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其境内原有一遍种鲜花的寨子,人们习惯称之为大花寨,故得名。原名中心,1981年更名为花寨大队,1984年改为花寨村,建立花寨村村民委员会,此名沿用至今。花寨村……。 |
因驻″花寨儿堡″而得名。花寨,又称″上花寨″,桃花盛开的寨子。1949年10月建政时属城东区花寨乡第二、第三行政村;1955年10月撤区并乡时,旧称″下花寨″的沙滩乡并入;1958年4月随乡并入铧尖乡,1958年9月属铧尖公社,1958年12月随社并入泉湖公社;1961年6月随新立的″花寨公社″析出;1965年6月随社划入泉湖公社;1966年11月改名″红星大队″;1971年2月恢复原名;1973……。 |
明清时代,花寨村地段主要以种植罂粟出名,产量高,故取名花寨。1956年实行合作社,花寨村隶属于山丹县花寨子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划归花寨乡,1961年建大队,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行政村属于花寨乡,2005年由于花寨乡与大马营乡两乡合并,又隶属于大马营乡。2014年12月大马营乡撤乡建镇,现在花寨村隶属于大马营镇。花寨村……。 |
当地有渠名为明花渠,取其一字而得名。1949年为八一大队,1958人民公社化时为安阳公社花寨大队,1983年从安阳公社分离复设花寨乡花寨村至今。花寨村……。 |
以过去的花寨子命名。解放前属新河乡。解放初属新河区红沙梁乡。1952年属泉山区花寨乡。1956年属红沙梁乡,合作化时组建上四分、中四分、下四分3个初级社,后与义地合并为花寨高级社。1958年属红柳园公社所辖,名为花寨大队。1959年分为小东、花寨2个大队。1961年调整社队规模,分为花寨、义地2个大队,属红沙梁公社。1983年改设为花寨村,属红沙梁乡。2015年属红沙梁镇花寨村。花寨村……。 |
相很久以前,花寨村一带五谷丰登,牛羊成群。有一年来了一群异族人烧杀抢掠,使这里的民众欲走不能,欲住不安。在人民陷于无助的时候来了一支汉族军马在此驻军数载,根除祸患安境保民,此军将领经常骑白马、穿白袍,百姓称之为“花将军”,后来将此军营寨命名为花寨。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怀渠(西营河……。 |
1958至1983年属凤江人民公社花寨大队,1984年2月撤销生产大队设凤江区公社花寨乡政府,1986年改为花寨村委会,1990年属凤江镇政府花寨管理区。1999年改为花寨村委会,此名一直沿用至今。花寨村位于凤江西部,距镇政府约4千米,耕地面积444亩,357户,人口2094人。辖一个自然村,设一个党支部,支部委员3人,共有党员32名,村委会委员3人。塔凤公路从境内经过,交通方便。村内有县第四华侨……。 |
清光绪《应州再续志》载为花家寨,因姓氏得名,今村中无花姓,杨姓居多,为其村民委员会驻地,故名。清雍正《应州志》载有花家寨,属右里;1948-1953年属应县六区;1955年成立花寨农业生产合作社,属清龙乡;1956-1957年转为花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曹娘乡;1958年改为花寨管理委员会,属曹娘人民公社;1967年成立花寨革命委员会;1977-1984年为臧寨人民公社花寨生产大队;1985年称……。 |
此地有一座山寨,常年盛开金银花,故名金花寨,村因此得名。民国时期,属骆市乡第十四保。1951年,建政为骆市乡第二村。1955年,建社为骆市乡星花社。1958年,为卫星公社四十二管理区。1962年,为小蓬公社八大队。1967年,为红卫公社八大队。1972年,该为骆市公社八大队。1981年,地名普查时,命名为小蓬公社花寨大队。1984年,社改乡时为小蓬乡花寨村。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为骆市镇花寨村。……。 |
1979年以前属金塘大队,1980年分设花寨大队,1984年体改时为花寨乡,1987年为花寨村公所。2000年为五合乡花寨村民委员会。花寨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