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网 > 临泉县陈集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临泉县陈集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陈集村位于镇政府西侧,陈杨路、韦艾路纵横穿境而过,形成十字交通。陈集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全村共有14个自然村,耕地面积3870亩,总户数869户,总人口3994人。村党组织总支建制,村党总支部共有党员77名。

近几年来,村集体多方筹措资金,以重点整治村为契机,投入资金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进行了村道路硬化和亮灯工程,建设卫生室、老年人活动室、文体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宣传长廊等公共设施。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达到100%。结合我村实际情况,明确发展思路,坚持改革开放,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为动力,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为核心,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农业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结合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贯彻落实-精神。党员干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调度,充分认识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以强烈的荣誉意识、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牢牢把握发展机遇,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村两委班子团结,战斗力较强,班子之间关系协调,运转正常。村级配套组织健全,团支部、妇女等组织能发挥一定的作用。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双培双带、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等深入开展,建立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等一系列经常性的学习制度、会议制度。村级规范化建设有序推进,村务公开及时规范。

朝阳村与陈集镇政府所在地相邻,韦艾路、镇东路纵贯南北,张杨路横穿东西,东接水寨村、南连李长营村、西邻陈集村、北靠丁庄村。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全村现有耕田1588亩,辖5个自然村,481户、2212人。村党组织支部建制,全村共有党员32名,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朝阳村党支部、村委会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该村紧紧围绕建设全面小康为目标,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利用沟塘、荒废地老宅基50余亩,项目总投资4360万元,建商品街4条、商品房560间280套、农贸市场和农民公园各一处,街道下水道、路灯及城乡一体化配套设施建设。目前已完成一期工程,商品房建成100套,入住80户。工程完成后,村容村貌将明显改观,村基础设施建设齐全,4条街道全部实现道路硬化、路面亮化、环境美化。

结合我村实际情况,明确发展思路,坚持改革开放,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为动力,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为核心,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农业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结合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贯彻落实-精神。党员干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调度,充分认识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以强烈的荣誉意识、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牢牢把握发展机遇,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丁庄村位于陈集镇东部,全村辖15个自然村,耕地面积2291亩,总人口2552人,户数556户,劳动力1485人。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业、养殖业、外出务工等。

该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富农强村为核心,以优化村居环境为目标,进一步加大投入,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类指导的原则,着重推进道路硬化、环境美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和服务强化各项工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几年来,丁庄村民主法治工作在上级-门的关心指导下,紧紧围绕村党支部、村委会的中心工作,突出抓基础、抓重点、抓特色、抓落实,以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为总纲,以确保社会政治稳定为中心,在工作内容上求实、创新,在工作层次上争先、创优,为发展、稳定、和谐做出了新的业绩。随着村级经济的不断壮大和发展,村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得到进一步提高,2009年,针对本村实际,创建了民主法治示范村,进一步统一思想,落实步骤,充分发扬民主,建立并逐步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真正实现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政治稳定的良好局面。村党支部严格按照“五个好”村党支部目标和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狠抓党员干部队伍管理教育,使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建设和谐、文明、富裕的新农村作贡献。由于我村措施有力,管理得当,多次得到上级有关政府部门的好评和人民群众的赞扬。

南杨庄村位于陈集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2公里,2006年区划调整时由原张兴寨行政村、杨庄行政村合并而成,东邻宋集镇,南连本镇丁庄村,西与东岳庙村相接,镇东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村现有18个自然村,户数1196户,人口5538人,村党组织总支建制,党员73名。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外出务工等。

村党总支部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党员、村民的共同努力和大力配合下,紧紧围绕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核心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和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坚决贯彻和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指标和精神,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近年来,村两委班子以脱贫致富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因地制宜,因户设策,分类指导,面向市场,充分开发利用本地资源,粮、林、畜、菜综合发展,不断提高村民自我发展能力。经济发展的同时,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卫生、计生、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新村建设逐步推进。

结合我村实际情况,明确发展思路,坚持改革开放,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为动力,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为核心,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农业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结合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贯彻落实-精神。党员干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调度,充分认识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以强烈的荣誉意识、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牢牢把握发展机遇,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东岳庙村位于陈集镇中北部,2006年由北陈村和东岳庙村合并而成,北靠宋集镇,西接油店村,东连南杨庄村。东岳庙村共有13个自然村,耕地面积3708亩,有685户,人口3164人。东岳庙村对外交通主要依托韦艾公路,村内主干道路连接各个自然村落,2010年底已完成道路硬化8公里;村域内主要河流有丰产河。

近年来,东岳庙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通过全体党员干部共同努力和村民的大力支持,村级经济得到持续发展,各项事业有了明显的进步,农民生活质量有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蔬菜种植初具规模,农民进厂务工成为主要力量,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达100%。

东岳庙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党组织和村委会自身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增强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能力,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村党支部严格按照“五个好”村党支部目标和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狠抓党员干部队伍管理教育,使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建设和谐、文明、富裕的新农村作贡献。由于我村措施有力,管理得当,多次得到上级有关政府部门的好评和人民群众的赞扬。

东王营村地处陈集镇最北部,位于谷河北岸。东王营村北靠正在兴建的阜新高速公路,南连油店村,西面与新蔡县化庄乡接壤,韦艾公路贯穿南北,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2006年区划调整由原曹庄行政村、东王营行政村合而成,辖12个自然村,956户,人口4306人,全村耕地面积4227亩。村党组织总支建制,全村党员53名。村内河道纵横贯通,谷河东西贯穿全村。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红芋和蔬菜。

近几年来,东王营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全体党员、干部的努力下,在全村村民的支持下,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村上下团结拼搏,奋发进取,较好的完成了上级的各项任务目标。村党总支部立足本村实际,紧紧围绕调整种植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发展了脱毒黑红芋这一特色种植项目,使传统农业朝着高效规模农业发展。卫生、计生、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新村建设逐步推进,社会治安形势不断好转;村人口学校定期举办有关法律、法规等政策知识,广泛学习宣传,良好的学习氛围已经形成。结合我村实际情况,明确发展思路,坚持改革开放,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为动力,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为核心,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农业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结合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贯彻落实-精神。党员干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调度,充分认识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以强烈的荣誉意识、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牢牢把握发展机遇,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油店村距离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东与东岳庙村相连,北靠宋集镇,西临河南省新蔡县化庄乡,2006年区划调整由原桃园行政村、油店行政村合并而成,全村辖18个自然村,1187户居民,共有人口5453人,耕地面积5537亩。

结合我村实际情况,明确发展思路,坚持改革开放,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发展为动力,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为核心,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农业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结合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贯彻落实-精神。党员干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调度,充分认识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以强烈的荣誉意识、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牢牢把握发展机遇,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党支部严格按照“五个好”村党支部目标和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狠抓党员干部队伍管理教育,使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建设和谐、文明、富裕的新农村作贡献。由于我村措施有力,管理得当,多次得到上级有关政府部门的好评和人民群众的赞扬。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近年来,村里连年投入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兴办公益事业,村内道路全部做到硬化、亮化、绿化,陆续建立了党员活动室、计生服务室、村民文化活动室等。村充分利用资源,发挥好比效优势,重点开发土鸡养殖等地方特色产业,有效地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彭营村位于陈集镇西北部,西与新蔡县杨庄户乡交界,南面与本镇陈集村接壤,东面以丰产河为界与丁庄村相接,村部驻地彭营自然村。2006年区划调整由原李新行政村、彭营行政村合并而成。辖15个自然村,总人口4735人,户数1031户,耕地面积4896亩。村党组织总支建制,到2010年底全村共有党员62名。村内主干道为水泥路面。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业、养殖业、外出务工。近年来,村党总支、村委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富民强村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因地制宜,面向市场,充分开发利用本村资源优势,粮、林、畜、菜综合发展,村民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村集体多方筹措资金,以重点整治村为契机,投入资金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2009年投入2.7万多元建成了彭营村老年健身活动广场等公共设施。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达到100%。结合我村实际情况,明确发展思路,坚持改革开放,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为动力,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为核心,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农业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结合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贯彻落实-精神。党员干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调度,充分认识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以强烈的荣誉意识、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牢牢把握发展机遇,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任老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2公里处,东与李长营村相邻,南与闫楼村相接,西与柘树桥村比邻,北靠陈集村,2006年区划调整由原拐沟行政村、任老行政村合并而,现辖14个自然村,1192户居民,人口5687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 5893亩。村党组织总支建制,共有党员78名。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依靠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种植和外出经商务工。蘑菇种植是本村的特色产业。近年来,村党总支部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这一主题,先后完成了村主干道路的硬化工程、党员活动室、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同时,村里还规划了村道环境整治和绿化等项目。

促进农民增收、改善村民生活条件是当前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重要工作任务,也是新的历史时期实现全面小康生活的需要。任老村促进农民增收主要采取以下三种途径:一是改变传统种植模式,鼓励农户科学种田,逐步向特色种植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特别是生猪饲养业,目前生猪存栏1130头。三是大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劳务业,全村共有劳动力资源3398人,已转移劳动力1200人,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浙江一带。村党支部严格按照“五个好”村党支部目标和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狠抓党员干部队伍管理教育,使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建设和谐、文明、富裕的新农村作贡献。由于我村措施有力,管理得当,多次得到上级有关政府部门的好评和人民群众的赞扬。

阎楼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部约4公里处,2006年区划调整由原阎新行政村、阎土楼行政村、阎楼行政村合并而成,韦艾路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全村辖17个自然村,总人口5299人,农户1169户,耕地面积5223亩,劳动力3172人。村党组织总支建制,全村现有党员73名。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现开展个体工商、饮食服务业等各种经营。玉雕加工是阎楼村的一大特色产业。

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党总支部、村委会坚定不移地贯彻和落实党的各项政策,以建设全面小康为目标;以加强班子建设为抓手,坚持以“-”为标准,结合实际,团结带领全村村民致富奔小康;全村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搞好环境整治,在于全村广大村民的共同参与,在于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近几年来,村党总支部十分重视对党员、村民思想教育,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活动,依托村人口学校,定期不定期对广大村民进行《农村科技知识讲座》、《健康知识》、《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努力建设小康社会》等专题讲座,邀请先进人物对村民进行宣讲,同时组织村民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柘树桥村位于陈集镇西南部,东邻本镇的闫楼村和任老村,南接艾亭镇的闫集村,西靠新蔡县的马营村,是两省交界地。全村耕地面积5204亩,辖14个自然村,总户数1191户,人口5458人,劳动力3247人。柘树桥村是以传统种植业为主,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业、养殖业、外出务工。种鸽养殖业是该村的特色产业,主要品种是:美国白羽王鸽.养殖场座落在柘树桥自然村,现有3000只。

近几年来,村党总支部、村委会认真落实“-”重要思想,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围绕建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新农村目标,以立足本村实际,促进农业发展为导向,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实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达到了“为群众服务,使村民满意”的良好社会效果。

一是抓实事工程。村党总支部、村委会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把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民心工程,实事工程来抓。按照统一设计、适度超前、因地制宜、拆旧建新。新建造桥梁3座,修建全村全部机耕路达到农田标准,全村主干道路修上柏油路,极大方便和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二是大力开展环境整治。三是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增强班子战斗力和凝聚力。

联建村位于陈集镇东南部,距离镇政府5公里,是镇政府最东南的村,东邻张新镇,南至艾亭镇,西至本镇闫楼村,北至本镇李中营村。2006年区划调整由原乔庄行政村、唐营行政村合并而成,全村现有耕地面积5610亩,辖21个自然村,人口5297人、户数1177户。村党组织总支建制,全村现有党员92名。村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红芋和蔬菜。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村两委班子确定了基本发展思路:

1、对于有传统养殖经验的农户,扶持其发展特色养牛、养羊、养猪、养鸡等家畜家禽,推广养殖新技术,扩大养殖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2、对于有传统种植经验的农户,鼓励支持其发展优质专用小麦、高产玉米、中草药材等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通过培训、示范和推广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农业实用技术,实现增产增收。

3、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结构,扩大规模,大力发展精细菜和反季节菜,积极开发无公害蔬菜,不断拓宽致富新路子。

4、充分利用县农技中心、职业技术学校、农村远程教育等资源,开展农业适用新技术培训,确保每户至少1名劳动力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依靠技术增加收入。

李长营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南部3公里处,辖7个自然村,,全村总户数425户,人口1951人,耕地面积2350亩。村党组织支部建制,共有党员33名。

结合本村实际情况,明确发展思路,坚持改革开放,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为动力,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为核心,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农业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结合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贯彻落实-精神。党员干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调度,充分认识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以强烈的荣誉意识、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牢牢把握发展机遇,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李长营村是陈集镇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所以这个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此李长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一班人,大胆解放思想,积极谋划发展思路,制定有效的推进措施。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把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专门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村委会和村民代表为成员的旧村改造新村建设领导小组,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考虑各方经济和群众意愿,做到量力而行,遵循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统一规划,集中建设,节约用地的原则。李长营行政村新农村建设黄庄居民点规划位于镇东路两侧,黄庄自然村以北,占地约2.2亩(1450平方米),于2009年12月18日由村委会提出建设意见,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在该新农村居民点,由村民自筹资金190万元,建设新农村居民点,住房18套,已交付使用。

李中营中心村位于陈集镇东南部,东靠张新镇,南接本镇联建村,西与本镇李长营村相连,2006年区划调整由原罗汉寺行政村、李中营行政村合并而成,辖12个自然村,795户,人口3560人,耕地面积4210亩。村党组织总支建制,全村现有63名党员。镇东村的水泥路横穿其行政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特色蔬菜业、养殖业、外出务工等。该村的大棚蔬菜生产已有十几年的历史,现已形成规模几百亩之多,其主要品种有番茄和延秋辣椒,由于番茄和延秋辣椒的品质好,价格优,蔬菜远销安徽、河南及周边城镇。

李中营村党总支、村委班子对发展经济也比较重视,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村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特色蔬菜种植是本村的优势产业。另外,李中营村的养殖业也形成了一定规模,几乎家家都搞养殖。因此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能达到5000元以上,群众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生活也比较富裕。结合我村实际情况,明确发展思路,坚持改革开放,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为动力,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为核心,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农业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结合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贯彻落实-精神。党员干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调度,充分认识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以强烈的荣誉意识、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牢牢把握发展机遇,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水寨村位于陈集镇东侧,东临张新镇,南接李中营村,西靠朝阳村,北连丁庄村,张陈公路贯穿全村,便利的交通为水寨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地理优势保障。辖15个自然村,其中耕地4640亩,998户居民,人口4597人。村党组织总支建制,现有党员69名。农业是水寨村的重要经济支柱,主要以粮食种植、蔬菜种植业、劳务输出为主。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村党总支部、村委会制订了《水寨村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的实施意见》,采取村委会帮扶和群众参与相结合的方式,扎实抓好2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全村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带动全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我村实际情况,明确发展思路,坚持改革开放,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发展为动力,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为核心,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农业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结合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贯彻落实-精神。党员干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调度,充分认识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以强烈的荣誉意识、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牢牢把握发展机遇,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村党支部严格按照“五个好”村党支部目标和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狠抓党员干部队伍管理教育,使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建设和谐、文明、富裕的新农村作贡献。由于我村措施有力,管理得当,多次得到上级有关政府部门的好评和人民群众的赞扬。

更多资料
旅游搜索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

联系方式 粤ICP备130019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