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即墨区 | 隶属:青岛市 |
行政代码:370215000000 | 代码前6位:370215 |
长途区号:0532 | 邮政编码:266000 |
车牌代码:鲁B | 行政级别:县级市 |
人口密度:696人/km2 | |
辖区面积:1920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33.6万人 |
地名由来:因战国时城池临近墨水河而得名,即墨也是中国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2022年11月,即墨区被确定为2022年“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单位。
2022年8月,即墨区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
2022年8月,即墨区入选2022年度县市科技创新百佳典范第44位。
2022年7月,即墨区入选2022赛迪百强区,排名第94。
2022年7月,即墨区被确定为2021年度山东省对外开放强县。
2022年5月,即墨区入选2022年度县市电商竞争力百佳样本第67位。
2021年12月,2021年中国工业百强区名单出炉,即墨区位列第44位。
2021年12月,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确定即墨区为2021年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县。
2021年11月,即墨区上榜2021中国最具安全感百佳县市第58名。
即墨地处黄海之滨、山东半岛西南部、青岛城区北部,陆地面积1793平方公里(东西最长76公里,南北最宽36公里),辖4个镇、11个街道,1033个村庄,2021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36.18万;拥有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017年7月18日,国务院发文批准即墨撤市设区,2017年10月30日即墨区正式挂牌。
2021年,全区完成GDP1452.5亿元、增长6.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6亿元、税收占比提高到7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6.1亿元、增长13.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5万元、增长8.6%,获评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 历史古城:秦代置县,隋朝建城,建城史1400余年。是“胶东之花”--柳腔的故乡;有与威海卫、天津卫齐名的鳌山古卫,与青岛浮山所并称于世的明朝雄崖古所,以及汉代皋虞古城、清代金口古港等众多历史遗迹;即墨古县衙是山东省唯一现存三堂老县衙;田横祭海节、秃尾巴老李的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滨海城市:4处镇街沿海,196公里海岸线,2517平方公里海域,拥有田横岛等24座海岛。
● 旅游特色鲜明:境内历史文化景点较多,马山石林与英国的“巨人堤”和美国的“魔鬼塔”并称世界三大石柱群奇观;山、海、岛、泉、滩、林、港等自然资源丰富,有国内唯一、世界罕见的海水溴盐温泉。
● 商贸繁荣: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年的不断培育和发展,形成了以服装市场为龙头的“江北最大市场群”。依托市场这个平台,先后孵化出小商品、布匹、农副产品等多个专业批发市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商贸产业集群。年交易额400亿元左右,带动从业人员3.2万余人。
● 民营经济发达:民营企业5.8万家,个体工商户19.89万户。拥有即发、金王、森麒麟、酷特智能、即墨老酒、海立美达、云路新能源等一批国内知名度较高的骨干民营企业。
● 中国针织名城:拥有“中国针织名城”、“中国童装名城”、“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国家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世界级童装产业集群先行区”等国家级荣誉称号;拥有即发、雪达、恒尼智造等纺织服装企业27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9家。
● 品牌聚集:拥有中国名牌产品7个,中国驰名商标18个;省级名牌产品77个,省级著名商标48个;商务部重点培育发展出口名牌2个。
--领军半岛的蓝色新兴城。依托坐落在鳌山湾畔的青岛蓝谷,落户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等“国字号”科研机构27家,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院所24个,市级以上创新平台71个,引进各类人才7600余人,成为国家首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陆海联动的开放引领城。始终坚持以开放创新引领区域发展,规划建设了91.3平方公里的国际陆港,建成启用青岛港即墨港区、全国42个物流节点之一的济铁物流园,形成了“海陆空铁”四港联动格局。即墨综合保税区顺利通过验收,着力发展融资租赁、保税维修等业态;同步批复建设通用机场,构建“区场一体、互联互通”全国特有的通航产业发展模式。女岛港一类口岸加紧推进,未来将建成“百万吨级”开放口岸。
--集群突破的装备制造城。汽车领域,汽车产业新城累计引进一汽大众、一汽解放、解放新能源等整车项目在内的重点项目200余个,涵盖商用车、乘用车、改装车、底盘系统、汽车电子等领域,带动全区汽车产业产值突破千亿。通用航空领域,德国空客H135直升机生产线是欧洲以外唯一的生产线,依托蓝谷高新区打造区域性通航运营中心、应急救援中心和通航文化交流中心。轨道交通领域,与青岛地铁集团建立合作,地铁维保中心将成为全省最大的城轨车辆维修保养基地。
--快速崛起的科技产业城。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大力实施市场化、专业化招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能晶源建成全省首条氮化镓生产线,惠科6英寸晶圆半导体正式量产、将打造国内最大的功率器件生产基地,李开复的创新奇智全国总部签约落地,影创科技通过高通公司在全球首发“JIMO”字样智能眼镜,进化者、数字鹰等一批机器人项目加快集聚。生物医药产业,引进蓝谷药业、科伦药业、华赛伯曼、瑞利生物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着力打造完善的海洋生物医药及现代中医药产业链。
--衣被四方的纺织服装城。拥有中国针织、中国童装“双名城”称号,各类纺织服装企业发展到2700余家,“即墨童装”成为首个服装服饰类中国地理标志,是全国唯一的出口纺织服装质量安全示范区;国际商贸城作为国际纺织服装产品的集散地,年交易额近千亿元,获批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引进搭建了腾讯数字直播基地等各类平台,打造北方体量最大、功能最全、品质最高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宜业宜居的现代品质城。主动对标青岛国际化大都市标准,全面提升城市建设管理精品化、精准化、精细化水平。其中,城市环境方面,持续优化城市布局、推动城市更新,着力提升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水平,切实加强城市水体治理、绿地系统完善、山体修复保护;公共服务方面,引进建设了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学校、青岛大学附属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以及北京天坛医院、齐鲁医院高端医疗机构,德国麦德龙、万达广场等零售巨头也加快布局,为市民提供全方位、高品质服务。
历史沿革:
商、周时,即墨属莱夷地。
公元前567年,齐侯灭莱,莱公共奔棠,棠属莱夷,古城址在今移风店镇古城村。
齐灭莱后,即墨属齐。
秦统一中国后,即墨始定为县,属齐郡。
西汉时,即墨属胶东国,即墨城是胶东国的都城。
隋朝开皇十六年(596),重建即墨县于今址。
明时,属山东省,先后隶属青州府、莱州府。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在县东20千米边海筑城设防,置鳌山卫,分辖雄崖守御千户所和浮山备御千户所,划境而治。
清雍正十二年(1734),卫所等裁并于即墨县。
清代,即墨县属山东省登莱青道莱州府,清末改属胶州。
1943年8月,以烟(台)青(岛)公路为界,路西地区为即墨县,路东地区为即东县。
1956年3月,即东县并入即墨县,改属莱阳专区;1958年10月,改属青岛市;1961年5月,改属烟台专区;1978年12月,复属青岛市。
1989年7月,即墨撤县设市。
2017年7月18日,即墨撤市设区。
街道名由来 因即墨城南城门而得名。即墨城为隋代所建,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274年)扩建,城以土筑,开南、东、西3门,南曰“景岱”。明万历二十八…[详细]
潮海街道位于山东青岛即墨市。下辖:
370282002012 111 金华居委会
370282002013 111 银华居委会
370282…[详细]
通济街道位于即墨城区西部,市政府机关驻地。南接城阳区,西与大信镇相临,东及东南部与经济开发区、环秀街道相接。总面积74.56平方公里,耕地825公顷。…[详细]
街道名由来位于即墨城北,取其平安祥和之意。
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2006年,辖57个行政村,总人口44828人,其中男22506人、女22322人。总…[详细]
街道名由来因域内龙山(天井山)而得名。
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2006年,辖36个行政村,总人口36675人,其中男18439人、女18236人。总面积…[详细]
龙泉镇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在素有“青岛后院”之称的即墨市东郊,东涉黄海,南依崂山,北与华山国际乡村俱乐部毗邻,总面积1.48平方公里。辖65个行政村,…[详细]
鳌山卫镇位于即墨市东隅,镇机关驻地距即墨市政府所在地20公里。东濒黄海,南与青岛市崂山区接壤,西与留村镇交界,北与温泉镇相邻。 总面积为101平方公里…[详细]
镇名由来 因域内多温泉而得名。此地温泉,蒸腾如汤,故称“汤上”。抗日战争后,改为温泉。
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2006年,全镇辖53个行政…[详细]
镇名由来因灵山村而得名。村名源于村南灵山,灵山素以灵气著称,山上有碧霞元君和灵山0庙,亦因山形灵芝,故又名“灵芝山”。
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2006…[详细]
位于即墨市西南部。辖20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人口4.5万人,面积43.96平方公里。该镇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强盛,以皮鞋加工业为主导产业,全镇有6个皮鞋…[详细]
大信镇地处青岛市近郊,与城阳区接触,位于即墨城以西10公里,全镇32个行政村,2.8万人口,总面积42平方公里。该镇距青岛市中心40公里、青岛国际机场…[详细]
镇名由来因域内田横岛而得名,田横岛因秦末汉初的齐王田横而彰名。
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2006年,全镇辖30个行政村,总人口29559人,其中男1464…[详细]
金口镇位于即墨市东北部,人口3.4万人,面积82.28平方公里。2002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27亿元,财政收入78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92…[详细]
即墨市段泊岚镇共有42个行政村,9461户,3.4万人口,总面积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8万亩,土质肥沃,素有“即墨粮仓”之称。交通便捷,区位优越,…[详细]
移风店镇位于即墨市西北部大沽河畔,与平度市接壤,辖66个村庄6万人,面积120平方公里。2002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23亿元,财政收入779万元,…[详细]
“通济”因即墨城西城门而得名。“通济”这个名称古为今用,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品位。即墨城为隋代所建,开西门“临川”。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修城池,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