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网 > 太湖县天华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太湖县天华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涧水村村情简介

涧水村位于天华镇西北边陲,属典型的山库区结合村。东与天华村相依,南与平岭村为邻,西与严姜村山水相连,北与赵河乡隔水相望,是集丘陵、谷地于一体的人间胜地。

全村辖六个村民小组,412户,共1653人,山场面积6800亩,水田面积581亩。一条环库西线穿村而过,直通牛镇与弥陀。公路两旁是多数农民新建的各式住宅楼房。学校、村部大楼、卫生室、商店、小吃部、娱乐休闲室等集建于我村中心地段——塘屋。一年四季呈现出一派热闹、繁荣之景象。好似一幅“清明上河图”。

连接环库西线的数条组级道路,使居住于红星、天华、高冲三组的村民的生产、生活大为改观。夜间半山腰农户的灯火,远处的星辰,夜行于此,好一幅“电网川原移足下,夜行不便星灯殊”的美丽画卷。

一条条小溪从山谷潺潺直下,滋润着两旁的绿树农田,不时地鹅、鸭栖身于此,嬉闹,形成了“鹅群鸭阵助溪流,翠竹青松别样优,先富起来真上策,山农也住-楼”的美好图画。

茶叶、松杉、毛竹、板栗是我村农户主要的农林产品。无论春夏秋冬四季,客商内购,农户外销都给我村各农户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和生机。

记得有副对联:“弥陀河、雪义河、南阳河三水水合合水涧,石盘冲、郭家冲、曹家冲三尖林树树林冲”。我涧水村原名合水涧,几经更名为现在的村名。请看对联也能联想涧水山相连,水相依大自然的神功妙作。村境内百年老树达100来棵,已被林业主管部门列为珍稀古植物。诗人笔下的“小桥流水人家”和“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农家小院座落有致。尤其是响水崖,座落在天华组祠堂片,一条小路沿天华电站沟渠延伸至此。河床落差达60米之高,河水下泻形成一道瀑布直冲崖下清潭,好不壮观,人站在崖端俯瞰,不免心惊胆战。至此之游客,只要读过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句,谁不想起?不信请去看看。我们有热情的村民接待你们,有地道的农家特色菜肴招待你们……

涧水这个充满神奇与向往的名字,它以博大的胸怀接纳远方的游客、商人、董事,它以热情的笑脸迎四海宾朋。在这片古朴芬芳的土地上,有1653人在这里劳做生息,述说着农人不变的衷肠。

天华村村情简介

天华村是由原天华村五个村民小组和百罗村七个村民小组合并而成,地处海拔600-800米,属高寒山区。东和天华镇的黄镇村、辛冲村接壤,南与天华镇朱河村、黄苗村毗邻,西临刘畈乡的乐盛村,北靠天华镇的涧水村、平岭村和牛镇镇的南阳村。

全村共六个村民小组,287户,1022人。全村山场面积11580亩,耕地面积698亩,其中水田面积630亩。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全村村级公路20公里,其中水泥路8公里,组级路5公里。通电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90%,移动、通讯累计入户率达96%。天华村自2008年以来在县各级领导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改建危桥2座,铺筑水泥路4公里,修建村级连接路(环山路)8公里,饮水工程2处。共争取国家扶持资金275.8万元。有效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所面临的困难。

天华村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麦为主,同时生产玉米、大豆、油菜等农作物,养殖业以猪、牛为主。经济作物以林木、毛竹为主,同时出产茶叶、葛粉、板栗等特产。

境内有名山天华尖,海拔922米。天华尖钟灵毓秀,座落在东麓的太平奄,尽得山川灵气。一年四季,云雾缭绕,香火旺盛,游客不断。登临天华尖,放目四际,环山公路象条玉带飘挂在青山碧水之间。花亭湖,朝雾浮动,如玉生烟,暮阳斜照,波光粼粼。天柱山、司空山秀色尽收眼底。

“深情细味故乡茶,莫道云踪不忆家。品遍锡兰和宇治,清芬独赏我天华”,这是著名宗教领袖赵朴初先生所咏的咏天华谷尖茶,天华村是天华谷尖茶原产地。天华茶叶,因气候的条件,土质的因素,确是有其特色,采用纯天然无污染,在海拔600-800米的高山茶叶,经过采摘,揉搓、烘焙而成。天华尖高山环抱,云雾缭绕,气候温和,生态植被良好,是真正大自然中孕育成的绿色食品。一小撮天华茶叶放入碗中加入80度的开水,顿时汤色澄明绿亮,芳香四溢,浅尝一口,满口香甜,沁人心脾,令人回味悠长。天华茶叶既是消暑解渴的饮品,又是清心明目,提神消乏的良药,更是消食、解毒、美容、去疲劳的保健佳品,正因为如此,天华茶叶远近闻名,县内外更是许多人慕名前来购买。

天华村除天华谷尖茶,还拥有成片成片的竹林,不仅在夏日给天华人一片一片的阴凉,在冬日更是献上美味的冬笋。冬笋有白嫩、肉厚、味鲜、爽脆和无需浸泡就可煮食的特点,不论炒、炊、酿均为上乘之食品,据专家分析,竹笋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多种维生素和磷、钙、钠等元素,还有10多种氨基酸,有疏通肠道,涧肺化痰、利尿、减肥和预防肠癌等作用。

热情好客的天华村人民真诚地欢迎八方宾客到我村旅游、观光、投资兴业。

平 岭村 村 情 简 介

平岭村位于花亭湖中上游,距太湖县城39公里处。依山傍水,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东与辛冲村接壤,南近天华尖,北濒花亭湖,是典型的山库区村。村内资源丰富,山青水秀,气候宜人。

历史上平头岭是太湖县山区的交通枢纽,陆路:通湖北武汉、蕲春、罗田、英山、岳西,金寨、霍山。水路:竹筏上可到店前河、弥陀寺,下经大河直达太湖、石牌、安庆。进出商品,物资皆由竹筏运输。而平头岭又是有着几百年 历史的小集镇,500多米长的合面街上,有油坊、面坊、糖坊、酿酒坊、豆腐坊、染坊,粮店、药店、商店,铁业铺,商贾云集,市面繁荣。1942年日军入侵,火烧平头岭,小镇付之一炬,平岭横遭一场浩劫。解放后,由于地处交通要道,这里又成为商贸集散地。1959年凉亭大公社曾设置在完场岭。

平岭村是2005年由完场、马冲、碎岭三个行政村及天华马湾组合并而成。境内三条河:石盘冲河、马冲河、雷冲河。三个岭:完场岭、平头岭、碎石岭。全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辖30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2500人,672户,全村0正式党员92人,其中女党员13人,8个党小组,设两个支部,在外工作人员200余人。在校学生465名,其中:小学生250名,初中90人,高中生(含中专)80人,大专以上452人,小学生入学率100%,全村社会安定,人心稳定。

全村水田面积598亩,山场面积10880亩,其中薪炭林7500亩,木材积蓄量高,毛竹1000余亩,板栗1500亩,可利用面积1000亩,可开发水面800亩。农作物以水稻、小麦、油菜、山芋、豆类等为主,茶叶、葛根粉为当地特产。“十一五“期间招商引资企业南京老板王仕华投资300多万元办的竹器加工厂产品销往江苏、浙江。

平岭村的文化、教育卫生及交通旅游等各项事业在“十一五”期间发展较快,80%的农户通有线电视、手机、程控电话普及率为全镇之首;40%饮上安全自来水。28个组通公路,占全村的93%,境内公路里程21.65公里,“弥天”公路(环库西线)4.6公里穿村而过。组级水泥路村村通7.77公里,沙石路4.1公里,公路密度为1.8公里/平方公里,公路的“通畅率”显著提升,较好地解决了百姓的行路难问题。平岭、碎岭两个码头在2008年春节期间的大雪灾中,为我县山区的几处乡镇干群的交通发挥了巨大作用。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的村级卫生室,五名卫生室医务人员爱岗敬业,病人至上,让百姓非常满意。平岭小学8个班,教职工16人,在校学生235名,原辛冲片五、六年级学生全部集中寄读,教学成绩斐然。农家书屋存书2000多册,为农民学科技知识致富奠定了基础。智文法师投资100万余元重新修建的龙缘禅寺,吸引九华、安庆、六安、潜山和本县拜佛香客应接不暇。湖北、岳西、太湖县城钓鱼者在平岭村湖内也一展垂钓绝技。

平岭村党总支、村民委员会利用本地资源,坚持在做好山水文章的同时,加大力度做好旅游开发文章,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绿色、蓝色、彩色一齐上,以达经济增长的新目标。全村上下、团结一心,艰苦创业,扎实苦干,奋力拼搏,加大发展。平岭的未来大有希望。力争在不远的将来,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崭新的平岭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辛冲村村情简介

天华镇辛冲村位于镇政府北面,东与旅游风景区花亭湖毗邻,南界本镇黄镇村,西与天华村接壤,北至平岭村。境内有方竹岛等旅游景点。由原杨岭、辛冲、义仓和岩正的辛屋组合并而成,全村25个村民小组,2077人,面积1200多亩,其中水田468亩,水面500亩,山场11000余亩。是集山、库区为一体的自然行政村。该村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青山倚背,绿水相依,交通便捷,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环库公路穿村而过,境内贯穿4公里。该村产业以农、林果业为主,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并辅以套种茶叶、油桐等短、平、快经济作物。通过实行生态种植,科学管理,1200余亩油茶生态示范基地建设效益明显,形势喜人,并迈步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合铺村位于美丽的花亭湖上游,东与本镇锦鸡村接壤距县城24公里,西与本镇黄镇村毗邻距镇政府4公里,总面积为18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为1200亩,其中:水田面积为1050亩,旱地面积150亩,全村山林面积为1.8万亩。辖24个村民组,736户,2586人,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S211省道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境内有环村水泥路6公里,绝大部分组已通公路,户户通电,移动电话覆盖全村,境内有公益林4000余亩,经果林1000余亩,有丰富的林业资源,盛产毛竹、木材、板栗、柑橘、茶叶、大棚蔬菜等土特产品。

黄苗村位于太湖县西北部,天华镇西南14公里处,属革命老区、山区为一体的典型贫困村。S211省道穿境而过,由原黄苗、皂角两村合并而成。辖17个村民小组,486户,1768人,其中男劳动力430人、女劳动力410人,外出务工人数607人,低收入人口441人,贫困监测142户,587人,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667元 。全村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2亩,山场面积18738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462亩,公益林8058亩,林木资源丰富,主产松杉、竹木,经果林以板栗茶叶为主,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人均耕地不足4分亩,且大部分为山垅田,野猪出没频繁,绝大部分农户缺粮,种植业品种单一,养殖业不上规模,群众增收渠道单一,发展较慢。基础设施尤为薄弱,交通落后是制约我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通往村民小组的道路以自然砂石路为主,有些甚至没有机耕路,多数村民小组通讯无信号或信号极差。全村灌溉渠、堰和当家水塘等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差,基本是靠天吃饭,70%收入来源于外出务工,90%以上农户居住在破旧砖瓦房内,群众养殖以放养为主,群众居住卫生环境脏、乱、差,没有自来水,常年饮用不卫生水,严重影响群众身体健康。且居住散杂,卫生医疗条件差,群众看病贵,看病难.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很少,必要的办公经费都要依靠财政拨付才能维持,村集体没有资金用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发展、农民致富。

西冲村村情简介

西冲村地处天华镇西陲,太北路南侧。全村10个村民小组,317户,1187人,其中黄岭组132人,李冲组127人,周冲组69人,和平组71人,大屋组169人,杨术组96人,四屋组94人,毛屋组121人,横排组146人,吴岭组162人。田地总面积371亩,山场15000亩。境内西冲河流贯其间,从千山万壑间流泻而出的清亮的小河,常年碧波荡漾。两岸丛柳连绵,古枫巨柳掩映之下的民居,粉墙黛瓦沿岸蜿蜒排列。河谷小平原渠堰纵横,高产稻田茂盛如画。人在山间,宛临桃源仙境。两岸高山,皆生密林,泉声鸟鸣,衬出清幽。山腰丛林间,种满云雾茶园,曲折山路,时闻农民山歌小唱。这里入云的高山、丰沛的河水、茂密的森林、奇异的山形,到处是奇花异果,一年四季,美不胜收。淡雅的兰花、火红的杜鹃、洁白的茶花,飘香的金银花,季季都是野花的世界。野生的果类遍山皆是,有大别山人参之称的五味子、猕猴桃、燕蓬、山楂、野栗、乌饭籽……山中多生药材、黄精、石耳、田七、桔埂、枸杞、杜仲、马细辛,随处可见。更有山间的鱼鳖草,号称清凉解暑的珍品。野生动物种类之多,名扬全县。野猪、豪猪、野兔、狐狸、麂子与人相亲。-石深潭中的水獭、甲鱼,山中的麝、穿山甲则屡见其踪,难觅其形。更有梯田水沟中大量生长着的娃娃鱼,红肚黑背,夜半啼鸣,憨态可爱,最令沪上人家着迷。奇峰怪石,瀑布岩洞,如繁星散布山间,山外游人时常流连忘返。

朱河村村情简介

朱河村地处天华镇中南部,S211省道穿村而过。全村12个村民小组667户,2425人,其中望天组81人,鹅形组295人,树堰组183人,黑河组160,刘屋组165人,小屋组216人,小河组76人,老屋组286人,燕窝组190人,毛地组351人,河西组260人,河东组162人。山场16781亩,耕地1400亩,公益林9575亩。境内有源自太宿庵、芙蓉寨的茯苓河,还有纳皂角河、戴冲河、黑沟河、刘虎冲河、茯苓河、刘家河六大水系的朱家河,河流发源地皆是海拔高,森林植被茂密的大山,河水落差较大,沿河形成了众多的极有观赏价值的瀑布群。还建有燕窝、刘屋、金甲寨三座小型水库,有大山、树堰、鹅形三座中小型水电站。树堰老集镇几百年来已形成的四山八岭山货土产的物资集散地,店铺林业,门类繁多的商业活动十分繁荣,客商云集,游人如织,名重皖西,与马庙街并立为天华镇西南的商业重镇。

境内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大量的人文景观。夫妻树、瀑布群、千年古樟,万亩次生阔叶林等自然景观,县内第一高峰绿笋坡,名动江淮,朱家祠堂、陈家老屋等明清徽派古建筑群,古风徽韵依然;还有金甲寨这600多年前元朝末年的古战场,故垒森森,壕寨犹存,最令人起怀古之思。

马庙村村情简介

马庙村是位于镇南部的崇山峻岭与河谷平原交互构成的山中重镇。由于独特的花岗岩地质与奇峰峭石、断崖云岭、悬泉飞瀑、碧潭岩洞等奇险的地貌,在1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自然风景资源。10个村民小组810户农家的2840总人口中,就有7个组的农户2000多人口长年生活在风景如画的奇山异水之中。勤劳的劳动人民千百年来为这里凿通了天梯石阶,穿林小径,水泥马路。这些四通八达的便捷交通网络,为这里丰富的松、杉、竹、香樟、枫树、青冈栗、栗、枣、茶等林产品和猕猴桃、金钩梨、柿等林果,以及百合、茯苓、白术、丹皮、五味子、覆盆子等特产药材,销往山外城镇,提供了及时快捷的便利。高达90%的森林覆盖率的森林植被与妙如仙境的山水,温润的气候和充沛的降雨量,又为各野生动物营造了天然的绝佳生长环境。野猪、豪猪、野鸡、锦鸡、百灵鸟、麂子,遍地皆是。尤以铜矿、石英、瓷土、蛭石、花岗石、高岭土、紫砂页岩等构成的峭壁悬崖,形成了形神毕肖的山水奇观,诸如架鼓石、对丘石、阙儿岭、断腰山、狮子崖、金甲寨,无一处不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化的奇景,总让游人叹为观止。

大山村村情简介

大山村位于天华镇西部,属典型的山区山头村,距211省道5公里。东与本镇朱河村、西冲村相连,南与宿松县、趾凤乡毗邻,西与宿松县陈汉乡、大明村仅一山之隔,北与本镇黄苗村相连,境内最高峰芙蓉寨海拔920米。白果组有千年银杏树一株,树高20米。胸径2米多。至今枝繁叶茂,每年挂果800多斤。

2005年村级区划调整时由原大山、大坂、向坪三村合并而成,辖9个村民小组(其中最大组大坂组,人口480人),人口2100人,全村设总支1个,下设2个支部,4个党小组,党员59个。村两委由4人组成,耕地面积750亩,山场面积2.2万亩,盛产毛竹、茶叶、木材,其中毛竹产量每年300万斤。群众收入来源靠外出务工。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既有山青水秀的自然风光,又有石塔、神仙棋、朱熹文庙、朱熹铜像人文景观。

2006年投资100万余元修通本村至宿松县大明村的出境公路,修通村村通水泥路9.4km,水泥路基本覆盖全村主干道,设学校2所(河屋小学、向坪小学),村卫室1个,村医由5人组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全村人民正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朝着既定的目标奋进。

锦鸡村基本情况简介

天华镇锦鸡村位于太湖县花亭湖南岸,东邻本镇李杜村,南靠本县城西乡,西连本镇合铺村,北接本镇横路村,属原李杜乡政府所在地,公路距县城19公里,S211省道穿境6公里,是集山、库区为一体的贫困山村。

锦鸡村于2005年进行村级区划调整时由原李杜乡锦鸡、卢岭、毛岭三村合并而成的。辖19个村民小组,785户,2551人,其中贫困人口797人(含五保43人,低保158人)。全村设党总支一下,下设两个支部,五个党小组。全村党员85人。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450元。全村总面积13.36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属本镇的林业大村。林木产业发展为全村的主导产业,主产松、杉、毛竹,现有山场面积14216亩,森林覆盖率达65%,生态资源得到很好的保护。全村耕地826亩,其中水田628亩,旱地198亩,地质土壤耕性良好,适合多种农产品和多经作物的生长。农业发展基础良好。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村村通”、库区后扶、整村推进及人饮工程等项目的顺利实施,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很好的巩固和加强,到2010年底,全村共有18个组通公路,累计村组道路14.77公里,其中硬化路面8.87公里。已建人饮工程5处,基本保障了居民饮用水安全。水利设施完善,充分发挥了当家塘和渠堰的作用,基本保障了农田灌溉,促使农民增收增效。

黄镇村坐落在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花亭湖畔,山川秀美,风景宜人。其中橘子洲是花凉亭景区一个重点景点,吸引了来自八方的游客。黄镇村还是集革命老区、山区、库区为一体的典型山区村,地处天华镇镇区所在地,S211省道直插西南,环库西线公路横穿东西。我村于2005年由原岐山、柳河、朱岭、邓冲、岩正五村及原虎形村的龙星组合并而成。现全村总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18509亩,水田面积959.5亩,水域面积2400亩。山地种植有大量特色农产品:柑桔1300亩;板栗1460亩;茶叶500亩。全村户户通电,固定电话600余部。全村现有村民小组46个,家庭住户1086户,户籍人口4190人,其中村总支0党员132人,外出务工1160余人。至2010年底,我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730元。

2008年4月按照“两推一选”和“村民直选”原则,选出村两委班子共六人,全部具有初中或高中以上学历,平均年龄43岁,全部具有三届以上工作经历,我村两委班子年富力强,精诚团结,奉献精神强,工作成绩显著。

近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坚强领导下,我村加快了各项农村基础建设,道路交通、新农村建设、农产品经济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我村的工作受到上级的充分认可,曾荣获“年度‘三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太湖县民主法治示范村”“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李杜村村情简介

李杜村于2005年3月由原李杜乡的老岭、沙场、周冲、转桥四村合并而成。李杜之所以得名相传唐朝大诗人李白、杜甫曾会面于现在的李杜村李杜组境内的李杜街。二诗仙还曾共饮过一井之水,此井延用至今,此井水所做茶干远近闻名,即“李杜茶干”。

李杜村所辖13个合并组:老岭组(和平、祠堂、马上、稻场)、周冲组(王冲、老屋、桥头、虎形、新屋)、朱冲组(朱冲、前屋)、五星组(祥冲、前屋、韦屋、立兴、学堂)、青年组(顾屋、上屋、中屋、桥头)、同心组(周屋、白路、花屋、董湾)、红旗组(先锋、池塘、梅岭)、红胜组(红湾、宋湾)、李杜组(龙头、李店、李杜)、新形组(新屋、中形、转桥)、新民组(新民、全胜)、毕架组(车形、毕架)、牛形组(牛形、后屋、大冲)。

李杜村境内水陆交通便利,组组通路,全程20公里。被东西走向的S211省道贯穿,另南北走向的村道老岭路4公里、周冲路1公里、河东路4公里、河西路5公里、转桥路4公里、凤形山路2公里呈现一纵六横的交通图。水路直达花亭湖大坝码头。其中沙场河、转桥河所占水面1300亩,湖面波光粼离,网箱星罗棋布,生产淡水鱼虾。

李杜村2011年年报910户,人口3150,男女比例1∶1。所占旱地288亩,水田936亩。山场8950亩。全村总面积11474亩。库区人口2700人,是典型的库区村。

李杜村境内奇山异水不少,盛产柑桔、板栗、油茶、茶叶、杨梅。花亭湖里形象逼真的龙山(龙珠、龙头、龙腰、龙尾)乃一绝。千缘山庄避暑佳境,金地岛、博士岛让游人流连忘返。王冲水口古树茂盛,盛夏也不过10℃左右。王家半岭上的响水崖更是牧童戏水玩水之佳境。远观李杜村全貌呈现南北走向,三山夹二水之凤爪之形,苍松翠竹让人顿觉此乃人间仙境,资源之茂密,生命之发祥地;抗日战场毕架尖威武雄立,流传许多抗日故事,继续激励着后人的爱国情。沙场河的梭子墩桥上传颂着许多爱情故事;还有许多如凤形山、骆驼山、观音崖、顾家尖、老鸹岭、朱氏宗祠都各具特色。其间点缀的洋楼、别墅更是美不胜收。

李杜村址所在地梅岭小镇,现村址三层大楼,占地200平方,是全村的政治、文化中心,国家时事政策、村民自治章程皆从这里“走遍千家万户”。村拥有两所小学(一所完小),基本上做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一所村级卫生室,做到小病不出村。充分享受国家合作医疗优惠政策。如今,李杜村村民自治、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社会和谐,重视科学、重视教育,人才辈出,传承李杜文化礼仪之邦。

目前村里两委由妇代会主任、计生主任朱庆荣、文书姚叔方、支委周玉和、村委周同兵四人组成,其中朱庆荣负责总支工作,姚叔方负责村委会工作。现在两委一班人精诚团结,配合默契。基本实现以三黄鸡养殖、生猪养殖为龙头的现代农业格局。2010年获“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称号。2011年荣获镇“现代农业先进单位”称号。我们一班人带领广大村民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

天华镇横路村是由原横路、学仕、大坂、虎形村的-组三村一组合并而成,属太湖县重点贫困村。由20个村民小组撤并为10个组,全村面积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1.36亩,山场面积5112亩,总人口1800人,486户,是一个山库区为一体的重点贫困村。在各级领导的扶持下,多经产业发展现有柑桔800亩,板栗1100亩,茶叶300亩,位居花亭湖的中游,是一个生态旅游的好去处。

更多资料
鏃呮父鎼滅储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

鑱旂郴鏂瑰紡 绮CP澶�13001937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