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部情况棠棣村有支部委员3名,支部书记徐善海,大专文化,支部副书记薛培强中专文化,组织委员孟祥忠高中文化。村支部共有5个党小组,31名党员,其中女党员5名,流动党员2名。二、村自然情况棠棣村在古代就很有名气,从北京到上海的古道就从村中穿过,有烽火台一座,是古代交通、通信的必经之地,是远近闻名的棠棣铺,县级公路纵贯全村,也是京—沪高铁穿过的村庄,交通十分便利,行政区划后属仲兴乡政府所管辖,村中有……。 |
原名为龟洞地。据传当地张氏祖祠是龟形佳地,在水口建一石桥,桥孔为龟出入之洞口,故名。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乡人张际清中解元,认为其名欠雅,改为高桐地,后再雅化为棠棣。解放前,棠棣称棠棣乡,1961年改为棠棣公社,管辖康随、南坑、棠棣三个大队,1964年合拼感德公社,1984年改为棠棣村,1987年随桃舟乡从感德乡拆出为桃舟乡棠棣村委会。棠棣村区域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1370亩,茶园10……。 |
因村委会驻于长满棠棣树,取《诗经·小雅·棠棣》“棠棣之花,萼胚依依;手足之情,莫如兄弟”之比喻,代表村落间、村民间如兄弟亲密无间,如手足协调一致之意而得名的棠棣坑坑口,故名。现有王、黄、余、农、张、甘、覃、谭、陈、韦等共10姓,最大姓黄,占47%。1958年成立公社时属加益公社金充大队,1961年从加益析出扶合公社,下设棠棣大队,1983年撤大队设立棠棣乡,隶属扶合区。1986年撤乡改设棠棣村委会……。 |
明末村民祖先从山西洪桐县迁此落户建村,因村中有一棵棠棣树,遂取村名棠棣树。1949年属淮阳县第十一区(买臣集)。1958年设棠棣树大队,属王店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棠棣树村民委员会,属王店乡。2015年属柳湖街道。2019年属淮阳区柳湖街道。棠棣村……。 |
清康熙年间阮、吴、袁、窦、李、秦、王等姓氏村民先后在商丘的旧道旁做生意,后落户建村,因村南有一片棠棣树园子,故取村名为棠棣。清乾隆年间在建起了集市,故取村为棠棣集。1949年属淮阳县第四区(黄集)。1958年设棠棣大队,属黄集人民公社。1974年属黄路口人民公社。1981年因重名更名为棠棣集大队。1984年改为棠棣集村民委员会,属黄路口乡。1988年属四通镇。2019年属淮阳区四通镇。棠棣村……。 |
明清时属崇阳县天城乡钦上里;民国时属黄岩乡下岩保;1949-1955年属棠棣乡;1955-1958年属棠棣乡棠棣生产合作社;1958-1961年属路口公社棠棣大队;1961-1975年属棠棣公社棠棣大队;1975-1984年属路口公社棠棣大队;1984年后属路口镇棠棣村至今。棠棣村……。 |
意即在棠棣地片上,寓意团结友爱,兴旺发达之意。明清时期为南义乡,棠棣都梅田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高湖乡第五保;1949年初属三区三合乡;1956年成立5个初级社,1957年转为棠棣高级社,1958年为高湖公社棠棣大队;1969年并入中港大队,1972年又分出;1984年4月更名为棠棣村后至今未变。棠棣村……。 |
“百花齐放春满园”,“棠棣无处不逢花”。棠棣村位于柯桥区漓渚镇西北首,是一个以花闻名、以花致富的小山村。2003年由刘家村、头社村、二社村合并而成,全村总面积2.91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480户1509人,党员62名。现有耕地面积716亩,生态公益林、绿化苗木等经济作物林1936亩。2014年村民人均收入超过5万元。棠棣人以励志文化、乡贤文化,兰文化精神为原动力,大力发展以兰花为特色、绿化苗……。 |
棠棣村位于胥口镇的西南,距离富阳区中心25公里,05省道穿境而过,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棠棣村系2007年底行政村规模调整时,由原棠棣村和下板村合并而成,村域面积3.4平方公里,粮田面积860亩,山林面积2750亩。截止2016年12月,全村户籍人口1136人,农户371户,分12个村民小组,共有村民代表55人。棠棣村主要产业为水稻、竹笋、果木等特色农业。辖区内共有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1家。村内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