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下谢村 | 隶属:长校镇 |
行政代码:350423104204 | 代码前6位:350423 |
行政区域:福建省 | 地理分区:华东地区 |
长途区号:0598 | 邮政编码:365000 |
城乡分类:村庄 | 分类代码:220 |
车牌代码:闽G | 行政级别:村 |
地名由来:
下谢原名夏谢,以夏、谢两姓氏组合命名。因“夏”与“下”同音,故名。
基本介绍:
下谢村是一个革命老区基点村紧挨204省道,交通便利。村庄东邻江坊村,南迁留坑村赤土岗自然村,西接茜坑村,北通长校镇所在地。全村由2个村民小组组成,119户,人口531人,耕地面积273亩,林地面积1099亩。全村以吴姓、谢姓为主,各占全村人口的50%左右。吴姓于元朝(1279)年间由龙岩迁入,谢姓于北宋(1028)年间由迁入。
下谢村原名狮石乡,解放后改名为下谢村,成立4个互助组。1985年-时期与茜坑村合并为茜坑大队,共十二个小队,下谢村为9-12小队。到1978年下谢4个小队推广杂交水稻制种,带头示范获得成功。1979年命名为“下谢良种场”。期间村集体经济独立核算,到1986年10月
文化旅游:
下谢村谢氏祠堂红军标语旧址位于清流县长校镇下谢村谢氏祠堂。1931年1月,闽西红12军101团进入清流西南的长校、里田一带开展工作,帮助地方建党、建政。期间,红军一部进驻下谢,宣传、发动群众
下谢红军桥遗址位于清流县长校镇下谢村前小溪上,溪一侧为下谢自然村,对岸是农田及连接宁化连城的S204省道。在红军到来之前,下谢村人渡溪都是靠放在溪中的大石,跨跳而过,老人妇孺皆极不方便,遇见
下谢红十二军驻地旧址(湖远公祠)位于长校镇下谢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1945年属堡里乡留茜堡;1950年属灵地区留茜乡;1951年1月至1956年3月属五区茜坑乡;1958年10月清流宁化合并称清宁县期间,属长校公社江坊大队;1961年8月起,恢复清流县建制,属长校公社茜坑大队,称下谢生产队;1978至1979年间,长校公社试行杂交水稻制种,为长校公社下谢良种场;1984年9月起恢复乡镇建制,属长校乡茜坑村;1990年,下谢自然村从茜坑村析出,为长校乡下谢村,设村
周边相关:
下谢村附近有下谢村谢氏祠堂红军标语旧址、下谢红军桥遗址、天芳悦潭生态旅游风景区、灵台山、赖坊古镇景区、中华桂花文化园等旅游景点,有清流豆腐皮、赖坊花生、清流溪鱼、清流鲜切花、清流雪薯、清流黄羊等特产,有嵩溪豆腐皮传统制作技艺、清流长校十番锣鼓、清流李家五经魁、泰宁梅林戏、永安大腔戏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