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网 > 马家坝村

马家坝村

  因此地大多数居民都姓马,故而得名马家坝村。1950年为汉王区马坝乡马家坝村。1958年为汉王乡马家坝村,下半年改为汉王公社马家坝生产队。1961年为马坝公社马家坝大队。1966年随马坝公社并入汉王公社。后改为曙光公社马家坝大队,1974年恢复为汉王公社马家坝大队。1983年改为汉王乡马家坝村村村民委员会。1986年为汉王镇马家坝村村村民委员会。马家坝村……。
  明弘治年间(1488-1505),此地是长江口通往两河口、梅家河、磨坪等地的要道,骑马出行的人走到这里都要歇息一会儿,歇息时便给马喂草。后来在这喂马的多了,这里就自然形成了一个喂马场。因此地地势平坦,有不少出门人来这安家居住,故名马家坝。明朝时期属归仁里,清朝时期属龙城乡,民国时期属归仁乡四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5设置白沙村,属城关区;1953年1月改称白沙乡,属第三区(洩滩);19……。
  马家坝村位于泉溪镇南部,省道兴界路从其腹地贯通,距镇政府所在地9公里,由原七里扁、太坪关和马家坝合并而成。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388户、1388人。村委会、妇联、团支部、民兵连等组织网络健全。版土面积1.4万亩,林地面积6628亩,水域面积800亩,荒山荒坡面积4626亩,耕地总面积1824亩,其中:水田300亩。201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65元。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是以……。
  乾隆六年,一马姓人家从甘肃搬来此地居住而得名。明清时期,属腊壁土司管辖,乾隆元年,(1736)建县后,属聚伦乡悌恭里,民国时期,属来凤第三区,1952年设大红乡,1958年改设大红大队;1975年设大红公社,1980年改设大红管理区,1981年8月经县政府批准,将大红大队分为马家坝,大坟山,黔江洞三个大队;1984年属大河区马家坝村,至今隶属未变。马家坝村位于大河镇东北部,距集镇10公里,辖10个……。
  原是马家坝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时,改为马家坝大队,隶属双江公社,1984年社改乡,称马家坝村。2016年调整区划中,与瑶团村第四、五、八组合并,沿用马家坝村,仍属双江镇。马家坝村……。
  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新民乡第一保。1958年人民公社化组建大队时以马家坝自然村取名马家坝大队;1966年改称东方红大队;1971年恢复原马家坝大队名称;1984年因体制改革改称今名,沿用至今。马家坝村……。
  马家坝村是四川省达州市东部经开区麻柳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10,为乡中心区。区划代码为511703102999。
  马家坝村是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鱼溪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511025103999。
  马家坝村,幅员面积9.69平方公里,辖村民小组8个,管辖范围原永红村、得胜村和柏林村,总人口1169人,总户数392户,党员88名;建档立卡户75户224人,低保户36户98人,易地搬迁12户36人,危旧房改造30户,残疾人48人,产业发展以核桃、蚕桑为主,着力打造核桃产业园1个。配套建成党群公共服务中心,卫生站、文化室、广播室、便民服务站、农民夜校、村村响、远程教育一应俱全,4G网络全覆盖。发展……。
  1950年至1957年称第八区马家坝乡,1958年至1962年称老厂公社马家坝管理区,1963年至1967年称第八区马家坝公社,1968年至1983年称老厂公社马家坝大队,1984年至1986年称老厂区马家坝乡,1987年称老厂马家坝行政村,1999年称老厂乡马家坝村民委员会。马家坝村……。
更多资料
鏃呮父鎼滅储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

鑱旂郴鏂瑰紡 绮CP澶�13001937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