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臧寨乡 | 隶属:应县 |
行政代码:140622202 | 代码前6位:140622 |
行政区域:山西省 | 地理分区:华北地区 |
长途区号:0349 | 邮政编码:036000 |
车牌代码:晋F | 行政级别:乡 |
人口数量:约1.55万人 | |
下辖地区:25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因乡人民政府驻地位于臧寨村而得名。因臧姓先居得名,清雍正《应州志》载有臧家寨。
基本介绍:
臧寨乡象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塔乡大地的北端,她西依黄花岭,东临桑干河,北与怀仁接壤。全乡有28个行政村,6695户,24321人。
这里,土地广阔,是应县川区乡镇面积最大的乡。国土面积193.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7万亩。
这里,交通方便:应同(应县到大同),左砂(左云到繁峙砂)公路贯穿全乡南北东西,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全省南北交通大动脉大运高速公路贯穿境内,出口设在该乡马庄村。
这里是全县的产粮产糖(甜菜)大乡。正常年景全乡产粮5500----6000万公斤,产甜菜3000----4000多万吨。主要盛产玉米,葵花,黍谷等农作物。
这里是全县的畜牧大乡,现在千亩以
文化旅游:
花寨关帝庙(第五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朔州市应县臧寨乡花寨村花寨村关帝庙,位于花寨村内东侧。坐北向南,二进院落布局,占地面积1264平方米,建筑面积287平方米。中轴线建有正殿、戏台、两
下桥头关帝庙位于应县臧寨乡下桥头村内,年代为清代。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一日,下桥头关帝庙被公布为朔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水磨观音阁位于应县臧寨乡水磨村中,年代为明代。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一日,水磨观音阁被公布为朔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1948年属应县六区,1954年设曹娘乡,1958年设曹娘公社,1970年设臧寨公社,1985年设臧寨乡,2001年撤并乡镇,大营乡整体并入,成立新臧寨乡至今。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因姓氏得名臧家寨,现称臧寨,为其村民委员会驻地,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光绪《应州再续志》载为花家寨,因姓氏得名,今村中无花姓,杨姓居多,为其村民委员会驻地,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姓氏得名韩家坊,因村以取土过滤制食盐,多过熬盐坊,为其村民委员会驻地,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姓氏得名薛家营,“营”为古代屯兵垦田之地,为其村民委员会驻地,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姓氏得名,与南贾寨对应,称北贾寨。为其村民委员会驻地,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李嗣原结交妻子曹氏是此村人,李嗣原当皇帝后,曹氏被封皇后,俗称娘娘,故村名初为草娘娘村,后改为曹娘村,村因此得命名“曹娘子”。为其村民委员会驻地,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代怀仁大峪口有一股水流经此村,河边曾建水打磨,用以加工米面,为其村民委员会驻地,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地处桑干河畔,过去又是应州去大同大路口,村东河上架桥,取名桥头,故名“桥头村”,后分为上下桥头二村。该村位于上游称上桥头。为其村民委员会驻地,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地处桑干河畔,过去又是应州去大同大路口,村东河上架桥,取名桥头,故名“桥头村”,后分为上下桥头二村。该村位于下游故名下桥头。为其村名委员会驻地,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留回庄”、“留回庄”,村中多马姓,疑此原为回族人聚居村落。后得名刘霍庄村。为其村民委员会驻地,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温姓先居,称温家坊;为其村民委员会驻地,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村址南有小清水河,北有大清水河,该村位于两村之中寓意“桥”取名石桥,为其村民委员会驻地,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辽时,皇后多姓萧,其中兴宗后萧挞王为应州人,且多萧氏元老重臣,疑为萧氏故里。原名萧家寨。为其村民委员会驻地,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为旧时屯兵垦田之地,称屯儿。为其村民委员会驻地,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称鲍家大营,为明末骠骑将军鲍崇德的驻军地,后称大营。为其村民委员会驻地,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古时有一座花红寺,村因寺得名,“花红”现在村北仍有寺院遗址。为其村民委员会驻地,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该村古称张盖岭,当时有张、赵、侯三姓,明朝以后,张赵两姓衰落,而侯姓发展,人多势大,改称侯家岭。清《应州志》中侯家属延庆坊,张盖岭无考,为其村民委…[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为黄花岭屯田兵营之地,后张姓世居,得名张家营。另相传,金元时期,该村是鞑兵驻地,以后张、班两姓迁来落户,因张姓居多,故起名张家营。为其村民委员会驻地…[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地处桑干河畔,村民筑坝防洪。为其村民委员会驻地,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光绪《应州再续志》载有马家庄,金元年间,此村为鞑兵养马之地,姓马人居多,取名马庄。为其村民委员会驻地,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姓氏而得名,原为帖家种地的庄子,后来罗、吴两姓在此定居,乃称帖庄。为其村民委员会驻地,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明朝年间,先有周、赵两家来此种地,后来从此楼口迁来四家姓胡的,因胡家人多势大,又居黄花岭下,为其村民委员会驻地,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大峪河有一条支流流过村边,人称清水河,村因河得名,但怀仁县境为距此村7.5千米,也有一村名清水河,为便于区分,此村取名“小清水河”。为其村民委员会驻地…[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留回庄”、“留回庄”,村中多马姓,疑此村原为回族人聚居村落。后为刘霍庄。因在刘霍庄以东建村,称小刘霍庄。为其村民委员会驻地,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古时该村村民经常闹事,州县官吏常来村问案,村民深患不安,改为“避官庄”即希望以减少与衙门打交道的意思,以后改作北官庄。清雍正《应州志》为北关庄,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