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网 > 桃树村

桃树村

  早年此地桃树较多,得名桃树村。原名大坪村;1951年属于高治乡;1953年划属桃树乡;1955年随桃树乡并入建农乡;1961年由建农公社分划属桃树公社;1983年公社改为乡、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后为桃树村;2003年村级建制调整时将原桃树村和三岔村合并成桃树村;并于同年挂牌设立桃树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桃树村……。
  桃树村是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冀家村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30503206206。
  “桃树”为辖区内自然村陶家树,“桃”为陶的谐音,“桃树”为陶家树的简称。村地解放前属大冶县湖沼乡,解放后,先后属保安区官桥乡、先锋乡。1958年,属金山人民公社官桥管理区。1961年,属保安区称为官桥人民公社。1975年,为保安人民公社桃树大队。1976年,先锋、官桥大队合并为官桥大队,不久,分开另建,仍为保安人民公社桃树大队。1984年至今,为保安镇桃树村。桃树村……。
  位于一个圆形的山岗上,故得名。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北乡;民国时期属第四区;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团岗社,属巴河区汤铺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更名为团岗大队,属巴河公社;1959年恢复区建制,属巴河区;1974年撤区并社,与锡山大队合并,设锡山大队,属巴驿公社;1980年与锡山大队分开,重置团岗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巴驿区西河乡,原名团岗大队更名为团岗村民委员会;1988年……。
  桃树村是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坐石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31322206219。
  因在400年前,有人进入此山坳开发时,值桃树开花季节,故名桃树坳。20世纪60年代叫桃树坳生产队,1984年改名为桃树村。桃树村……。
  桃树村是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刻木山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30724207210。
  桃树村是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广福桥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30821112213。
  境内曾种植大片桃树林得名。1949年前属锁石乡,建国后属锁石乡。合作化时,由肖家、邓家、株冈初级社合并转为桃树高级社。1958年成立桃树大队,1982年1月由原来罗塘人民公社桃树大队更名为桃树村民委员会。桃树村……。
  自唐贞元十六年(800)至清末(1911),属分宁县、宁州、义宁州西乡六十九都,1914-1949年,1949年8月隶属路口区桃树乡。1956年隶属温泉乡。1958年建温泉公社分设为桃树、新源、南岭3个大队。1960年隶属白岭公社。1961年隶属温泉公社。1968年桃树、新源2个大队合并为桃树大队,与南岭大队同属白岭公社。1984年桃树大队与南岭大队分别改为桃树村、南楼岭村。1997年桃树村与南楼……。
  桃树村位于襄垣县古韩镇西北部五公里处,由桃树村、巷北里、幸福庄、羊窑沟、南庄五个自然村构成,全村共有324户,1239人,耕地总面积2695.15亩,2009年经济总收入6551万元,人均收入8661元。村党支部下设4个党小组,共有党员38名,其中女党员4名。近年来,桃树村以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重点,集中精力抓了农民增收,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上,新建了桃树村便民超市、卫生所、农家书……。
  境内大面积种植桃树,故名。1945年为祥符乡13、14、15保,1955年为祥符乡15、17社,1958年为祥符公社5大队,1980年地名普查时为桃树大队,1985年撤乡建镇后为祥符镇华泉村,1990年合村并社八里村并入,沿用至今。桃树村……。
  桃树村地处临溪乡东北部,幅员面积18.13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503户1746人,有脱贫户59户193人,党员41(含预备党员1人)。全村耕地面积3690亩、林地面积16466亩,群众收入以外出务工、蔬菜种植、生猪养殖为主。全村有低保户95户171人(含脱贫户低保29户85人);五保户7户9人;集中供养9户9人;残疾人70人(含脱贫户残疾人口16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50人(含脱贫户贫困家庭……。
  1950年1月开远解放,1951年为桃树乡;1958年为桃树管理区;1961年为桃树大队;1962年为桃树公社;1969年为桃树大队;1984年设区建乡为桃树乡;1988年撤区建乡为桃树村公所;2000年为桃树村民委员会至今。桃树村……。
  解放前,为凤仪县珠海乡桃树村。解放后,1950年为凤仪县第九区桃树行政村。1953年为凤仪县桃树乡。1958年属大理市郊区公社。1962年为下关市桃树小公社。1966年为团结公社桃树大队。1969年为桃树大队革命领导小组。1983年为太邑区桃树彝族乡。1987年为太邑彝族乡桃树村公所。2000年为桃树村民委员会至今。桃树村……。
  因村里大面积栽种桃树而得名。清代中期部分居民点已建村,清乾隆二年(1737),境域归属丽江府通甸西山约,清晚期属丽江县通甸里。1912年归属兰坪州通甸里,民国十年属第二区通甸里,时有白腊山村。1933年,推行区、乡镇自治,划归第一区永兴镇,为闾、邻建制。1937年改为保甲制。1939年全面推行乡镇保甲建制,白腊山与白子村、桃树坪、挂登村、青沙地5个村划编为喇井镇第八保,直至解放初。1953年划区乡……。
更多资料
旅游搜索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

联系方式 粤ICP备130019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