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村村现有人口6887人,耕地7455亩,党员165人,村“两委”成员7人,计生专干3人,下辖13个自然村,位于镇政府所在地,是一个集商贸和农业为一体的行政村。 2010年以来,村党总支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较好地完成了镇党委、政府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2008年以来,该村各项工作一直位于全镇的前列,连续三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综合表彰先进单位”、“创先争优先进单位”、“五个好村党总支”。 |
路洼村地处芦村镇西南部,位于界首市北部约28公里处,S204省道由其中心村东侧穿境而过,西与河南省郸城县接壤,南部与邴集乡相邻,离芦村集镇约1公里。全村共有13个自然村,1600户居民,人口6485人,区域面积10250亩,耕地面积7292亩,全村共有党员160人,设3个党支部。路洼村由原路洼、李寨、郭尧三个行政村于2006年7月底调整合并而成,中心村定为路洼,村办公场所设在路洼,该村人口1560人,是以前全省小康村建设的示范村,村庄规划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各自然村道路硬化率达90%,通讯工具入户率达90%。
目前,路洼村成立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协会3个,村内创办企业有桐木板加工厂2家,养猪厂2个,大型养兔厂4家,存栏鸡蛋15万只的大型养鸡厂1家,境内养鱼塘3个,千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个,辖区内生态林地达800亩,果树生态村2个,烟叶生产基地300亩,山药种植基地1个,果园3个,劳务输出服务公司公司1家,2006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约10万元,经济总产值约22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900元。 路洼村广大干群认真贯彻党的-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参与性,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加快小康建设步伐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治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明村创建为切入点,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努力建设一个和谐、文明、富裕的新农村。该村多次被市、镇评为“五好”村党支部、“双文明村”等荣誉称号,2002年被省环保局评为“百佳生态示范村”、2006年被省、阜阳市命名为“民主管理示范村”。 |
小徐村位于芦村镇最北部,西与河南省接壤,东临太和县,全村辖8个自然村,共有村民981户,3716人,耕地5358亩。党员62名,村党总支设支部3个、党小组8个。2011年,该村争取资金11.5万元建设了标准的党员活动室、计生人口学校、妇检室、综治室等,室内规章制度齐全,村各项活动开展正常,社会治安稳定,农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
芦村镇穆寨村位于芦村镇的中部,全村辖6个自然村,总人口3748人,1023户,耕地面积5257亩,党员84人。
村室建设规范,室内规章制度齐全,村两委干部团结协作,能够认真开展工作。 该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和中药材,村内道路整洁,交通便利。农民生活安居乐业,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
1953年前属太和县,后属界首县光武区;枣林,程寨,朱大庄,朱小庄,朱老家,属枣林大队,程塘,刁堂,宋庄,谢楼,谢老家,属谢楼大队,1962年谢楼大队分为程塘大队和谢楼大队。 1978年改为枣林公社,属枣林公社。 1983年体改程塘大队体改为程塘村委会、谢楼大队更名为谢楼村委会,枣林大队更名为枣林村委会。 1990年程塘村委会与谢楼村委会合并程塘村委会,属芦村乡,1992年撤乡并镇为芦村镇。 2006年6月程塘,枣林合并,命名枣林村委会,属芦村镇至今。 枣林村位于芦村镇东北角,和太和县接壤,全村共有10个自然村,人口5372人,耕地面积4987亩,党员89人,设3个支部。村委会、民兵营、共青团等各类组织齐全,工作运转正常。该村着力发展种植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产品,桔梗和烟叶为该村的主要经济作物,农民生活比较富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