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始有王氏迁来建庄,故名王村。后发展为南北两村,成为南北王村。南王村……。 |
南王村位于黄递铺乡政府驻地西,南临滹沱河故道。耕地1722亩,特产金丝小枣。人口1149人。该村建于明成化年间,有12家五金加工点,主产渔具等产品。……。 |
南王村位于赵县与高邑交界处,全村共有327户,1135人,拥有耕地2339.75亩,全部承包到户,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花生、红薯。 ……。 |
河北省蠡县蠡吾镇南王村,位于县城东侧15公里处,县医院东行4公里,以蠡吾三中南行2公里即到,我村总面积1000亩,总人口1435人,主要从事农务产业种植,以麻山药种植为龙头发展集体经济。 ……。 |
南王村总人口数1071,276户,耕地面积131公顷,耕地面积1965亩。其中两委人数4人,村民代表15人,党员数43人。……。 |
南王村是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大桥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11325301202。 |
南王村是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文峪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11224200999。 |
西楚霸王项羽曾在此封瑖丘申阳为河南王,后形成村庄,取名河南王村,沿用中简称南王。1949年为沁阳县第四区南王村公所。1952年为第四区南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废区后归南寻中心乡。1956年改为南寻乡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公社化后为南寻人民公社南王生产大队,11月并入柏香人民公社。1961年析出归葛村人民公社。1983年体制改革后为葛村乡南王村民委员会。2005年葛村乡并入柏香镇后……。 |
传因王姓得名王庄,以方位析分南王庄,后简称南王。明洪武四年(1371年),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此,沿用当时村名,由于人员较少,村南北中间不相连,称南部为前南王,北部为后南王。后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与后南王连在一起,称为南王。1958年成立南王大队,属小董人民公社。1983年改南王村民委员会,属小董乡。南王村……。 |
民间传说北宋仁宗迎娶曹皇后经此,在此处扎营住宿,故名“王存”,后谐音改名“王村”。1982年11月更现名。1948年属荥阳县崔庙区。1953年划归贾峪区。1954年属四区。1956年属贾峪中心乡。1958年5月归贾峪乡,8月属星火人民公社,同年建王村大队,以大队部位于王村得名。1959年属贾峪人民公社。1961年分为高河、石棚、李家台3个大队,属贾峪区王村公社。1963年又并为王村大队,属恢复的贾……。 |
据明洪武年间,王姓先人从洪洞县迁到此处居住形成村子,因位于坡南,取名南王。1948年属酒后区。1958年成立南王生产大队,属葛寨人民公社。1962年从葛寨人民公社分出,改属酒后人民公社。1984年改设南王村民委员会,属酒后乡。2014年酒后乡撤乡建镇后,属酒后镇。南王村……。 |
南王村位于汲滩镇东北4公里处,辖4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2732人,586户,3633亩耕地。村民代表54人,党员42人,有著名的安众城遗址。 近年来,南王村在汲滩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支“两委”一班人带领党员群众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农村全局,按照“务实、创新、特色、和谐”的发展思路,围绕新农村建设,依托养殖优势,着力开辟市场,发展龙头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经济和各项产业快……。 |
南王村位于新甸铺镇镇境南部,南樊公路两侧,南依黄渠河,北邻艾庄村,东接骆湾村,西连刘湾村,面积约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877亩,人均2.35亩。 人口民族 2003年,村委辖南王、张耀文、干饭庄、前高庄、后高庄5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580户,2077人,其中男1063人,女1014人,汉族1894人,回族183人,村计划生育率99%,综合节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
早期居民王氏在此地种植棉花,久而久之形成村庄,取名棉花王庄。1948年属朱庙区。1949年称棉花王庄行政村。1956年称棉花王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第三区。1958年称棉花王庄生产大队,属潘井人民公社。1965年属李老家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为棉花王庄村村民委员会,属李老家乡沿用至今。南王村:位于任王楼小学西南侧。……。 |
南王村位于大刘镇西南1公里处,西临问十乡,东临杜庄村,南临西朱村,北临漯舞路。南王村东西长0.7公里,南北长1.5公里。共有三个自然村。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520户居民,2196口人。全村共有耕地2450亩,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村里道路以水泥路为主,村内有小学一所。村“两委”办公用房5间,位于中间,两委班子共有8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