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巴底镇 | 隶属:丹巴县 |
行政代码:513323101 | 代码前6位:513323 |
行政区域:四川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836 | 邮政编码:626300 |
车牌代码:川V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491.9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017人 |
人口密度:约8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6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巴底”,嘉绒语为“布拉斯底”,意为“岩包”,因旧时土司衙门建于岩包上而得名。
基本介绍:
丹巴县辖乡。1941年置巴底乡,1966年改巴底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28公里。面积491.9平方公里,人口0.5万。刷丹公路过境。辖木尔罗、色足、协日、木纳山、邛山一、邛山二、沈足一、沈足二、沈洛、齐鲁、来依、水卡子、木尔约、尔波、牧业、阿拉伯、培尔、俄鲁、伯松唐、大坪、小坪、木兰22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小麦,兼有牧业。土特产有梨、苹果、花椒等,境内有较大面积的森林和蕴藏量较大、质地较好的云母矿资源。
荣誉排行:
2021年7月,巴底镇被命名为2021—2023年度“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嘉绒锅庄)。
2021年7月,巴底镇被命名为2018—2020年度“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嘉绒锅庄之乡)。
历史沿革:
旧时属巴底土司领地。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其第十五代土司阿都归附清政府,被授予安抚司职。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第十六代土司根呷勿,因随征金川有功升宣慰司。
宣统三年(1911年),改土归流,归道坞委员管理。
民国二年(1913年),属丹巴县第五区。
1951年,设巴底乡。
1966年,乡改公社。
1967年,更名向阳公社。
1984年,改为巴底乡。
2012年,撤销巴底乡,设立巴底镇。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藏语,意为“尾部”,故名。1958年成立初级社,1959年为高级社色足大队,1975年成立木尔洛生产队,1986年成立木尔洛村村民委员会,2012年为…[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藏语,意为“协日山下的桌子”,故名。2020年与协日村合并为现色足村。…[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根据地理方位命名。藏语,意为“下方”,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根据地质特征命名。藏语,意为“被覆盖的地方”,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根据美好寓意命名。藏语,意为“放牧的好地方”,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根据藏语音译“崃依”命名。藏语意为“地形似凤凰”,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根据地形特征和物产命名。藏语,意为“出产丰富”,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根据藏语音译,“培尔”命名。藏语,意为“高大勇猛”,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根据地理方位命名。藏语,意为“那边”,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根据建筑物和地形特征命名。此地柏树旁有一个水塘的地方,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根据地质特征命名。藏语,意为“石包多”,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根据美好寓意命名。藏语,意为“此地是脚尔基神山的茶盘”,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根据美好寓意命名。藏语,意为“此地是脚尔基神山的茶盘”,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处全村都以放牧为主,牧业主要的生产生活因此取名牧业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根据地形特征命名。藏语,意为“地势平坦开阔”,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根据美好寓意命名。藏语,意为“传说此地是巨大的鹏鸟居住”,故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