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网 > 茶坊村

茶坊村

   茶坊村位于王屋镇西部,东邻和沟村,南邻柏木洼村,西邻大路村,北邻太洼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有6个居民小组,156 户,576人,其中党员20人,全村耕地面积480.07亩,目前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养殖。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是烟叶、白菜制种、橄榄、小辣椒等。2011年烟叶种植面积为300亩。粮食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养殖业以养猪为主。村里的年轻劳动力大都在外打工。新农村建设和基础设……。
  1958年组建茶坊生产大队,隶属富水公社。1984年机构改革,设茶坊村民委员会。现隶属富水镇。茶坊村……。
  1956年,成立茶坊生产大队,隶属沿河湾乡。1958年9月隶属红旗人民公社;同年11月隶属沿河湾人民公社。1983年9月,隶属沿河湾镇。1984年,茶坊生产大队改称茶坊村村民委员会,隶属沿河湾镇。2014年镇村综合改革,方塔村村民委员会并入茶坊村村民委员会,隶属沿河湾镇。茶坊村……。
  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实行生产资料分别归公司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组织所有的体制,同年9月设立茶坊大队。1961年至1970年属灵石县回龙公社为茶坊大队。1971年至1984年划归交口县为回龙公社为茶坊大队。1984年9月,实行乡(镇)村制,茶坊大队更改为茶坊村民委员会,沿用……。
  因村内有很多卖茶的作坊而得名,故名茶坊村民委员会。茶坊村……。
  相传,在清代,太原至大同的官员过往,会经此地。便会在此歇脚饮茶,慢慢的这里将成为了官员们歇脚饮茶之处,后又逐渐形成村落,故名。1958年,设立茶坊生产大队;1984年9月改称茶坊村民委员会。自有此名成,沿用至今。茶坊村……。
  清代末期,原茶坊街道是经商要道,为方便过往客商,在石板路旁开设了一些茶铺、茶馆,故得名茶坊村,故名。解放后茶坊为复兴乡政府所在地,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时,名为茶坊管理区,1972年为茶坊公社政府所在地,文革期间取名二大队,1981年11月10日命名为茶坊大队,1984年4月改大队为村,1992年撤乡建镇后,改名为黄土镇茶坊村村民委员会。后沿用至今。茶坊村……。
  茶坊村位于县境西南部,地处平武、北川、松潘三县交界处,村距离县城230余公里;在乡政府所在地,下辖6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农业人口135户,432人,其中劳动力270人,外出务工29人。幅员面积约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76.9亩,播种面积789亩,农业总产值6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79元,林地面积6万余亩。全村6个社,142户,441人,2014 年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21户73人,贫困发生率……。
  茶坊村是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擂鼓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510726101999。
  因该地过去有户人种茶树,并开设茶店卖茶,故而得名茶坊。1952年起名茶坊乡,属五区;1953年起名茶坊乡,属九区;1958年起名茶坊管理区,属洛旺公社;1962年改名茶坊公社,属洛旺区;1969年起名茶坊大队,属洛旺公社;1984年起名茶坊乡,属洛旺区;1988年起名茶坊办事处,属柳溪苗族乡;2000年改茶坊办事处管辖为茶坊村民委员会,属柳溪苗族乡,自得名后沿用至今。茶坊村……。
更多资料
闁哄啫鎳忛悥鍫曞箹濠婂懎鍋�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

闁艰鲸姊婚柈鎾棘閻熸壆纭€ 缂侇噮妫稢P濠㈣鎷�13001937闁告瑱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