后,由平番县管辖,属甘凉道。
民国三年(1914年),属庄浪茶马理番同知。
民国十七年(1928年),属永登县。
1949年10月,为天祝区第七乡。
1958年12月,为金强公社打柴沟大队。
1961年12月,为打柴沟公社。
1962年7月,分设为河东、金强驿、友谊、打柴沟4公社。
1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打柴沟,人们去砍柴的沟之意,故名。2004年2月天祝县政府[2004]17号文件成立打柴沟社区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火石沟新村社区是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打柴沟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区域内有安门居民点而得名。“安门”地处乌鞘岭脚下,背靠群山,前望金强河,古代为关键渡口,有取门守关之意。…[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区域内有东西流向的金强河,当地人将金强河以北区域称为河东,80年代设立村委会时因河东上下跨度太长,故将兰新铁路以上命名为上河东村。…[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区域内有东西流向的金强河,当地人将金强河以北区域称为河东,80年代设立村委会时因河东上下跨度太长,故将兰新铁路以下命名为下河东村。…[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区域内有庙儿沟居民点而得名。“庙儿沟”有一座土庙的山沟。…[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该地多个山沟曾出产板状岩石,故名。解放前属于天祝乡石门保,1950年为天祝自治区七乡,1952年隶属天祝自治区河东乡,1958年12月属天祝县河东二…[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区域内有安家河居民点而得名。“安家河”曾有安氏人家居住在金强河畔,故称之为安家河。…[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区域内有铁腰居民点而得名。“铁腰”因居民点地形酷似一个不完整的腰子形状,人们称作折腰村,由于地名寓意不好,又地处铁路沿线,故改名为铁腰。…[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区域内有地片打柴沟而得名。“打柴沟”人们去砍柴的沟之意。…[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相对附近的村庄来说人口多、面积大,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区域内有深沟居民点而得名。“深沟”很深的山沟。…[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区域内有金强驿居民点而得名。“金强驿”古驿站名,建国前称“镇羌驿”初建于汉代,因镇压了当地羌族人得名,建国后改名为金强驿。…[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区域内有石灰沟居民点而得名。“石灰沟”有石灰石的山沟。…[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区域内有上下十八居民点而得名。“十八”解放前,此处有十八户人家。…[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区域内有地片火石沟而得名。“火石沟”因山头早期生产一种黑褐色打火石,两块石头碰撞便可打出火花加之所处位置沟壑较多,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友谊”人们共同的愿望,希望互相友好,关系长存,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区域内有大湾居民点而得名。“大湾”,较大的山湾。…[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多隆”为藏语地名,意为多石头的沟。解放前属永登县天祝乡石门保管辖,1950年下石板沟村属天祝县七乡,1952属天祝区河东乡,1960年下石板沟牧业队…[详细]
白牦牛生长在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因只有天祝独有,故命名为“天祝白牦牛”,其生长海拔3000多米的严寒地区,是我国稀贵地方类群,此蓄种适应于高寒缺氧、气压地的生态环境中。能充分利用其他家蓄难以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