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其境内原有自然村柴岗,在清代时住着柴姓大户人家,且位于高起的土坡上,故得名柴岗村村民委员会。原属东王乡;1958年,更名为东王公社柴岗大队;文革时期,更名为四新公社柴岗大队,1981年,恢复原名;1983年4月,撤乡置镇,置东王乡柴岗村;1992年3月,撤区并乡,随东王乡并入小集乡,置小集乡柴岗村;2000年5月,撤乡置镇,置六镇镇柴岗村;2008年3月,行政区划调整,周洼村并入柴岗村至今。柴岗……。 |
柴岗村由原涧洼、柴岗两村合并而成,位于全镇正北的涧沟蓄洪口斗门正南方向,全村28村民组,1149户,4996人,耕地面积4512亩。其中原涧洼村2000多亩土地几乎全处于淮堤外的河滩上,十年九淹,农业生产形势极不稳定。柴岗村总体工作基础比较薄弱,村级区划调整后,新的村党总支和村委会狠抓自身建设,制定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强化了任务、目标和责任管理,村“两委”主要负责同志求真务实,以身作则,遇事倾听……。 |
明末清初,柴氏先祖由靳岗李迁此岗上建村,故名柴岗。清代属扶沟县中寺岗地方。民国年间属扶沟县南区(练寺)。1949年属扶沟县六区(李集)。1951年属扶沟县八区(柴岗)。1958年设柴岗大队,属城关公社。1965年属柴岗公社。1983年改为柴岗村民委员会,属柴岗乡。柴岗村……。 |
柴岗村基本情况 柴岗村位居县城南黄太路15公里处,处于鸭河水库中游,是全乡四个移民村之一,县级贫困村,全村1700口人,14户行政组,400户人,由满汉两种民族构成。全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42亩,水面积400亩,柞坡面积1000亩,林地面积500亩,草场面积500亩。 村部坐落在本村仓房庄组,四间平房,门临董太路,全村各组的交通条件困难,经济发展落后,以种植业为主的支柱产业初见端……。 |
原住居民多为柴姓,且该地地势较高,故名柴岗。“柴”指姓氏,“岗“指地势较高的地区。1949年9月,属曾集区。1952年,属荆门县第九区。1956年,属沈集指导组。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称火箭人民公社柴岗生产大队。后更名为光明生产大队,属沈集人民公社。1961年,复名柴岗生产大队,属沈集区。1975年12月,称沈集人民公社柴岗生产大队。1984年,称沈集区柴岗村。1987年,称沈集镇柴岗村至今。……。 |
明朝属光化县蒿堰社;清末为蒿堰团柴岗甲;民国初年沿清制;民国七年(1918),隶属光化县东区;民国十七年(1928),名柴岗村,属光化县第九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名柴岗保,归属不变;民国三十五年(1946),名称不变,属巨兴乡(竹林桥);1948年,名称不变,属光化县三区(薛集);1949年解放后,名柴岗村,属光化县竹林桥区;1952年,名称不变,属竹林桥区柴岗乡;1956年,名柴岗高级合……。 |
明朝洪武24年(1369)属枯河里管辖;清朝末年属襄阳县第三区(薛集)管辖;1920年属第十三区(黑龙集)管辖;民国30年(1941)称为柴岗村,属西赵乡管辖;1947年属桐柏军区谷城县爱国民主政府第一区管辖;1948年属襄阳县第二区辖;1949年5月属石桥爱国民主区政府辖;1949年9月属石桥区管辖;1953年4月属襄阳县第五区辖;1954年12月属石桥区辖;1955年建立柴岗初级农业合作社;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