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网 > 临泉县城关街道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临泉县城关街道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流鞍社区位于县城西北部,社区共有4203户,总人口12499人。北临泉河,南到同阳路,东到城中路,西到西环城路,辖区内有一中,靖波中学,城南小学,等省市县重点学校。解放北大街的小五金制作和批发和古城路的服装批零等全县闻名。

 

 

社区成立以来,领导班子健全完善,班子成员年富力强,富有开拓进取精神,成为居民致富的带头兵。强化班子建设,促进各项工作,目前,党建、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文明创建等工作都取得了突出的,得到上级党委、政府和居民的肯定。

流鞍社区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时期。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全县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今,随着城区的开发和扩大转移,社区的区位优势逐渐丧失,逐渐成为老城区,居民区。由于历史的原因,辖区内的一中、靖波中学、城南小学这些文教资源也逐渐形成了新的优势。社区居民抓住这一优势,通过提供餐饮服务、房屋出租等为学生服务来提高收入。同时继续扩大和扶持古城路的服装业解放北大街的小五金业等原有的优势项目,吸引周边县市客商,提高居民收入。使社区经济2.2收入万元。居民人均纯2400收入元。

鲖阳社区居委会位居鲖城东部,西至鲖城社区居委会,北到大顾庄社区居委会,东接符庄村,南邻城潘寨村,社区总农户1205户,现有人口4719人、耕地面积2678亩,辖区内有鲖城镇中心学校,临泉县希望小学等学校。全村经济以粮食种植,加工以及生猪养殖为主。

社区居务公开

为了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社区实行党务公开,居务公开,财务公开,计生公开,将内容公开在村室外面的黑板上,便于群众的监督。

经济特色:

鲖阳社区居委会顺应发展要求,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农民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龙头走、龙头跟着市场走”的战略部署,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张勋良书记的多方协调下鲖阳居委会组建了“鲖阳西瓜种植合作社”、“鲖阳永慧芝麻合作社”,推出了“鲖阳西瓜”、“鲖阳芝麻”两大品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在鲖阳居委会“两委”班子的努力下鲖阳的乡镇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如安芝芝麻加工有限公司、金泰芝麻加工有限公司、亿利达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金盛农畜产品有限公司、雨润蔬菜加工有限公司、临泉庆全养猪场、临泉大桥养牛场等十多家。

银泉社区地处临泉县城中心,东至光明路,南到临同路,西接城中路,北靠城防堤,现有5个小区,共有居民1824户,11389人。

该社区党支部至2004年8月成立以来,现有党员25名,社区两委班子年青有为,富有朝气,充满活力,不断加强和完善党支部自身建设,认真开展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健全29项工作制度,社区党建、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文明创建等工作名列前茅,计划生育工作受到县计生委、市人大调研组肯定和表扬。社区党支部2004年被0临泉县委评为“五个好”支部.

银泉社区制订了以商贸流通为龙头,以餐饮服务为依托,以房地产业为重点,以汽车运输为补充的经济发展之路,依托区位优势,人民路步行街,临同路、光明路商业街,临泉不夜城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目前该地段商户已达1198家,店铺林立,商业兴旺,文化发达,成为人们购物、休闲、投资兴 业的风水宝地。最近县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统一广场已开工建设,必将推动社区经济更快发展。

前进社区地处县城中心地带,同阳路以南,前进路以北,光明路以西,城中路以东,地理环境优势为该社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社区成立后,在城关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依法完成了“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新一届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6岁,年龄优势、文化素质,同敢闯、敢干、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有机结合,形成了一支富有活动、充满朝气的干部队伍。“双培双带”、1234”工程在该社区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社区党员干部、致富能手的带动下二、三产业方面,勤劳致富走上了小康之路。塑钢厂、布鞋厂、五金、家电、商都、影楼门类齐全,餐饮服务、房屋租赁业务兴隆,大批剩余劳力、下岗职工都找到了发家致富的门路。居民生活水平直线上升,人均纯收入达2800元以上,社区集体收入也在同步增长,目前,年集体收入在2.6元以上。

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区一班人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居民住宅规划合理,街巷路面硬化率100%,文化娱乐项目新颖,“五好家庭户”、“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的评选居民活动热情高涨,文明创建形势喜人。

城中社区位于县城繁华地段,属城市的中心位置,北起临同路,南至前进路,西至解放路,东至城中路,共有居民1689户,总人口5396人。

  社区自组建以来,两委班子得到不断地充实和加强,目前党建、计生、综治、文明创建等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曾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及城关镇党委、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由于社区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给发展和壮大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抓住龙头,引出产业链条,重推主导产业化、规范化经营模式。辖区内逐渐形成商贸、屠宰、建筑、饮食服务等多种行业群体,特别是形成了全县最大的鱼禽综合贸易市场和干鲜菜瓜果及日杂百货批零市场,营业范围覆盖整个临泉县域及周边县市,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社区经济市场管理的不断加强和完善,日交易量更是逐年攀升,客商云集,交易火暴,呈现一派兴隆景象。社区经济收入迅速增长,多种经营给社区居民带来了莫大利益,居民人均纯收入至2004年底已突破3900元。

西城社区位于县城西部,社区共有居民1682户,总人口5632人,北靠流鞍河,南临S102道,S204公路穿境而过,解放南大街蔬菜批发市场,古城小商品批发市场,南北客商云集,城西生态园占地200余亩,园区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千年古迹聃季载之墓于园区的假山相互映衬,风景优美,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社区成立以来,班子完善,支部班子年富力强,富有开拓进取精神,通过强化班子建设,促进各项工作,目前,党建、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文明创建等工作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肯定。

  

西城社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比例相同,西半部居民主要从事生态农业生产,一是以靠生态园区发展无公害蔬菜,二是充分发挥大面积优质水面的作用,发展水产养殖;东半部居民主要从事二、三产业,一是依托解放南大街蔬菜批发市场,经营各类干鲜蔬菜的批发零售,二是依托古城小商品批发市场,经营各类价廉物美的食品业务。两大市场吸引了周边县市大量客商,业务兴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社区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

古城社区处于临泉县城关镇西北部,西接张营乡,北靠泉河,南北两面紧临流鞍河,辖区内有9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120亩,共有1998户,居民6338人。

古城社区属农业社区,社区党支部根据自身的实际,认真抓好党组织建设,配齐配强两委班子,完善各项工作制度,注重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健全了团支部、妇代会、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组织,从组织上保证了社区居委会工作的良好运行。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计划生育工作,连续保持全镇先进位置,其它工作也受到党委政府的肯定。

该社区依靠地处临泉县城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特色种植业、食用菌栽培,丰富县城居民的菜篮子,社区居委会养牛、养鸡、养鸽规模大户20余户,食用菌栽培30余户,蔬菜温室大棚300余座,保护地栽培260余亩,品种齐全,技术先进。每亩大棚年收入10000余元,该社区还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业,转移劳动力500多人,实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100元。

杜庄村位于城关镇西侧,西邻张营乡,南邻流鞍河,北邻泉河,S102省道从中穿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杜庄村总人口6136人,耕地面积3870亩,共有9个自然村,二十六个村民小组,70名党员,杜庄村党总支下辖2个党支部,村两委班子成员7人,本辖区有5所学校:古城中学、黄岗中学、庞楼小学、神龙武校、金星幼儿园。

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党支部号召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优势,努力学习技术,学习经营观念,摒弃陈规陋习,在勤劳致富上一展身手,要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该社区依据城南工业开发区有利条件,争取到许多优惠条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以独资、合资或股份制的形式办厂。多种经营体制在不断完善,目前,面粉行业、冷冻行业,建材、建筑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组建起一个又一个的公司,以质量求生存,靠科技求发展,已成为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承包经营、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已得到有机结合,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已被充分调动起来。依托泉河商城,发展短平块项目,280余户群众迅速脱贫致富,过上了小康生活,近千名剩余劳力或下岗职工也都找到了致富的门路。群众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均纯收入已达2600余元,集体经济迅速壮大,年收入3万元以上。

城关镇城西工业集中区、蔬菜脱水园座落在本行政村,企业二十多家。

迎新村所辖6个自然村,人口4529,耕地2107亩,面积3.2平方公里,村干部7人,两个计生专干,共计9人。本行政村位于泉河北岸,204线环城路从村前而过,东临泉北社区,西边是董李行政村,北临界首市王顺庄,于天路穿过整个行政村,交通便利,农业发达。

我村以农业为主,主产小麦,秋季种植玉米、芝麻、大豆等经济农作物,亓湾有服装加工厂,安置几十个劳动力就地就业,四个轮窑厂带动了几十家搞运输行业,光是运费一项村民年收入达一百陆拾万左右,一些平时闲杂人员到制坯厂干活就制坯工资总计也有几十万元。本行政村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人杰地灵,是一个创业的好地方。

在迎新村于天路北,赵沟以东,有面积8亩的经国土部门实地勘察确定为独立工矿工地,能用于建设居民小区,可建房70多套,内设村卫生室一所,行政村村室一处,能安置群众70多户。同时,迎新村进行旧村庄改造,土地复耕约150亩,达到节约土地、造福于民的目的。

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党支部号召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优势,努力学习技术,学习经营观念,摒弃陈规陋习,在勤劳致富上一展身手,要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该社区依据城南工业开发区有利条件,争取到许多优惠条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以独资、合资或股份制的形式办厂。多种经营体制在不断完善,目前,面粉行业、冷冻行业,建材、建筑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组建起一个又一个的公司,以质量求生存,靠科技求发展,已成为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承包经营、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已得到有机结合,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已被充分调动起来。依托泉河商城,发展短平块项目,280余户群众迅速脱贫致富,过上了小康生活,近千名剩余劳力或下岗职工也都找到了致富的门路。群众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均纯收入已达2600余元,集体经济迅速壮大,年收入3万元以上。

董李村位于县城西北部,紧依泉河北岸,北与河南沈丘县接壤,东与界首县相邻,一条主干道于天路贯穿南北,占耕地面积4560余亩,6180口人,传统的农业种植及耕作方式决定了居住在这里的居民的经济收入。本村是2007年3月份由原来的三个小行政村合并为一个小心建制村,村部座落在于天路4公里处,地处偏僻,由于紧靠泉河,旱灾和洪涝交替而生,没有任何天然和矿产资源,生活在这里的居民80%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只能靠外出打工挣钱维系生济,延续几千年的农业耕种方式 仍然是这里居民经济收入的主产业,虽然说现在已进入新的农村经济发展的时代,但这里交通和农田基本建设相对落后,人们的经济收入偏低,没有任何特色的农业和村办企业。

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党支部号召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优势,努力学习技术,学习经营观念,摒弃陈规陋习,在勤劳致富上一展身手,要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该社区依据城南工业开发区有利条件,争取到许多优惠条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以独资、合资或股份制的形式办厂。多种经营体制在不断完善,目前,面粉行业、冷冻行业,建材、建筑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组建起一个又一个的公司,以质量求生存,靠科技求发展,已成为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承包经营、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已得到有机结合,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已被充分调动起来。依托泉河商城,发展短平块项目,280余户群众迅速脱贫致富,过上了小康生活,近千名剩余劳力或下岗职工也都找到了致富的门路。群众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均纯收入已达2600余元,集体经济迅速壮大,年收入3万元以上。

曹庄村座落在泉河北岸,县城的西关角,与河南沈邱接壤,距县城将近15公里,下辖11个自然村,人口4802人,其中男2550人,女2252人,1109户,土地2953.23亩,人均0.615亩,现在党员61人,其中60岁以上党员占60%,流动党员占60%,主要从事建筑业

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党支部号召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优势,努力学习技术,学习经营观念,摒弃陈规陋习,在勤劳致富上一展身手,要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该社区依据城南工业开发区有利条件,争取到许多优惠条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以独资、合资或股份制的形式办厂。多种经营体制在不断完善,目前,面粉行业、冷冻行业,建材、建筑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组建起一个又一个的公司,以质量求生存,靠科技求发展,已成为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承包经营、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已得到有机结合,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已被充分调动起来。依托泉河商城,发展短平块项目,280余户群众迅速脱贫致富,过上了小康生活,近千名剩余劳力或下岗职工也都找到了致富的门路。群众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均纯收入已达2600余元,集体经济迅速壮大,年收入3万元以上。

张营村简介

张营村由张营村和前寨村合并而成,6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1380户,4883人。党总支下设张营、前寨二个党支部、6个党小组、93名党员。该村位于张营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4公里,S102省道由此穿过,连接河南省沈丘县,是临泉县经济辐射圈的第一地带。中学、小学、幼儿园、医院、邮政、通信、储蓄、自来水等服务设施功能齐全,商贸物流十分畅通,交通十分便利,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张营村在党总支书记、主任周俊峰同志的带领下。干部、党员紧紧团结全村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保发展,注重调整产业结构,走农企商并举的发展之路,大大增加了村民收入,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该村农业的主导产业为小麦、玉米,辅助产业为药材、生姜,大鹏蔬菜等经济作物,现有大型养鸡场2个,年出栏量为3万至4万只;养猪场2个,年出栏量百余头。运输公司2个,分别设在扬州、杭州,年收入达200万元以上。村辖企业有服装厂2个,床垫厂、食油加工厂、水泥预制厂、门窗加工厂等,江淮建筑劳务公司600余人来自本村村民。当前该村正准备投资7000万元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拟建商住楼600余套,建农贸大市场1个,建成后的居住区将成为张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西王寨村位于张营乡西北部,距乡政府2.5公里,与河南省接壤,辖8个自然村,1121户,5764口人,耕地4407亩。

该村依国家政策为依托,抢抓机遇,近几年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该村以养殖、种植为主,目前该村共有规模养鸡场7个,养牛场1个,养猪场一个,蔬菜大棚近400亩,生姜大蒜近700亩,小麦、玉米为主导农业产业,并成立了种养殖协会,推动全村的经济发展。

该村党建及村务工作不断提高,目前该村班子健全,新建村室一处,党员活动场所明显改善,小学两所,卫生室一所,目前该村共有党员78名,党建工作开展有声有色,真正起到了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村务工作,按照阳光村务工程建设的要求,村务各项工作逐步规范,群众较为满意。

代祖寺村由梁庄和代祖寺村合并而成,位于张营乡西北部,与河南沈丘相邻,该村有8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436人,1111户,耕地3559亩。党支部下设代祖寺、梁庄二个党支部。党员53人。村内有小学一所,在校学生300多人。卫生所在岗医生5人。本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要产业,并有蔬菜大棚50多亩。规模养鸡场三个。出栏量达3万只。加工服装厂一个和家具厂三个,就地销售,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周楼村辖8个自然村,31个村民小组,1410户,5988人。党总支下设周楼、李湾二个支部、5个党小组,64名党员,该村位于张营乡西北部,距张营乡政府驻地6公里。

周楼村在党总支书记武廷俊、主任李士龙同志的带领下,干部、党员紧紧团结全村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保发展,注重调整产业结构,走农商并举的发展之路,大大增加了村民收入,该村农产品种植主要品种为小麦、玉米、辅以生姜、大鹏蔬菜等经济作物。该村注重养殖发展。现有养兔场一个,年出栏1—2万只兔子,养猪场一个,年出栏生猪百余头。有蔬菜大棚120个。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可解决200余人的就业问题,为群众增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更多资料
閺冨懏鐖堕幖婊呭偍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缁棷CP婢讹拷13001937閸欙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