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有利于人民群众发展生产与幸福生活”之意,故名。1953年取名利群村,取“有利于人民群众发展生产与幸福生活”之意;1961年更名为利群大队,隶属元通公社;1984年实行政社分设时,撤销利群生产大队,设立利群村村民委员会;2003年利群村、双石村合并为利群村。利群村……。 |
利群村位于永新镇西南部,东与双凤村接壤,西与石坪村接壤,南与望场社区交接,北与荆山村交接,距镇政府驻地7公里,全村幅员面积8.1平方公里。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共904户2097人,其中,外出务工465人。耕地面积6774亩(其中:水田面积2187亩),,山林面积2893亩。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为主,主要产业为粮食。……。 |
利群村:以组织起来,利于群众之意命名;新联村:原名新胜,因重名而更名新联。1958年成立乐新公社;1961年,乐新公社析置三岔河公社,成立利群大队、南堤大队、渭育大队、多福大队;1962年,利群、渭育、南堤、多福等大队划属三仙湖公社;1969年,多福、渭育、南堤等划属下柴市公社;1976年,(渭育部分析出设立新立大队),南堤大队,新立大队,多福大队析出部分建立新胜大队,后更名为新联大队,属三仙湖公……。 |
因立村时,取名“利群”,“利”代表“利益”,“群”代表“群众”,办事有利于群众,故而得名。清代属尚书贤都,民国为邵阳县第一区行仁乡第3保,解放初期属邵阳县第六区六甲坪乡,1952年属邵阳县第二区合作乡右霞村;1956年为水田乡利群高级农业社,1958年属卫星人民公社水田大队利群中队;1961年至1963年属水田公社利群大队;1975年属水田公社利群大队;1984年撤社设乡时为水田乡利群村委会;19……。 |
利群村是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市罗桥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30482111237。 |
利群村是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大市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30481114225。 |
利群村是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李畋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430281131237。 |
取为广大群众创造福利之意。1958年10月,成立桃源人民公社,建第二大队。1959年4月,第二大队改为利群大队。1960年,利群大队析为勤益大队和利群大队。1983年7月,勤益大队改为勤益村,利群大队改为利群村,属桃源乡。1988年8月,撤乡建镇后属桃源镇。2001年8月,撤销勤益村,并入利群村。利群村:位于桃源社区北,2001年8月由原利群、勤益等两村合并而成,区域面积4.8平方公里,共有21个……。 |
1958年为沙地公社里堡大队,1961年属攸镇公社,1965年属沙地公社,1971年从里堡分出为利群大队。1984年由大队改为利群村村民委员会,得名沿用至今。利群村……。 |
此名寓意以群众利益为先,故名。1946年属龙岗乡第六保辖,1952年为利群乡天地村、新桥村。1955年撤利群乡复归龙岗乡,1958年名为利群管理区,以利于群众之意而得名,1952年更名为利群大队,1984年改名为利群村,2020年行政区划调整将挺进村、利群村合并,设立利群村。利群村……。 |
利群村是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研城街道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511124100999。 |
利群村是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黄家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511028104999。 |
1958年高楼下与外方两村合并称为“利群大队”,现两村再次合并,使用曾用名,两村群众欣然接受。利群村于2007年7月行政村规模调整时,由高楼下村、外方村合并而成。高楼下:以驻地得名。1950年称高楼下农会,1958年与外方合并称洋尾管理区利群大队,1961年洋尾公社成立,称高楼下大队,1983年称洋尾乡高楼下村村民委员会,现称梅城镇利群村村民委员会。外方:以驻地得名。1951年称洋尾乡第六村,19……。 |
丁桥镇利群位于海宁市丁桥镇东部,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东面于旧仑港为界紧靠袁花镇,南面于新仓村为界,北面于辛江塘紧靠金阳村为界,西面于新仑港紧靠万新村为界。全村辖2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16户,总人口2672人,是先进基层先进党支部、海宁市三无达标村、小康百村整治“整治村”、2005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8亿元,村级经济年收入56万元,人均集体资金2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22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