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峰堆乡 | 隶属:乐都区 |
行政代码:630202209 | 代码前6位:630202 |
行政区域:青海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72 | 邮政编码:810000 |
车牌代码:青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81.7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406人 |
人口密度:约42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1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峰堆乡因山形地貌呈山峰堆状而得名。
基本介绍:
峰堆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22千米。人口0.7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土、回族等。总面积81.7平方千米。辖上营、联村、李庄、红沟门、熊家、刘家寺、下阳洼、上阳洼、上一、上二、下帐房11个村委会。民国时置敦厚乡,1950年沿旧制设峰堆乡,1958年并入瞿昙公社,1961年分设峰堆公社,1984年复设峰堆乡。
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置敦厚乡。
1950年,沿旧制设峰堆乡。
1958年,并入瞿昙公社。
1961年,分设峰堆公社。
1984年,复设峰堆乡。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因明朝时期此地曾驻兵,故得名。1949年初称上营村,1958年名为上营大队,1966年称为红星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营盘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朝时期,此地居民多依帐房而居,原为上帐房村,后分为上一、上二两个居民点,居民点位置靠上面称上一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朝时期此地居民多依帐房而居,原为上帐房村,后分为上一、上二两个居民点,居民点位置靠下面称上二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刘姓人家居住最早,并建有寺院,故得名。1949年初期称阳坡行政村,1958年和熊家合并为阳坡大队,1960年称为胜利大队,1962年和熊家分开称阳坡大…[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朝时期,扎帐房而居得名,上面称为上帐房,下面称为下帐房。…[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辖上许家、下许家、荣家、金家四个自然村,1984年成立为联村,取联合之意,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李姓人家居住最早居住于此,故名。1949年初称李家村,合作化时为李家合作社,1958年和红沟门、硖子合成团结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李庄村民委员会,沿…[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处有红土沟,村庄处于红土沟口处,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熊氏居民居住较早,故名。1949年初称熊家村,合作化时称熊家合作社,1958年改为熊家大队,1960年和阳坡合并为胜利大队,1962年与阳坡分开称熊家…[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居住在阳面的山洼处,且处于相对上方位置,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居住在阳面的山洼处,故得名。1949年初称下阳洼村,1966年和下帐房合并为前进大队,一年后分为下阳洼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下阳洼村民委员会,沿用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