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村地处县城以北,辖10个村民组,全村辖10个村民组,有332户1241人。现有山场39089亩,耕地1167亩,水田939亩,茶园1483亩。村两委班子成员6人,现有党员32名,其中女党员6名,35岁以下5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646元。该村农民以外出劳务及茶业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 六都村四周群山环绕,整个村庄依山伴河,和溪水呈“S”形从村前绕过,村口有一百年古桂树,和溪桥横跨村北,……。 |
六都村位于石台县七都镇东部,由原龙田村,鱼龙村,于2008年村级规模调整时,合并组建而成的新村。全村总面积18.6平方公里,位于著名的人文地理风景名胜圣地九华山,黄山交界处,风光迤逦的太平湖畔。华溪河贯穿全村,村民沿河两岸居住。325省道(青石线)经村而过,距G3高速公路10公里,九黄省道经鱼龙仙洞直通太平湖,黄山。交通便利。全村9个村民小组,520户,1626人(含非农业人口)。全村山场面积:1……。 |
六都 旧地名。现为许厝、陈厝、飞竹三个村合称,在镇区南4.1公里,福汾公路东侧。宋代宁德设三乡十里,六都属安东乡临海里。明代设二十五都,六都下统22村,范围北至金垂,南至横屿,清代沿之。民国29年,曾为全县二十四乡之一。解放初期,属第三区(八都),设为六都乡。1963年为六都人民公社,后为六都大队,属七都公社。1979年析为许厝、陈厝、飞竹三个大队, 1984年改为村委会。1955年福汾公路修通之……。 |
六都村地处洪梅镇东北角,东与洪溪村隔溪相望,西靠玳瑁山灵应寺,南与新联村相毗邻,北与仁科村相接壤,境内有洪六水泥路南北贯通,东西两侧由村道与洪六水泥路相连接,全村形成“米”字形交通网络,全村辖20个村民小组1460户,人口5143人。元置六都,民国年间为仁宅乡仁溪保、磨内保。1949年解放后沿用旧名称六都。1958年公社化时期命名为六都大队,1984年改为洪梅乡六都村委会,1991年12月改称为洪……。 |
原为明嘉靖年间德庆圳下八都的第六都,故名。1958年称六都大队,1983年改六都乡,1986年实行镇“乡”辖村体制,称六都村民委员会,1989年称六都管理区,1999年称六都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六都村……。 |
因该村福建五都人到青澳农耕创村,为弘扬祖德取名六都,村委会驻地位于六都村,故名。以前青澳归福建省诏安县管辖。1914年10月广东省南澳县深澳区,称村,1952年6月属澄海南澳特区青澳乡。1953年5月改称南澳县深澳乡青澳村。1986年属深澳镇青澳村民委员会,称村。1991年3月与山岗、后窑合并为青澳管理区,称村。1992年归属青澳管委会。1993年6月青澳设旅游度假区后成立六都管理区。1998年更……。 |
1949年前称第一保属章泉乡,1951年成立六都乡属下镇区,1958年改建第一大队属六都公社,1968年改名红卫大队属三红公社,1970年称六都大队属六都公社,1975年分出墩头仍称六都大队,1984年改称六都村村民委员会属六都乡,2005年并入湖沿仍称六都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六都村……。 |
自唐贞元十六年(800)至清末(1911),属分宁县、宁州、义宁州泰乡六都,1949年属杨梅乡,1951年属石门乡,1956年属彭姑乡,1958年为第四大队,1960年改为六都大队,1984年改为六都村,沿用至今。六都村……。 |
原属缙云乡六都,故名。2018年11月撤销仙顶、仙下、里西岗、双溪、屏风石等5个村民委员会,由仙顶、仙下、堂屋基、里西岗、平窝、新厂、君溪、陶儿宽、双溪、毛草屋、上华堪、下华堪、王业、冷湾、长坑、屏风石和六都新村设立六都村民委员会。六都村……。 |
因村处六都源,故名,六都的都字是宋朝时期的行政编制,等同现在的乡,当时松阳编为26个都,六都当时按排序为第六个都得名。1946年,属仑溪乡。1952年,属寺口乡。1956年,属岗寺乡;同年,划入望松乡。1958年,建立红旗公社望松大队六都生产队。1959年,改为西屏公社望松管理区六都生产队。1961年,改称望松公社六都大队。1984年,改为望松乡六都村。2011年12月,为望松街道六都村,辖大处坛……。 |
槐坎乡六都村位于享有“江南小延安”之称的槐坎乡南部,北临“金钉子”国家地质公园,群山环绕,风景宜人。区域面积9.3平方公里,辖区内共有4个自然村,35个承包组,人口2701人,农户927户,全村共有党员60人,下设3个党小组。耕地面积1477亩,山林面积15214亩。六都村个私企业起步较早,现有个私企业60多家,主要有电子电容、锯片、矿山、蓄电池、玻璃制品等企业,是远近闻名的“老板村”,光私家轿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