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网 > 下余村

下余村

  南宋期间,余姓始祖自永安迁入此地开基立业,故此地称余门,地处余门之下。南宋绍兴前隶属长汀县古田乡姑田团,南宋绍兴三年(1133)置县后,隶属莲城县。明洪武十五年(1382)称姑田里,清代沿袭明代建制,民国年间沿袭明清制,建国初属姑田区余门乡,1956年属姑田区长较乡,1958年为姑田公社下余大队,1984年为姑田镇下余村委会。村委会驻地下坪自然村,至今沿用。下辖上坪、下坪、上寨、下寨、牛坑、丰收、……。
  “下余”为辖区内自然村名称,“下”为方位,“余”为姓氏,与原“上余”对应。1949年属保安区;1955年属矿山区;1962年为洋湖公社七大队;1976年属茗山公社大鲁大队;1984年为茗山乡下余村至今。下余村……。
  南宋景定年间(1796-1820)余姓从徽州迁来,因处于上余下游,而名下余。因村委会驻于下余,故名下余村民委员会。1949年前属珠岭乡第二保,1949年属二区珠岭乡,1950年属杉溪区双洲乡,1951年属城厢区新兴乡,1958年属排山公社荷坞大队。1961年群乐与排山合并属排山公社称新兴大队。1972年以驻地改名下余大队。1984年更名为下余村村民委员会,驻地下余。下余村……。
  1961年成立余家大队,1984年8月改为下余村民委员会,属詹坊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下余村……。
  旧时村多苦槠树,曾名苦槠棚。余姓先祖于元末迁此搭棚,清咸丰年间(1851~1861),村移至山脚低处,故名下余。1950年设三十六村,1956年建下余高级社,1958年设白水管理区下余、木槐生产队,1961年设白水公社下余、木槐大队,1984年为白水乡下余、木槐村民委员会,1992年隶杜泽镇,2010年木槐村并入下余村。下余村……。
  下余村地处上郑乡西部山区,西临大溪村,北界黄坦村,东接坑口村,南面为栗树坑村,距离黄岩城区约60公里。永宁江源流——黄岩溪穿村而过。全村共有272户,843人。下余村是一个典型的多山少地的山区村,全村共有农田面积116亩,主要位于剩半洋。全村林业资源丰富,有各类林业用地5500余亩,还有100亩杨梅基地。几年来在上郑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和村两委带领下,下余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剩半洋600米机……。
  村以余姓聚居,村处下首,故名下余。1958年公社化时为上华管理区下余生产队,1961年桥头、下余合并,称上华公社下余大队。2002年为城南街道下余村。2004年为上华街道下余行政村。下余村是兰溪市一个自然村,与上吴村,陈武塘村,彭村同乡,花团锦簇,气候宜人,友好好客,天蓝水清村内企业:骨粒厂,造纸厂,微肥厂,粉丝厂,电缆厂主要农产品:梨子,豌豆,韭菜,胡萝卜,红椒,苹果,白花菜村里单位:下余村党支……。
  下余行政村,2004年由下余、东塘、门前涂三个自然村合并建成, 今属象山县丹东街道管辖。行政村下分设下余、东塘、门前涂三个自然村村务点,村民委员会驻地设在下余。全村总面积3平方公里,共有370多户,1100多人口.村之四址:东邻爵溪镇前岙村及本街道赤坎村,以东大河为界; 南延门前涂,和大目湾新城区临濒紧毗;西靠南大河,与丹西街道新碶头、虞家诸村阡陌相通;北接滨海大道,与上余村南北呼应。平畴绿畈,视……。
更多资料
旅游搜索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

联系方式 粤ICP备130019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