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境内有明、清时期的“西把截营”驻地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怀渠(西营河上游)、永渠(西营河下游)。民国24年(1935),将六个行政管理区划分为2个镇、12个乡,属西营乡十一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西营区六乡一、二行政。1956年撤区并乡属西营乡营儿高级社,1958年人民……。 |
明正统元年(1436-1507)年,村中赵某在河州为官,村中常有屯兵,1926年民国14年,国民革命军第一师曾在驻扎,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曾在短暂停留并强渡渭河北上抗日,因在各个时期常有军队驻扎,营儿村由此得名。1986年8月,增加行政村,将洛门镇臧庄分设臧家庄和营儿两村。营儿村……。 |
相传营儿名称是由旧时在此屯兵扎营得名,解放前属枝阳镇德城保营儿甲管辖,1951年属枝阳区柳树乡营儿行政村管辖,1957年成立营儿高级社,1958年为大同公社营儿大队,1961年划归柳树公社管辖,1967年改名红旗大队,1971年恢复营儿大队,1983年进行公社改革建立建立乡镇体质改革同年设立村委会至今。营儿村……。 |
营儿村位于乡境东部,现与白阳村连接为一体,明在清乾隆三十年《柏乡县志》村庄表中已定名为营儿村。清末,天主教传入营儿,教徒逐渐增多,后集资修造教堂一座。“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93年重建,西方建筑风格,节日有礼拜祈祷活动。村民以农为主,多渠道发展经济,农历六月初八为传统庙会。 ……。 |
营儿村位于赞皇县南部,东邻西阳泽乡,距县城10公里,全村共有328户,1026人,耕地面积550亩,林地面积1100亩,其他建设用地323亩, 耕地以玉米、小麦种植为主,林地以核桃树、枣树为主,花生间作。 ……。 |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胡、李二氏奉诏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此村乃是战国时房子郡兵营址。故借此取村名为营儿村。营儿村位于西富村公社驻地西北2。5公里处。村北紧临高赞公路,沛河自西向东从南擦村而过。地势平坦,属红粘土质。人口2614人,均系汉族。耕地面积4290亩。经济以农为主。为营儿村大队驻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