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门村位于建瓯市东南部,东邻龙峰,东毗南雅镇靠百丈村,北邻富井村,全村面积17.8平方公里,辖11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950户,3800人口。基础建设 乡村公路硬化100%,村级卫生所1个,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场所1个,水电站1个。经济建设 耕地面积3300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500亩,园林面积3300亩,茶叶种植面积1500亩,柑桔种植面积1500亩,大田葡萄种植是该村的支柱产业,种植面积2……。 |
高门村是回龙乡高山三个村之一,东邻浦城县溪口村,西毗武夷山市澄溪村,南连马岚村,北界浦城县村溪村。全村面积19.3平方千米,共有272户,人口1075人,下设12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高门村海拔高675米,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年最高气温38度,最低气温零下0度,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高门村历史以来隶属建阳县,1975年高门大队划归马岚公社(即回龙公社);1984年改为回龙乡高门村。基础设施村内主……。 |
高门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高墩桥,高门,文安,葛山,乌龟山、桐坑口、西山等7个自然村。总人口1213人,其中男638人,女575人。劳动力725人(男380人,女345人),本地务农395人,县域企业60人,外出务工或经商270人。 全村耕地面积1860亩,主要产水稻、薏米;林地10800亩,主要产毛处、杉木、油茶等;养畜150头,禽1250只。辖区内没有规模工业,现有家庭个体竹加工厂3家。辖区内……。 |
相历史上高门村山大沟深,人们行走路过十分不便,道路狭窄,高低不平,像个门槛一样阻碍行人出行,当时在东乡语中就叫高门槛,后来改称高门村。1958年隶属于锁南大公社,1960年为高门大队,隶属于锁南公社。1983年成立锁南镇人民政府,高门大队改设高门村民委员会至今。高门村……。 |
高门行政村位于石滩镇东南部,占地面积1438亩,东至塘面村、南至郭山吓、西至元洲村,北至山村村,高门村只有一个自然村,分三个合作社,分别是东社、南社、北社,全村209户,863人,主要姓氏单,只有一户姓何。高门村党员23人,村民代表19人,村中大事由党员,代表、村干部协商解决,村的村务财务公开公正及时公布,高门村的主要产业以农业为主,近年来政府的奖励政策和村干部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的情况下高门村的……。 |
清顺康年间,高姓奉旨从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始称小高庄。后家业兴盛,建有高大门楼,十分醒目,逐渐称之为“高门”,高门村因此而得名。1958年属白集人民公社。1962年属腾营人民公社,属槐店镇。1965年属北郊人民公社。1983年设高门村民委员会,属北郊乡。2006年属北城街道至今。高门村……。 |
“高门”指高门楼。因此地建有一座较高的石头门1949年前属慈春乡。1950年属八区山口乡。1958年属东风公社,以辖区高门楼得名高门大队。1963年属古埠公社。1984年改为高门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高门村……。 |
1949年前分属鸟桥乡第十四、十五保。1951年称高门乡。1956年划入鄱阳乡。1958年为东风(次年改鄱阳)公社高门大队。1961年改为四十八公社高门大队。1968年并入鄱阳大队。1972年恢复仍称高门大队。1984年改为高门村村民委员会。驻地周家。高门村……。 |
1949年前属泗沥区神前乡第三保。1949年后先属神前区白沙乡,后为神前区詹家乡。合作化时属詹家初、高级社人民公社化时属周坊公社高门大队,1959年拆社划队时为神前公社高门大队。1968年扩社并队时与神前大队合并为周坊公社前进大队。1970年调整社队规模时仍为周坊公社高门大队。1984年更名为高门村民委员会。隶属于周坊镇。驻地高门。高门村……。 |
东、西、北三个高门自然村取通名而命名高门村。村委会驻地东高门村。1958年公社化时建立大队得名高明大队,1966年文革中更名东风大队,1970年以辖东、西、北三个高门取通名而命名高门大队,1983年将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高门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