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检司村位于后城村北偏西,是贫困村,距离镇政府25.5公里,海拔880米,地处山谷,三岔口处,土地多为黄壤土质。清代设巡检司,得名。辖2个自然村,全村174户,421人,常驻132户,325人,外出务工95人,务工收入360万元。总面积15839亩,耕地面积1025亩,全部旱地,林地9361.65亩。粮食总产量871吨;农民人均纯收入5795元。拥有机动车30辆,综合商铺1家。无中心小学,无卫生室……。 |
巡检司村位于许亭乡西南5公里,赞昔路与平涉线在此交汇。该村以农业为主。以前有多处煤场,现全部取缔,面临经济转型,以种植和养殖为发展产业,现建成一座大型大棚蘑菇,有望增加农民收入。……。 |
抗日战争期间,当地巡检司组织带领人民积极抗战,后为纪念抗战时期牺牲的巡检司革命烈士,此地多以“巡检”为名。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南漳县志》(1989年版)记载:清朝时期属维新都辖治。民国时期属萃文乡管辖。1949年元月南漳全境解放至1957年,隶属巡检区。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时称“巡检一大队”。1961年4月人民公社仍改为区至1980年,归巡检区管辖。1981年8月巡检一大队更名为……。 |
1958年8月,实行公社化,以驻地名称命名巡检司生产大队;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实行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要求实行政社分开,恢复乡、建设人民政府,同时,生产大队更名为村,撤销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1984年,撤销巡检司生产大队,设立巡检司村村民委员会。巡检司村……。 |
早在清朝时期曾住过一位巡检大人,故名。1958年建立巡检司大队,1984年改为巡检司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巡检司村……。 |
地处黄河岸边,明、朝时期派有巡查边防机构及设施而得名。地处巡检司而得名。1950年12月,政务院通过的《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明确乡与行政村同为农村基层行政区划,同属区管辖。设立行政村,设村长1人。设行政村农会组织,设农会主任1名。1950年12月,政务院通过的《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规定,乡人民行使政权的机关为乡人民代表大会(或乡人民代表会议)和乡人民政府。在乡人民代表大会闭会……。 |
巡检司村是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枣林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0923104999。 |
由原巡检司村、赤礁村合并设立,沿用老村名。明代,曾设巡检司于此,后即以此名村。据《三门年鉴》第一辑载:“巡检司古城,为唐代南北会防之所,明设巡检司防倭寇,城内有城隍庙、社稷祠、秦伯庙,更有唐建墩煌,明万历所凿石鸣。”。清属宁海县西洞庄。民国时巡检司、小蒲店属永丰乡;民国赤礁、西渡斗门属六鳌乡。1949年解放后巡检司、小蒲店属永丰乡;赤礁、西渡斗门属六敖乡。1950年8月由六敖乡、永丰乡分设,属西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