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条件 一、地理位置 汤泉乡龙潭寨村地处安徽省太湖县东北边陲,东与潜山县相连,北靠岳西山水,南与本县寺前镇接壤,西邻本乡朱湾村,是典型的大别山区,距花亭湖风景区17公里,天柱山风景区40公里,离赤百公路6公里。 二、地形地貌 全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整个地形呈长方形,地势较高,山色秀美、溪流潺潺,空气清新,村内古民居、古建筑保存完好,“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风景在此展现,是集山水、原生态、农家乐,古民居优势为一体的村庄。 三、气候气象 该村属亚热带北缘湿润季风气候区。总的特征是: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宜人。冬季长,春秋短,年平均气温16.4℃左右,全年光照时数平均为1979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462mm,无霜期249天以上,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和发育,昼夜温差明显,季节变化富有规律,通常夏季湿润多雨,冬季干旱少雨。 四、水坟植被 全村水资源主要有一条3000米河流穿境而过,水资源比较充足。水清如镜,水质特好,无污染、纯天然。 该村林种繁多,资源丰富,主要以松杉和毛竹居多。林地覆盖率达90%。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一、行政概况 该村现有人口1118人,辖6个村民组,是由原龙潭、杨畈二村合并而成。全村总人口中,农业人口1112人,占总人口数的96%以上。近些年来,该村人口自然增长率符合国家政策要求,指标控制在7‰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地方平均水平,约3958元/人均。2006年被列入市级生态示范村行列。 二、经济发展状况 该村产业主要以农业林业和多经为主,同时第二、三产业也均有发展。2009年度村级经济总产值达60万元,该村总产值构成中农业收入20万元,所占比例为20%; 商业收入5万元,占8.35%;交通运输业5万元,占8.3%; 建筑业6万元,占10%。农业产业构成中多经种植业所占22、5%,其次是畜牧业,占8%,林业收入11%。 三、社会发展状况 近些年来,村两委针对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的实际,切实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以生态示范村的创建为平台、以农村环保项目的实施为契机,扎实稳妥地推进生态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村庄、道路及电网布局合理,实现了组组户户通电通水,电视、电话普及率96%以上,新建移动基站一座,移动网络信号履盖全村,新农村建设初具规模,五保户、低保户生活基本得到保障,村级卫生条件得到改善,新建村级卫生室验收合格投入运行,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以上,为加快旅游开发和村级活动场所新建村级活动中心暨旅游开发接待中心综合楼现以交付使用。 |
、基本情况 1、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 汤泉乡朱湾村是原朱湾村和毛安村合并的新建制村,位于太湖县最高山峰双峰尖南簏,地处汤泉乡东北角,与潜山、岳西两县交界,距县城60公里,离汤泉乡政府14.5公里,地形呈北高南低,条状分布,典型的山头地区,土地分别为:山垅田、冷静田、山梁地、山腰、山顶林地。全村地域面积14.38平方公里。水田705亩,旱地126亩;山场面积18000多亩;属典型的针叶林地带,阔叶少,主要树种松、杉、毛竹、红枫、杂木树等几十种,桑园300亩,茶园150亩。 2、人口和社会状况 全村共436户,总人口1536人,辖10个村民组,其中贫困户数108户,贫困人口450人,低保户71户,低保人口103人,五保户21户,28人,低收入户50户,196人,有劳动力766人,其中男380人,女386人,文盲、半文盲401人,小学文化663人,初中文化380人,高中文化102人,常年外出务工487人。2009年年人均纯收入1100元。 3、基础设施和物质条件等 (1)道路 全村现有水泥路4.3公里,泥土公路21.8公里,仅有8公里路晴雨能通车,村组道路13.8公里,均缺乏管护,晴通雨阻,且坡陡路窄,彻面高,危险处多。 (2)桥梁 全村现有桥梁石拱桥五座,平板混凝土桥两座。 (3)水利工程 全村共有小水库2座,大山塘12口,河堰18座,其中水泥堰仅5座,有效灌溉率低。全村人畜引水工程实施一期500人饮上了自流饮用水,尚有大部分人没喝上安全引用水。 4、农业生产状况。朱湾村粮食作物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业以生猪、耕牛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蚕桑、茶叶、板栗、药材为主。农业经营方式仍为传统的小农生产经营,2009年底,全村粮食总产28.2吨,人均占182公斤,年生猪出栏量500头,人均0.32头,农业生产总值170万元(其中包括外出务工收入)。 5、市场和社会服务条件 (1)有村完小一所,单小一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该村医疗点有民医3个,无村级卫生室,就医难特别是山头地区群众就医更难;村级无综合服务场所,老服务点房屋已倒塌,现在老朱湾有4间临时住房办公,办公设施不齐全,包括计生服务室、人口学校、为民代理服务中心,条件极差。 (2) 全村通电率达100%,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80%,102户安装了程控电话。 6、已有的项目和将要开展的其它部门的项目 (1)已经实施的项目: ①2007年已峻工2公里村村通水泥路硬化工程(龙潭寨至朱湾桥1 公里;朱湾大桥到蔡冲组1公里)。 ②2008年完成朱湾村整村推进项目20万元。 ③ 2009年已峻工的2.3公里村村通水泥路硬化工程(朱湾桥至赤百线),此项目是村村通项目与移民后扶项目相结合的。 A、修建了出境线:外岭至何家组段3公里公路拓宽,改建工程总投资13万元。 B、修建了30米长蔡冲堰及100米沟渠,工程总投资7万元。 ④完成农业退耕还林、基本农田改造工程计3万元 A、改造朱湾组柳树河10亩沙壤土田,投入资金1万元。 B、改造朱湾组门口河堰、沟渠,投入资金1万元。 (2)正在实施的项目: ①2010年3.3公里村村通水泥路硬化工程。 石溪小学至吊桥组2公里公路拓宽、路面硬化工程。 蔡冲组至马家组1.3公里公路路面硬化工程。 ②县地税局帮扶支持朱湾小学教学楼维修工程3万元。 (3)即将实施的项目: 县农委退耕还林巩固项目,资金10万元。 |
汤泉乡黄岗村座落于赤百公路旁,距县城60公里。二○○五年四月份原黄岗乡的黄岗村和甘元村合并,历来是市政府办的帮扶联系点,先后安排有市领导,周公顺市长、张世云副书记、韩先聪书记、韩斌副市长、万士其副市长联系帮扶。
黄岗村东与朱湾村交界,南与苗石村相邻,西与士畈村接壤,北面是岳西县田头乡。全村总面积约14.6平方公里,辖十个村民组418户1538人。原黄岗乡政府座落其中,现黄岗中学、黄岗卫生院、黄岗中心小学,仍在我村境内。目前,村内的黄岗商贸街有百货、建材、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医药等营业店面五十余家,黄岗畈新农村建设初具规模,全村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迅速,现有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百余人,在校五十余人,李哲、胡建波同学分别留学在美国和新加波。
全村有可耕地面积1150亩,山场1.6万亩,其中杉树丰产片1200亩,板栗丰产片300亩,蚕桑220亩,中药材100余亩,盛产水稻、小麦、油菜、玉米、山芋、芝麻等农作物。生产板栗、茶叶、蚕桑、木材、中药、生猪、黄牛、肉鸡等经济作物,人均纯收入逐年递增,经济发展形势欣欣向荣。
黄岗村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尤其是迷人的陡岭河谷,是一处充满神秘迷人色彩的幽静胜境。进入峭壁峥嵘的林荫深处,溪声鸟语声如拔琴弦,分外动听,再曲折盘旋而上,幽深的岩谷,如同斧削,岩上绿树披云,宛如巨大石屏上悬着一幅诱人的风景画。沿石谷艰难而行,天然奇观,朴入眼帘,金蟾入梦,仙人舒掌天狗望月,仙人训子、骆驼雄伏、鸡冠石、石舟、石椅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其中石洞纵横、洞中有洞、洞洞相连,人称“八卦洞”,进入后,稍不留神,难寻归路。真是“洞中有洞洞洞相连,人不迷人洞迷人”。陡岭山非名山,陡岭河非名河,然而这里却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花亭湖名胜景点、赵朴初陵园、禅宗胜地二祖寺相邻,东望天柱山、西望司空山,在这明珠般的胜境群中,陡岭河谷却“隐之深闺人来识”,正期待着开发,正期待着扬眉吐气。
黄岗村民风淳朴、人杰地灵。近几年来,由于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走上了水泥路、喝的是卫生水、住进了小洋楼、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倒吃甘蔗节节甜。目前,全村上下、各行各业正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团结进取的饱满热情投入各自的工作,势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界友人的关心支持下,黄岗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更加文明、更加富裕和谐。
|
新建制的苗石村位于太湖县西北部,赤百线中段,由原苗石村和东北冲村两建制村合并而成,总面积950公顷,其中山场面积10800亩,耕地面积980亩,境内有猫石河电站和东北冲河呈剪刀状贯穿全村,两河在西部交汇,下游建有猫石河水电站,河中有一巨石像猫,栩栩如生,“苗石村”由此得名。全村2009年统计在册农业人口2106人,农户548户,集中居住在19个自然村庄。下辖27个村民小组,有党员60名,分设苗石和东北冲两个支部。人多地少,山场面积广阔,是典型的山区村。
苗石历来民风淳朴,人杰地灵。至今存有多处文化遗产,有嘉庆年间修建的石拱桥——转桥,有别具风格的吴氏、李氏、吕氏宗祠和古民居,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设立的太湖县人民政府旧址。
苗石现今更是人才辈出,在外工作的人员遍及全国各地,有副厅级干部一人,副处级干部二人和科局级干部二人,有博士生二人,硕士生十余人,本科文化程度的有近百人。
苗石人民勤劳勇敢,近代劈山开河造良田的“社坛坳”、“老虎凸”两大工程就是最好的见证,今天的苗石人民正在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齐心协力,开拓奋进,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
|
汤泉乡士畈村位于汤泉乡八士畈,2005年撤村并村由士畈村、白畈村两个行政村整体合并组成。现全村人口2100人,25个村民小组,是汤泉乡粮食主产区。
士畈村地形呈南北向分布,地势北高南低。其中八士畈与白畈海拔落差在300米以上。南北距离达10公里,最南端与汤泉乡政府所在地接壤,最北端与岳西、潜山相邻,主要人口集中在八士畈、白畈周围,少数人口分布在洪岭,黑尖,龙河,长娥四个村民村。畈区肥沃的良田和深山区丰富的林业资源形成了该村与众不同的资源特色,全村以粮食生产为主,林木,茶叶,板栗村民家庭收入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该村注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得到了逐年增强,全村党员45人,老中青结合,村两委班子精诚团结,现任村支书汪卫东,村主任殷诗维。
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士畈村两委一班人,率领全村干群大力发展交通事业,建成了3公里的村级水泥路,20公里的组级公里,发展公益林1万余亩,完成了芒子山板栗林坡改梯工程,积极推广杂交稻,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实现了组组通公路,户户吃上自来水,70%的农户建起了楼房。适龄儿童全部入学,有线电视和电话入户率都高于全乡平均水平。
如今的士畈村,交通便利,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生产发展。
|
黄下村位于花亭湖上游,王家河流域,总面积11.7平方公里,全村19个村民小组,385户,1420人。
村两委4人组成,其中女专干1人,支部书记、村主任由李忠伟同志担任。全村党员31人,其中女党员4人。
黄下村是我乡典型的贫困村,全村贫困人口380人,五保户33人,1–3级残疾38人。低保户89人。
|
汤泉乡赵河村是由原赵河、青河、芹河、屏峰四村合并而成。位于太湖县东北部,华亭湖之滨,赤百公路中段,建有三个高、中、低水位水运码头,水陆交通便捷。全村总面积15.029平方公里(其中山场979.84公顷,耕地53087公顷,水域133.3公顷),共辖29个村民组,662户,总计3147人(其中库区组20个,1768人)。村总支部下设两个支部委员会,党员89人,村两委干部6人。设有赵河小学、大田小学两所完小,一所单小,共计学生数229 人。三座水力发电站共 1340 千瓦,年总产值120万元。多经产业主要以板栗、茶叶、蚕桑、竹林、水面养殖、家蓄养殖为主,板栗8000亩,茶园2000亩,蚕桑500亩,竹林3000亩,水面养殖2500亩,年生产总值约480万元。板栗设有省林业局设定的低产林示范基地和全县的板栗示范点。
村内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汤湾温泉、太史第古居、屏峰古寨、水口古民居、青河垂钓、清代古墓等。赵河村拥有丰富的资源,是汤泉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是汤泉乡人口最多、地域最辽阔、环境最独特、景点多、发展空间最好的行政村,具备良好的发展空间。全村干群将凝心聚力,上下一心共同开创美好明天。真诚欢迎各界能人志士来赵河村开发投资。
|
太湖县汤泉乡金鹰村,地处花亭湖之滨,汤泉乡东北角,东与寺前镇接壤。全村446户,农业人口1576人,19个村民小组,4个行政管理组,总支下设2个支部,4个党小组,党员人数55人,有单小2所,在校学生47人,在编教师4人,村聘工友2人,村卫生室有村医3人。
全村土地总面积1.2万亩,其中水田868亩,旱地245亩,山场9800亩。村有林场220亩,茶场100亩,精制茶厂1个,蔡畈水库属国务院在册中二型水库。境内有建造历史400余年蔡畈古民居,已被列为县级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正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南京4所高校写生实习基地,省、市、县摄影家协会摄影基地。村民主要收入靠外出打工及养猪,有3个养殖户年出栏生猪300余头,水田望天田较多,雨水正常年成粮食基本能自给,水泥路到村部6700米,各组片均已修通公路,但大部分属泥土路,晴通雨不通。境内主要特产有茶叶、蚕桑、土鸡、生猪、生条及部分中药材、油茶等。
村内民风淳朴,乡土文化氛围较好,已成立农民诗社及诗词书画学会,每年的重大节日,各党小组均出版诗词书画墙刊,曾成功举办过农民书法邀请赛,现仍有少数老年人能唱农家山歌(高腔)、跳花邦舞,基础设施建设担子较重,古民居文化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
吴岭村地处汤泉乡东大门,与寺前镇接壤,赤北公路穿境而过。面积5.6平方公里,森林面积7200亩,耕地面积610亩。全村含7个村民组,410户,常住人口1500人,其中0党员53人。现有板栗500亩,毛竹300亩,木本中药材50亩,茶叶120亩,油茶50亩。
村内有完小一所,新建村部大楼面积780平方米,新建村卫生室面积396平方米。有一个林业专业合作社、一个林场、一个植物油加工厂。以村部为中心的新农村居民街初具规模,已有25户搬迁到此居住。村部设有农家书屋、电子书屋、乒乓球室、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室。境内有七里庵五百年古庙一座,与寺前朴初文化公园相距仅有六公里,庵前眺望,花亭湖景色尽收眼底。
吴岭村两委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团结广大群众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产业,扩大油茶种植面积600亩,茶叶300亩,极力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侯六村是汤泉乡的第二大行政村,位于风景秀美的花亭湖畔,以花亭湖为中心,分为东西两块,集山库区为一体,总面积19平方公里,辖23个村民小组,2400余人,623户,全村耕地面积1002亩,支柱产业是板栗,山场面积10673亩,其中国家公益林5984亩,目前已实现了组组通公路,汤泉乡的1、2号码头均在我村境内,水陆交通方便。全村85%的农户安装了程控电话,80%的农户住上了楼房并且安装了清洁卫生的自流水,不少农民也配了手机,50户家庭购置了电脑,22个组90%的农户通了有线电视,个体工商户层出不穷,全村人均纯收入2300元,有5个农民在外打工办了厂和公司,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逐年增长。
村级行政区划后,我村为独立村,按村委会组织法规定,村两委及时换届,现两委成员由六人组成,书记、主任、副主任、文书、计生主任和委员,副主任盛文浪参加了2009级县委党校举办的“村大工程”学习,成立了党总支,下设双河、希望、河东三个党支部,全村党员71名,其中女党员10名,离退休党员10名,初、高中文化程度有26名,村民代表30名,成立了由赵国早为组长的村财务监督组,全村有一所完小(上海大众赵河希望小学),现有就读学生200多名,有教职工10人,23个村民组长都与村两委同步换届。
我村历史悠久,村集体有竹林场300亩,平均年收入2万元,参股青石河渔业公司5万元,年利润收入0.75万元,全村发展了板栗2500余亩,年产量约80吨,年收入80万元。种养业规模为汤泉乡名列前茅,农民生活蒸蒸日上。
受上级表彰情况:
1995年被安庆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2005年被太湖县委评为“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
2005年被太湖县评为“民主法治示范村”;
2006年被安庆市评为“安庆市民主法治示范村”;
2006年被太湖县综治委评为“平安村”;
2007年被县民政局、老龄办评为“先进老年人协会”;
2006年至2010年被汤泉乡党委政府授予过“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平安创建先进单位”、“民兵工作先进单位”、“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