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寺村是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石桥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621226102208。 |
高寺村原居民多以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徙至此另建家园,内有信奉佛教者,在村中一高台地建立寺庙供奉。往来行人以这座高台寺庙为行途中的地标,并广为流高寺村(高庙村)从此传开,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定名高寺村,2004年经批准更名为高寺村村民委员会。中华民国时期,为陕甘宁边区新宁县第三区(湘乐)第一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宁县第三区第一乡;1958年12月成立高寺大队,属湘乐公社石鼓管理区;196……。 |
因辖区内有寺庙“高兴寺”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怀渠(西营河上游)、永渠(西营河下游)。民国24年(1935),将六个行政管理区划分为2个镇、12个乡,属怀渠西营乡三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西营区高寺乡;1956年撤区并乡属怀安乡,更名为和平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怀安……。 |
古代,此地原为一座高丘,名高阳丘。宋《太平寰宇记》载:“应玚,南顿人,兄弟俱有名,自比高阳氏才子,故号高阳丘也。”后在高丘上建寺庙,称高丘寺。清同治元年(1862)王立德、庠生王阙倡捐创修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廪生余师端重修,名高丘寺寨,简称高寺寨。1949年属项城县第一区。1958年9月为城关公社高寺生产大队。1965年7月为高寺公社高寺生产大队。1983年12月,为高寺乡高寺村民委员会……。 |
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定居,当时皇姑送女儿,路过此处,为纪念此事随修寺院一座,寺院庙堂十分高大,故取村名高寺。1949年属平原省濮县一区。1952年撤销平原省,属山东省濮县一区。1956年属山东省濮县濮城区。1956年撤销濮县并入范县,改属山东省范县濮城区。1958年设立濮城公社高寺村大队。1964年范县由山东省划归河南省,属河南省范县濮城区。1968年区改公社,称濮城公社高寺村大队。……。 |
明万历年间,佛教盛行,在村西河岸修建一大寺院,建筑面积十余亩规模宏大,香水兴旺远近闻名,故名。1954年6月成立兰考县,属红庙区。1955年11月属红庙乡。1958年8月成立茨蓬生产大队,属红庙公社。1961年7月属红庙区。1962年9月改为高寺生产大队,属小宋公社。1984年1月改为高寺村民委员会,属阎楼乡至今。高寺村……。 |
高寺村位于侯集镇政府北4公里处,辖6个村民小组,村民302户1176人,其中党员37名,贫困户10户24人,低保户67户77人,耕地面积1900余亩。村民农业收入主要以传统的农作物种植为主,农业经济收入单一,其他收入主要以外出打工为主。村“两委”班子成员6名,其中党员4名,监委会成员3人。……。 |
高寺村位于镇政府北部8公里,郑新路107辅道连接处东。有高寺、贾庄两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共有362户,人口为1451人,现全村入新型合作医疗的人数为482户,1512人。现村里有五保户4户,有低保户21户。参加养老保险807人,222人已经享受老年人生活补贴;辖区总面积4353平方,其中耕地面积2176平方。党支部现有党员48人,大学以上学历2人,高中文化程度20人,初中文化程度26人。……。 |
石墙镇高寺村位于石墙镇西约600米处。全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共计 户,776口人。现有农业用地650亩,其中小麦、玉米600亩,园地40亩,林地面积10亩。村党支委3人,男性3人,平均年龄55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上,村委3人,男性2人,女性1人,平均年龄49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上。其中2人兼职,村两委高度重视党要管党,认真履行管党职责,坚持把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坚持抓领导班子创建,坚……。 |
高寺村是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甘棠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511723106999。 |
此辖区有座庙宇名高寺庙,故名。1958年为高寺大队,1984年变更为高寺村,一直沿用至今。高寺村……。 |
高寺村是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双凤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511028105999。 |
高寺社区总面积5平方公里,下辖9个村民小组,人口:1170户,3976人,耕地面积4677亩(其中田2318.5亩,土2358.5亩),主要经济来源为农产品及外出务工收入。高寺社区有9个党小组,现有党员100名,其中:有女党员20名,35岁及以下的14名、36-45岁的9名、46-59岁的24名、60岁及以上的53名;大专及以上学历13名、普通高中4名、中等专科3名、初中及以下8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