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小池是太湖的东大门,而居委会是新成的,寓意振东小池的意思。2013年由太湖县人民政府审批得名。2005年成立为振东居民委员会,2013年更名为振东社区居民委员会,属小池镇人民政府管辖至今。 振东社区:位于小池镇以北,有灵应禅寺等景区。 |
我村地处小池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太湖县东大门,交通便利,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占地面积7.8平方公里,辖48个村民小组,1120户,4250人,0正式党员142人,设立总支委员会。下设小池、徐屋、西畈三个支部,现有耕地面积2935.56亩,山场面积4980亩。其中用材林4100亩,生态林500亩,经果林380亩,村有百亩农场、医疗室、预制厂等村办企业,属典型的半山半畈丘陵村。
|
天龙村位于小池镇城乡结合部,2005年由原吴冲、光华两村合并而成。总面积14.43平方公里,105国道、小花线交织成网,土地、林木、淡水资源丰富,宜工、宜商、宜现代休闲。耕地面积1430亩,山场面积9040.5亩,水面1200亩。全村697户,人口2716人。辖30个村民小组。村两委职数4人,全村设1个党总支部,2个支部委员会,10个党小组,党员82名,平均年龄57.5岁。总支委员会在2005年、2010年两次被县委评为“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村民自选的村民代表55人,村级财务监督管理组由4人组成。现有五保户35户36人,低保户106户160人,优抚对象16人,退离休干部、职工共19名。全村劳动力1625人,历年外出务工632人。村内有千亩速生、经果林开发基地,养殖大户50余户,铝业、石材、铝合金密封件等企业20余家,全村经营经商户80户。2010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
2005年并村后,村两委班子以发展经济为抓手,致力于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后扶项目的实施工作,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题,在县、镇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了后扶项目和“村村通”建设,村合作医疗室、人饮等工程。村两委对上积极争取,对下“一事一议”,党员干部带头筹集资金,先后投资百万元对全村主干道进行了全面硬化,对水利设施进行改造加固。农村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五保户、低保户生活有保障,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三资清理、计划生育、阳光村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走在全镇的最前列,营造出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
|
我村是2005年由原四义、毛安两村相并而成,全村辖21个村民小组,550户,2100人,其中移民组2个,移民人口280人,两委职数4人,1个总支、2个支部,党员106人,村民代表51人。全村劳动力750人,历年外出务工490人,全村耕地面积1500亩,山场面积6600亩,水面400亩,总面积9.6平方公里,村内有中型精米厂1户,养猪大户9户,养鸡大户6户,实木门厂5户,并以此为支柱产业。村级集体经济为零,2010年人均收入2980元。
我村位于小池镇西部,合九铁路贯穿东西,105国道连接南北,小花线穿村而过,村内以丘陵为主,国外松面积600余亩,鹭鸶林水库(小二型)实施立体综合开发——养猪、养鸭、养鱼、垂钓、休闲为一体。历年来,村风、民风淳朴,村民安居乐业。
2005年并村后,村两委班子致力于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后扶项目的实施工作,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个建设社会新农村的主题,在县、镇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新建村部办公大楼400m2,实施“村村通”4.3公里,后扶项目水泥路0.8公里,新建村合作医疗室140m2,鹭鸶林水库、三星水库渠道综合治理500米,完善组织沙石路4公里。小花线路面硬化后,我村以小花线为中心,着力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并经省设计院实地勘测,已选点定位,到目前为止,已迁至小花线建房农户40多户,中小型企业3家,小池镇敬老院也落户于此。
历年来,我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党组织的凝聚力进一步加强,阳光村务制度健全,2010年是小池镇“三资”清理工作的试点村,并顺利通过县纪委等部门领导的检查验收,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五保户、低保户生活有保障,社会秩序稳定,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曾多次被小池镇党委、政府授予“基层组织建设先进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等称号。
|
中心村是小池镇最大的行政村之一,由原应寨、孔河、后河三村合并而成,辖37个村民组,4037人。两委职数6人,1个总支、3个支部,党员188人,村民代表66人。全村劳动力2826人,历年外出务工1489人,全村耕地面积4993亩,山场面积5485亩,水面255亩,总面积12.8平方公里。村办企业2家,规模私营企业3家,村内有中型精米厂1户,预制构件厂2户,山场承包大户3户,养猪大户37户,养鸡大户6户,实木门厂1户,其中农民工创业园座落我村,2010年人均收入3260元。
我村地处小池镇东南边缘,具有与镇区相连的优势,村内合九铁路、沪蓉高速纵穿而过,交通便利。衔接地带是处在紧张筹建中的镇工业聚集区,已经初步建设成为小池镇区的卫生镇。近几年来,我村在县、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政策机遇,克难奋进,开拓创新,各项事业获得长足发展,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一批民生工程村级卫生室、总投资150多万元的人饮工程等相继交付使用,成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村内主干道全部硬化,自来水厂已经建成覆盖全村,中心新村规模达100户,一大批居民陆续迁入新居,村级卫生室圆满建成。各项设施均达到甚至超过规定的标准。这些民生工程的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也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让许多的村民在不误田间地头的同时,愉快地享受到城市生活。立足长远发展而规划建设的村便民服务大楼,是集党员活动室、村级图书室、计生服务室和多功能会议厅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大楼。必将为今后各项事业的建设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
我村地处潜山县黄泥镇及新仓镇交界处,全村共计918户,3718人,党员160人,劳动力人数2760人,所辖31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900亩,山场面积3400亩,村集体轮窑厂一座。
我村交通干道主要是“村村通”道路,贯穿全村31个村民组,村两委职数五人,设书记一人,主任一人,副书记一人,文书、计生主任各一人,村总支下涉支部4个,即:企业支部、第一、第二、第三支部。村人均纯收入1700元,主要以种植、养殖、外出务工收入为主。
|
银山村村情简介
我村位于小池镇的最北端,与潜山县原牌楼乡相邻。全村共有29个村民小组,756户,2980村民,劳动力人数占1370人,常年外出人口约985人,全村共有山场面积5600亩,耕地面积占2700亩,村内水面8900平方米;村级年集体经济5万余元,主要支柱产业以蚕桑和生猪的养殖为龙头,这两大产业在我村历史悠久,到目前已经发展壮大,全村共发展桑园1500亩,大型生猪养殖户7家,年出栏生猪都在400头以上,企业有银燕农村资金互助社、银山烘茧厂,互助社是我省唯一一家通过银监部门批准挂牌的农村金融组织,资金雄厚,为我村老百姓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烘茧厂是与县蚕桑公司合股经营,一方面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二又方便了本村蚕农的销售问题。
我村交通干道主要是以“村村通”银山路和介牌路为主,二路构成纵横交错的村内交通枢纽,通组公路正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逐年加以实施;此计划已列入“十二五”规划的项目中;我村是由原海形、杨埠两村合并,2008年换届后村两委职数共4人,设书记、村主任一肩挑,副主任1人,委员2人,设支部3个,即:杨埠支部、海形支部、互助社支部,全村党员98名,平均年龄结构为48岁。
近几年来,我村根据小康示范村建设目标进行了总体规划,并分管实施,以民主政治建设为先导,各项事业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经过进一步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加强支部、村委班子建设,发展党员队伍,为各项事业的稳健推进狠下功夫,多年来由于村级集体经济簿弱,历史遗留问题多,两委工作起来很是被动,通过认真分析,关键还是班子思想要统一,制度要健全,必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提-部理论水平,管理水平和一些相关业务知识,其次是要明确职责,分工负责,奖罚严明,加大民主管理力度,通过一系列的整改,效果明显,同时也赢得了全村党员和全体村民对班子的信任,更树立了班子的形象,建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今后我们将利用村级的发展优势,如地理位置的优越和土地资源丰富,大力在发展上下功夫,主要着重对以下几点进行整改:1.村级集体经济有待加强;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3.农业生产条件较为脆弱;4.远程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5.村民精神文化、娱乐生活较少;6.人饮工程的覆盖,以上几点也是以后村两委的工作重心和工作思路。
新一届换届选举即将开始,我们将认真安排好各项工作的同时,还要一如既往地带领广大村民抢抓新农村建设政策机遇,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目标,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政策支持,对口扶持等方法,大力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快第三产业结构调整,使得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
白沙村属于太湖县东大门。由原东坂、方龙村合并而成。东与潜山县接壤,西接小池镇集镇区,南北分别与中心村,红旗村毗邻,合九铁路穿境而过。105国道横贯东西,白石公路贯穿南北。全村现有32个村名组,总人口3529人,总面积10500.30亩,其中耕地面积3982.10亩,林地3051.30亩,水面208.30亩。农作物以水稻、油菜为主。个体企业发展迅速,现有养殖大户12家,30人以上企业5家,10人以上加工企业7家。白沙村现有两个党支部——方龙支部和东坂支部,有7个党小组,党员111人(其中预备党员6名)。 |
红星村村情介绍
我村是小池镇最高最远的特困山区村,由原洪岭和红星合并新建制的行政村。全村十三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38人,323户,党员65人,村民代表30人。两委共4人。
我村东南部与本镇石霞村交界,西与晋熙镇程岭村交界,北临潜山横冲乡。耕地面积720亩,林地面积8000多亩。全村总面积8平方公里,村内有海拔700米高的玉皇峰,峰上建成千年历史的玉皇庙。“十一五”期间,公路村村通工程基本覆盖全村,组组通公路。村内养猪大户4户,瓜蒌种植5户,面积达10亩以上。全村劳动力450人,历年外出280人,2010年人均收入1300元,村级集体经济为零。
我村是国家京剧著名演员叶少兰的故乡,历年来高考考入大学生本科以上累计达58人,2009年我村程如来同志由村干招聘为全县第一位乡镇级公务员。
历年来我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党组织的凝聚力不断加强,村务公开经常化,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五保户、低保户生活有保障,社会秩序稳定,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成为2010年度全县唯一接受省计生检查各项达标村,为全县争到了荣誉。
|
石霞村村情简介
石霞村位于小池镇东北边陲,距镇政府所在地13公里,全村辖2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39人,全村总面积16434亩,其中山场面积14200亩,是典型的山区村,总支下设两个支部,党员76人,在职村干3人,主要经济来源以种、养及外出务工,全村肉鸡养殖户42户,生猪养殖大户(200头以上)10户。近几年,被镇政府授誉“扶贫开发先进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到2010年人均收入达3000余元。
|
红旗村村情简介
红旗村由原上宕、抱山两村合并,位于小池镇东北部,现有2200余人,有26个村民小组,550余户,总面积16平方公里,山场面积12180亩,耕地面积988亩。村内主要经济作物有蚕桑、茶叶,“抱山黄烟”全县闻名,林业方面有松树、毛竹,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小池镇大型石料厂落户我村,文化方面有后屋龙狮队,千年古刹“独阜寺”座落我村,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光临我村考察,指导。
|
海会村村情简介
海会村由原月龙村、李冲村、殷冲村三村组建而成,是集山区畈区为一体的贫困村,全村有39个村民组,830户,农业人口3400人,党员113人,全村总面积1016公顷,耕地228公顷,山场601公顷,人口纯收入1650元。村内以蚕桑发展为主,行成种养、加工、销售、缫丝为一体,境内有淮西第三古刹——省重点寺庙海会寺。
|
枫铺村村情简介
我村由原丘陵地区的枫铺村和原山区村李岭村合并,现全村28个村民小组,860户,3500余人,村两委人数5人,村民代表50人,党员人数105人,下设枫铺、李岭两个支部十二个党小组,全村总面积6.6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有6500亩,耕地面积2500亩,可养殖水面面积100亩。水稻、油菜、棉花种植及肉鸡、肉猪养殖是我村的主产业。地区位于太湖县小池镇西大门,西南边紧临太湖新县城和太湖工业园区。105国道及合九铁路穿材而过,交通便捷,土地、林业、农产品等资源丰富,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的推动下,电力、交通,农村安全饮用水,沼气池建设等工程覆盖全村,村内人文环境、发展环境优越,社会治安稳定。
我们诚恳邀请各界投资商,企业家来我村考察\投资,同时也衷心地期待本村的能人志士回乡创业,我们将以你发财、我发展的理念和真诚的心情等待你们的到来,这里是可持续发展的好地方。
|
方兴村地处丘陵,位于小池镇南端,小花公路贯穿村中心。沪蓉高速、合九铁路横穿南北,全村总面积10平方公里,山场面积6850亩,耕地面积3800亩,32个村民组,687户,2782人,全村粮食增产,生猪养殖为主导产业,年总产值4000万元,现有村两委成员4名,党员113人,村民代表45人,2010年人均纯收入2690元。
|
希望村民如同伟大的祖国一样,天天有新变化,年年有新面貌,故名。1961年为中和大队,属白银人民公社委员会管辖;1984年为新华村村民委员会,属白银乡人民政府管辖;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属小池镇人民政府管辖至今。 新华村:是小池镇的边陲之村,毗邻潜山县,105国道、合九铁路穿境而过。全村辖26个村民组,669户,2458人。现有山场面积2700亩,耕地面积3370亩,水面积34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