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网 > 新疆 > 昌吉州 > 玛纳斯县 > 六户地镇

新疆昌吉州玛纳斯县六户地镇

地名:六户地镇隶属玛纳斯县
行政代码:652324105代码前6位:652324
行政区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长途区号:0994 邮政编码:831100
车牌代码:新B行政级别:镇
人口数量:约4174人
下辖地区:7个行政村

地名由来:

以主要庄户户籍数而来。“六户地”此名由来已久,清朝光绪初年,由当地周、朱、陈、施、窦六姓大户,以户分水纳粮,占有大部分耕地,其余小户依此六户,搭伙种地,故称为六户地。

基本介绍:

六户地镇土地资源丰富,光热条件充足,可耕地14万亩,已耕地10万亩,尚有4万亩地等待开发,这里土地肥沃,地势平整,属典型的沙壤地,适宜种植棉花、小麦、玉米等多种作物,是玛纳斯县的重要产棉基地。新疆鑫棉公司、新玛实业集团、玛纳斯新众棉业有限责任公司、新众油脂有限责任公司借助本地及周边团场丰富的棉花资源,从事皮棉加工和棉籽油的加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玛纳斯县是“中国优质棉之乡”,六户地镇是玛纳斯县最大的产棉乡镇之一,年种植优质棉8万亩左右,总产量达到30万担以上。六户地镇光热资源丰富,日照时间达2800—3000小时,年平均气温5℃,≥10℃有效积温3500—4100℃。无霜期180

+查看详细六户地镇概况>>

荣誉排行:

2014年7月,六户地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历史沿革:

解放初期属第三区管辖。

1955年合作化时,成立永丰合作社。

1956年成立永丰高级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撤区并社,为北五岔公社永丰大队。

1971年调整公社规模,改大队为公社建制,成立永丰公社,辖一、二、三大队。

1981年更名六户地公社,辖永丰、六户地、闯田地三个大队。

1984年建立六户地乡,1994年9月撤乡建镇,成立六户地镇,沿用至今。

香妃墓
土炮营村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山西籍赵兴体为抵御白彦虎军队,带领百姓在此修筑营垒,俗称土炮营(营盘现只有土堆、围墙,已废),村沿用其名。…[详细]

杨家道村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道”这里指的是沙丘里的走道。因杨家人在此种地经常通行,故称杨家道,村沿用其名。…[详细]

六户地村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六户地”此名由来已久,清朝光绪六年(1880年),由当地的周、朱、王、陈、施、窦六户联名上书县上,以户分水纳粮,其余小户以此六户,搭伙种地,故名六户…[详细]

三岔坪村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开挖了东渠、西渠、陈家渠三条支渠,三渠在此分水,渠口堰一根木头作水平尺,有“一木堰三坪”之谚,故称三岔坪,村沿用之,故名。…[详细]

陈家渠村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一姓陈人家开挖了一条灌溉自己所耕土地的支渠,故称陈家渠,故名。…[详细]

闯田地村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同治年间,新庙渠人(现农八师一五○团)来此地“撞田”(哪里有水,就种到哪里,人们把这种随水种地的方法称作“撞田”)。“撞”即“碰”之意,据《新疆图…[详细]

鸭洼坑村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地原有一洼地,常年积水,每逢春秋季节,野鸭停留较多,俗称鸭洼坑(现枯涸),故得名。…[详细]

到六户地镇必去著名景点

六户地镇相关名人

六户地镇特产与美食
相关资讯
玛纳斯县行政区划:
旅游搜索
返回电脑版

联系方式 粤ICP备130019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