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村属镇区范围,与溪口村隔河相望。该村辖7个村民组,268户,836人,沂源河从村边流过。省明星企业—黄山市汽车电器有限公司座落在该村,兰樟公路贯穿全境。全村耕地面积30.4 公顷,水田26.7公项,林地214.1公项,茶园10.3公项,是个以林茶生产为主的村。该村现有“两委”成员5人,0党员32人。2008年实施了农村饮用水工程,解决了村民饮水卫生问题。……。 |
和村村委会位于长来镇的东北面,辖和村、五汪、开祥、五汪移民4个自然村。有村民340户,总人口为1791人。全村有0党员38名,村“两委”干部7名。2009年村集体收入为4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824元。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800亩,其中水田面积2000亩,旱地800亩。村民以种植水稻、蔬菜和养殖猪、鸡、鸭为主。……。 |
因村境在箩纹山,故名罗村,后因全村皆邓姓而更名为和村。明属清远都黄沙社双溪村;清属清远都兰沙甲双溪村;民国属石云区双和村;解放后独立设和村乡;1958年10月和村乡改称生产大队;1983年12月和村生产大队改称乡;1986年2月和村乡改称村委会;1980又改称管理区;1998年和村管理区改称村民委员会;2003年双溪镇并入枫朗镇,名称沿用至今。梅州市大埔县和村村位于枫朗镇东南部。我村辖个村民小组,……。 |
和村村是广西梧州市岑溪市波塘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50481115205。 |
和村村是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铜湾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31221104205。 |
和村位于婺北边陲,全村共有276户930余人,耕地面积660余亩,林地面积28423亩,油茶面积1200亩,下辖12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村民主要以茶叶、油茶、蜂蜜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距婺源县城45公里,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3600元。拥有丰富的茶油、茶叶、蜂蜜、土楼、古道等土特产品和户外运动资源,有“土楼村”——九阄,“蜂蜜村”——血树源。九阄村,按当时山场种山人的传统习惯,按照从山源……。 |
和村村是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桥底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610423103203。 |
1949年属第五区人民政府,为魏村行政村;1950年-1953年为五区人民政府和村乡政府;1956-1957年为魏村乡保丰高级社;1958-1960年为土门公社魏村管理区;1961年-1983年为魏村人民公社、西郭生产大队;1984年11月设和村村民委员会,属临汾市(县级)魏村镇;2000年11月属临汾市尧都区魏村镇;2019年12月羊庄庄并入和村,属临汾市尧都区魏村镇管辖至今。和村村……。 |
和村村是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砂河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0924101999。 |
和村村简介 泽州县川底乡和村村地处晋城市西郊,紧临陵沁公路,辖和村、李庄、下小河、太平庄4个自然村,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3654亩。全村共有1106户,3102口人,党员88名,两委班子成员13人,支委9人。近年来,和村村党支部以争创“五星级党组织”为目标,牢固树立“党建引领,产业富民,文化兴村”发展理念,强队伍,抓经济,惠民生,促和谐,凝聚了党心民心,全村经济实力明显提升,社会文化事业日新月异,……。 |
和村位于平城镇东北4公里处,北与壶关县为邻,四面环山。全村151户,643口人,耕地697亩。 东庄村位于和村东部,离和村1.5公里。村中有“二郎神庙”一座,一进两院,北是正殿,南有舞台,东西配房,面貌依然,只是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农户以农为主,种养结合,有传统的养牛业,主街硬化。……。 |
和村原名何村,因何姓聚居而得名。后何姓绝嗣,各姓迁入,改名和村,取和睦相处之义。村以驻地得名。唐会昌(841-846)前,此地即以建有岩前寺闻名远近。元大德四年(1300)建有真武庙建于此而为人熟知。现村域南宋淳熙十二年属新亭乡;明万历六年属新亭乡;清雍正六年属上公庄,光绪八年属三都;民国三十年属和溪乡。解放初为三都乡第九、第十村;1950年10月为梓里乡前山村、和村村;1956年10月为三都乡和……。 |
寨岳:和村东南0.75公里一带相传是岳飞抗金战场,南宋时期,戚方犯安吉,岳飞领兵叁仟,在苦岭、寨岳一带驻扎军营,连败戚方所部,寨岳地名让人联想当年此处营帐连绵,刀戟林立,人喧马嘶的战争场景,不过当年的村庄后来被赋石水库淹没,晚清前来的鄂豫人按本地人的语音呼作“沙坞”。六亩冲:野乐东1公里,据传南宋岳飞抗金时,兵扎寨岳。路过此村,因山经崎岖,下马步行,故称落马冲,又说因此处山冲有六亩田,故名“六亩冲……。 |
安地镇和村全村共有119户327人。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和村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村民素质逐渐提高。 随着村民收入的提高,对于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日益强烈。利用村里的电脑开展电大的远程教学和萧山农网的便民服务,方便老百姓上网查询各类信息,了解网上资讯,大力发展有条件的农户注册农民信箱,及时了解农业动态和产业发展趋势,培养文化氛围,提高村民素质,努力营造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