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乡罗坑村位于西溪乡中部,东接城郊乡,西北面与金砂乡相邻,处于我乡礼田村和富家村中间。罗坑村是个革命基点村,距永定县城4公里。全村分8个村民小组,有208户635人。全村耕地面积680亩,林地面积4554亩,以种、养殖业为主,其中新塘的原生态草鱼远近闻名。村党支部现有0党员30名,其中女党员6名,2011年被永定县委授予“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 |
罗坑村位于新桥镇西南角,与本镇樟树村李家村相邻,全村共有5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全村有222户,总人口989人,土地面积16314亩,其中山林面积13114亩,空闲地2722亩,耕地面积478亩,现有党员34人,村二委干部5人,近年来,罗坑村二委班子紧密团结,共谋发展,以特色种植为基础,打造了种、养、商、外出务工业经济模式,我村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的-的会议精神,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 |
罗意指罗网,坑洼下去的地方。以地处坑中得名。1934年废里社属宁洋县第三区罗溪联保(后为罗溪乡)罗坑保;1949年后属宁洋县第三区安坑乡。1955年改属第四区(赤水)隶安坑乡;1956年宁洋撤县,划归漳平县属双洋区安坑乡。1957年撤区并乡属双洋督导片安坑乡;1958年属东风公社设安坑大队;1961年体制缩小成立赤水公社,设罗坑大队,属之。1966年与黄山合为红村大队;1971年复析设罗坑大队。1……。 |
以村建在一条长坑的坑底,故名。1949年设罗坑村。1958年属凤都公社仕坂大队,1985年属罗坑大队,2005年划归城东街道。1984年改为罗坑村委会。历史沿用至今。罗坑村……。 |
因该自然村句坑的北山坡上有一块石头,似鹅形始名鹅坑,后雅化演变为“罗坑”,故名。50年代雅化为罗坑。1958年公社化为罗坑大队,1984年改称为罗坑村村民委员会。罗坑村……。 |
罗坑村位于太拔乡西部,距乡镇所在地2公里,同茶地乡的官山村、黄笔村、茶地村交界。四面群山怀抱,中间有一条古老的白沙河流。全村6个村民小组,共143户,588人。全村山林面积有8800亩,耕地面积660亩。 罗坑村是太拔乡食用菌生产的大村,于1987年开始发展食用菌生产,在这20多年的经验积累中,罗坑人民把食用菌生产当作一个重要产业来发展,全年种植食用菌60万袋左右,产值200万元以上,专销往广东、……。 |
据《1993年南平市志•地名志》记载,因村委会驻罗坑,原名赖坑,因地势方圆平坦,故名。明、清属云盖里。1934年属一区鸠洋乡;1941年属一区鸠洋乡称罗坑保;1949-1957年属第四区洋罗乡;1958年属东方红(夏道)公社;1984年属夏道镇。罗坑村位于延平城区东南部23公里,距夏道集镇13公里,距316国道4公里。罗坑村东与炉下镇龙村、蛇村接壤;西与本镇洋头村遥相呼应,南与塔前镇虎……。 |
罗坑村位于灵赖线的中部,距李家乡政府12公里,是全乡遇偏远的行政村,全村总人口945人,总户数262户,10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山林面积27887亩,土地面积1788亩,劳动力644人,外出劳务212人,主要在广东、厦门、从事经商务工,县内服装企业5人,在家务农劳动力415人。低保户18户,33人,其中五保户4人,残疾人13人主要产业,以种植烤烟为主,2010年种植面烟叶积555亩,预计可完成……。 |
明代罗姓开基于坑垅得名。清时为龙上下里。民国时期属凤山乡,罗坑、楼背与楮树塘、大燕里合并为楮树保。周坑、小坑、蛇坑、葛岭下、山坳为葛中保。建国初,罗坑、外楮树塘、李坑岗、楼背属禾口二区凤山乡为罗坑村,葛中保改为周坑村。1951年罗坑村改为罗坑乡,周坑村属凤山乡。1952年罗坑乡并入吴陂乡,周坑村划给田背乡。1958年属淮土公社为罗坑营,周坑属凤山公社为周坑连。1961年改为罗坑和周坑两个大队,19……。 |
因村地势较平,原称罗坑坪,后为方便,去″坪”,取罗坑二字,故名。古属十八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夏茂区罗坑乡,1961年为夏茂公社罗坑大队,1984年为罗坑村村民委员会。沙县夏茂镇罗坑村位于夏茂镇西北部,距集镇约6公里,辖2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443户1680人;村党支部下设5个党小组,党员38人;全村土地面积7071亩,其中耕地面积1670亩,林地面积5431亩; 外出经营沙县小吃达10……。 |
因地处蜊仔山坑边,山上有罗木,故名。1947年属海澄县康乐乡山后罗坑保,1950年改为一区罗坑乡。1955年改为城关区罗坑乡,1957年建立曙光农业高级合作社。1958年9月为黎明人民公社罗坑营。1960年并县称龙海县莲花公社罗坑大队,1984年改称龙海县海澄镇罗坑村,1993年改称为龙海市海澄镇罗坑村委会并沿用至今。罗坑村位于海澄镇西部,东与溪北村相邻,南与下埭村相望,西与和平村为界,北与溪北村……。 |
罗坑村村情概况罗坑村位于罗坑镇东南面,东连圩镇,南依天湖,北邻石咀,面积约6.58平方公里,耕地1541亩,鱼塘1342亩,山地面积950亩,下辖20个村民小组,1378户,3884人,辖区内有企业7家,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于发包收入,村民主要从事种养业及进厂务工。罗坑村有镇内最大的农场--交山农场,由台商经营,主要发展高科技、高增值农业,盛产享誉省内外的台湾金皇芒、火龙果、神秘果,近年新种植的6……。 |
罗坑村位于小楼镇西部,西邻竹坑村,东邻正隆村,北与长岭村一山之隔,南接二龙村。罗坑村距离镇政府13公里,距离增城市区25公里。村“两委”干部4人,村党支部党员55人,辖区内有11个经济合作社,386户,人口1955人,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有水田面积1350亩,山地面积2000亩,鱼塘面积20亩。村的主导产业是农业,该村村民以外出务工为主。近年来,该村加强了班子建设, 加强了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加大……。 |
因村委会驻地在罗坑街,故得名罗坑村委会。解放前称为罗坑乡公所。1949年10月成立曲江县人民政府后,设立马坝乡政府,属第一区管辖。1950年2月,划归第六区管辖。1951年5月,建立村级人民政府,更名为罗坑村政府。1952年3月,更名为罗坑乡政府,属樟市区管辖。1961年3月,改为罗坑大队,属樟市公社。1983年11月,实行撤公社建区、乡的体制改革,改为罗坑乡政府。1986年12月,改为罗坑村委会……。 |
该村聚落四面环山,中间像个罗盘,前面、西南有两条小河(坑)绕住这条村的东北方向,故名。1961年公社化后成立罗坑大队,1983年改为罗坑乡,1986年改为罗坑农村管理区,1999年改称为罗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罗坑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