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网 > 云南省 > 怒江州 > 贡山县 > 丙中洛镇

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镇

地名:丙中洛镇隶属贡山县
行政代码:533324102代码前6位:533324
行政区域:云南省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长途区号:0886 邮政编码:673500
车牌代码:云Q行政级别:镇
辖区面积:约823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6105人
人口密度:约7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4个行政村

地名由来:

丙中洛原名为“碧中”,藏语意为“藏族村”,当地怒族人称为“麻白克劳”,傈僳族从澜沧江流域和怒江下游迁徙到此处定居后,在原“碧中”的基础上加上“洛”的音,意为“箐”或“地方”之意,于是就从“碧中”演变为“碧纠洛”。

基本介绍: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辖镇。1933年称贡山设治局打拉乡,1939年称启文乡,1950年称贡山县一区,1969年建丙中洛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位于自治县东北部,距县城30.5公里。北接西藏自治区察隅县。面积823平方公里,人口0.6万,有怒、藏、傈僳等民族。怒江纵贯全境。辖秋那桶、甲生、丙中洛、双拉等4个行政村。以农为主,产玉米、小麦、水稻等。境内有丰富的汉白玉、羊脂玉等大理石资源和独特的青石板“瓦”。闻名遐迩的怒江第一湾就在乡境。

荣誉排行:

2021年3月,丙中洛镇入选2020年云南省卫生乡镇名单。

文化旅游:

丙中洛

丙中洛位于贡山县城丹打以北42公里。怒江从西藏奔腾而至,在丙中洛绕了一个大弯,形成了一块-坝。也是怒江大峡谷在怒江自治州最大的平坝。这里居住着怒、藏、独龙、傈僳等多种少数民族,形成了多民族的

翁里怒族传统民居建筑群

翁里怒族传统民居建筑群位于贡山县丙中洛镇翁里村,距乡政府8公里。整个村落座东朝西,北与秋那桶村委会尼当打小组相接,南连肉中洛乡田生村四季桶小组,东邻怒江,西靠碧罗雪山,地势东高西低,呈扇形。

白汉洛教堂

白汉洛教堂白汉洛教堂位于贡山县丙中洛镇白汉洛村,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法国传教士任安守建。为中西结合的木构建筑,占地454平方米。门为牌楼式样,用六抹格扇装置,二层明间用拱形窗,

秋那桶

这是怒江大峡谷北端的最后一个村子。过了朝红桥的尼打担,翻过一座山就到了。朝红桥也是一座吊桥,修建的年代比较早。沿山坡分布着民居,到了这里,再往北就只有马帮的小路,可以直通西藏察隅。秋那桶峡谷

丙中洛茶马驿道

丙中洛茶马驿道是一条从贡山通往西藏的人马驿道。驿道穿越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转换的整个地带。途中地形、地貌独特,风光优美,景色无以伦比,瀑布无数,珍稀生物繁多,且不乏危险。全程步行,约四-五天时

+查看更多丙中洛镇文化旅游景点>>

历史沿革:

丙中洛旧称“甲菖蒲桶”(藏语),意为怒江小康普。

据说丙中洛普化寺隶属维西县康普喇嘛寺管辖,康普藏名为“菖蒲”,故丙中洛有怒江小康普之说。

丙中洛原为怒族居住的地方,自清朝道光年间,藏传佛教由西藏喇嘛督拱几带进丙中洛并扎下根之后,藏族人从西藏、德钦、中甸等地陆续迁徙而来,成为这里的主要居民。

丙中洛原名为“碧中”,藏语意为“藏族村”,当地怒族人称为“麻白克劳”,傈僳族从澜沧江流域和怒江下游迁徙到此处定居

+查看详细丙中洛镇历史沿革>>

丽江古城--万古楼
丙中洛村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藏、傈混合地名。原名“丙中”,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傈僳族等民族的迁居,“丙中”一词演变为“丙中洛”,丙中(藏语)指藏族寨,洛(傈僳语)指沟、箐,”丙中洛…[详细]

双拉村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怒语地名。原称“学拉”,意为孝敬父母,指该地民风纯朴,注重村风民德。后民族杂居和汉语借音书写等原因,演变为”双拉”。…[详细]

甲生村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藏语地名。甲指怒族,生指纯粹,“甲生”意为怒族寨子。…[详细]

秋那桶村

秋那桶村是一个以优美的田园风光著称的小小村落,在丙中洛的最北端,不多的几户人家散落于山谷中的平地上。从这里再往前走,经过一段没有人烟的地带,就可以进入…[详细]


以下地名与丙中洛镇面积相当:
到丙中洛镇必去著名景点

丙中洛镇相关名人

丙中洛镇特产与美食
丙中洛镇民俗文化
贡山县行政区划:
旅游搜索
返回电脑版

联系方式 粤ICP备130019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