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柏洋乡 | 隶属:霞浦县 |
行政代码:350921203 | 代码前6位:350921 |
行政区域:福建省 | 地理分区:华东地区 |
长途区号:0593 | 邮政编码:352000 |
车牌代码:闽J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174.6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9707人 |
人口密度:约56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9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因四周原植松柏甚多,驻地村前一片田洋而得名。故名。
基本介绍:
霞浦县辖乡。1958年设柏洋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22.9公里。面积174.6平方公里,人口3.1万。辖柏洋、长岩、林洋、车下、郑家山、陈墩、谢墩、董墩、洋中、大岭、阮洋、坑口、周厝坑、吴洋、横江、坂头、前宅、西宅、柘头、南山后、凤洋、禅洋、黄土丘、塔后、西坑、后垄、洋里、戴家山2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薯类、黄豆。兼产茶叶、油桐、竹木。
荣誉排行:
2022年12月,福建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柏洋乡为2022年福建省卫生乡镇。
2022年10月,福建省农业农村厅认定柏洋乡定为第二批福建省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2014年9月,环境保护部授予柏洋乡2012年—2013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文化旅游:
金源祠位于霞浦县柏洋乡董墩村,年代为明。简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坐北朝南,由山门、大殿组成,占地面积62平方米。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抬梁、穿斗式梁架,歇山顶,殿中藻井以斗拱装
历史沿革:
宋代,境域属灵霍乡柘阳里。
元至清光绪年间,境域分属柘洋下里二十八都、二十九都和柘洋上里三十三都。
清宣统元年至民国中期,地属下西(崇儒)区。
民国25年(1936年),隶属第一区。
1949年10月,隶属第五区。
1952年,从第五区分出第八区,区公所驻柏洋。
1958年,撤销区建制,成立柏洋人民公社,下辖11个大队。
1961年5月,柏洋公社改为柏洋区,下辖5个公社、35个大队。
1962年,增设陈墩、林洋、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因村中种植柏树多,故名。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柏洋生产大队。198…[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山岩较长得名,原名长乾,后改长岩,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前有片洋居住着姓林人,故名。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林洋生产大队…[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旧时溪上设有水车,村建其下,故名。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车下生产…[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村山最早为郑家使用,故名。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郑家山生产大队…[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陈姓人家居住,村座落于山墩旁边,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姓谢的人居住,村在山墩旁,故名。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谢墩生产大…[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董姓人居住,故名。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车下生产大队。1984年…[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洋位于田坪上,故名。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洋中生产大队。1984…[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头有柘树,故名。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柘头生产大队。1984年…[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位于双冠峰的南侧,故名。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南山后生产大队。1…[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落构造如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取凤洋二字为村委会名。…[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曾名岙头里,此地多蝉得名,蝉衍为禅,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过去戴姓人居住,故名。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戴家山生产大队。19…[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原是一个黄土坡,故名。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黄土丘生产大队。…[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有座“三佛塔”,故名。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塔后生产大队。198…[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位于位于一处山坑内,且地处乡镇西面,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建在又高又长的山岭上,故名。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大岭生产大队…[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姓阮的人居住,故名。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阮洋生产大队。1984…[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位于三县路口旁有个坑,故名。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坑口生产大队。…[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姓周人迁居此,故名。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周厝坑生产大队。198…[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委驻地居民都姓吴而名。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吴洋生产大队。19…[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建村时前面有条横坑,原名横坑,后改横口,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建在山的斜坡上,故名。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坂头生产大队。19…[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前有座老宅子,故名。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前宅生产大队。198…[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原名新家宅,以村座位于西边改名西宅,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后有条山垄,故名。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后垄生产大队。1984…[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里有一片田洋,故名。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洋里生产大队。198…[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宋少帝昺曾在此地驻跸,原名驻跸乡,后因该地有块大岩壁,方位居北,因名北壁,故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