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位于中关乡东南部,距乡政府2公里,面积9.4平方公里,下辖46个村民组,878户,3468人,村党支部有党员数55名,高中以上的23人,村民代表76名,村两委人员7人,主持日常工作的6人。经济作物:茶园400余亩,桑园100余亩,林场2所,茶厂2所,山场面积6890亩,耕地面积2058.74亩,农民主要收入有农作物,特色种养业,手工业……。 |
因地理位置位于张家村,庄子村,店儿村之间而得名中关,负责本村的村务管理和自治管理,故而得名中关村村民委员会。民国时期命名为扛家岔后又改为关庄,1958年命名为中关大队,1981年正式命名为中关村,1983年改设中关村村民委员会,2017年8月7撤乡设镇,属北城铺镇至今。中关村……。 |
因路两侧都是高山,形成天然的隘口。清朝时期,从平越府(福泉市)到余庆,进入余庆县境时,设置了三个关口,因此处位于头关和余庆关之间,得名中关。民国时期属小腮乡管辖。1953年调整建制设为中关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哨溪、小腮、中关合并建立红星公社。同年10月,红星公社与白泥合建为余庆公社,中关改为管理区。1962年又与小腮,哨溪合并为小腮公社。1963年中关才单独建立中关公社。1984年撤消人民……。 |
中关村,总人口:1858人,农业人口:1858人,行政区面积:16.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73.2亩,所辖组:坭狮坝,石窖平,龙塘,艾上,田湾,大湾,关底下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人口总数:1858人 农业人口:1858人非农业人口:/人--行政区面积:16.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73.2亩--主要民族成分:汉发展口号:--所辖村:坭狮坝,石窖平,龙塘,艾上,田湾,大湾,关底下生产总值:2……。 |
中关村位于斗古乡南面、距斗古乡政府18公里,全村总面积8平方公里,有常住人口241户、1138人,土地贫瘠、山高坡陡,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辖4个村民小组。主要种植马铃薯、玉米、烤烟。2010年人均纯入只达到2500元。全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650毫米,无霜期255天。全村耕地面积2085亩,人均占有1.9亩,森林覆盖率20%。中关村组织活动场所1个,沼气池135口,农户小水窖200口。……。 |
中关村全村辖6个村民组,3个自然村,全村总面积5.5平方公里,耕地1800亩,退耕600亩,果园418亩,公益林500亩,荒山700亩,三个自然村,共832户、2105人,党员54人。……。 |
中关村位于白塔镇西1公里处,村中有277户,人口1280人,均为汉族,耕地95公顷,属于丘陵地带,地势起伏不平,沟谷相连,土地属于沙土质,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和棉花。东有1.5公里是邢峰路,省道329先从村中穿过,交通便利。 ……。 |
在古韶州和利津县中间,地势险要,是个关口,故名。清属北三里。1927年属北区。1949年属五区中关乡。1956年属段村中心乡中关乡。1958年建立中关大队,属上涧人民公社。1961年属段村区段村人民公社。1962年撤区属段村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乡,改称中关村民委员会,属段村乡至今。中关村……。 |
中关,以三关村和中坑村各取一字命名,故名中关。清属衣锦乡。1944年7月属王坊乡第三指导区。1947年属王坊乡第五区,继后改为第八、十保属玉琊乡。1951年成立中坑乡、枫林乡,属永清区。1958年改建中坑大队、三关大队,属枫林公社。1964年扩社改名三关大队,属南冲公社。1965年属南山采育林场。1968年与三关大队合并称三忠于大队,属南山公社。1970年称中坑大队。1972年分析三官庙称三关大队……。 |
中关村是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新关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区划代码为140932100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