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塘村位于江塘乡东侧,地处新仓、徐桥、江塘二镇一乡交界处,东与新仓镇茗北村接壤,南与东升、毕岭村毗邻,北与白云、何墩村相连,距太湖县城约15公里。全村现有24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村庄,村民650户,总人口2548人。村域土地总面积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500亩,林地面积3900亩,水域面积1000亩。东连徐茗公路、西接太华线,北交老太怀线的东五公路穿村而过,对外交通较为便利,结合村村通工程的实施,目前境内有四条水泥路贯通各村民小组,各村庄之间交通联系十分方便。
近几年来,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激励下,全村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增长明显。主要表现在:2006、2007、2008三年共完成近十二公里的村村通水泥路建设。二是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迅速。已开通固定电话450户,无绳电话700部,电话普及率达80%以上。三是完成了二期农电网改造,新建了村部办公大楼和大塘联小。四是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村农、林、牧、副、渔均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五是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四个民主”村民自治跃上新台阶。六是文化及社会事业发展态势良好,大塘村历史文化底蕴浓厚。
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大塘正在兴起!。 |
东升村地处江塘乡东部边缘,与徐桥、新仓两镇接壤,全村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村辖8个村民组,1500人。现有党员37名、村民代表36人、村两委成员3个,监委会由3人组成,共组干15人。 全村耕地面积2000亩,以生产棉花、水稻为主,上世纪70年代就是定点产棉村,优质棉、高产棉曾在全县享有盛名;林业有国外松、马尾松、泡桐等品种。近几年经果林和油茶林正兴旺发展;畜牧业是全村经济的重头,年出栏200头以上肉猪的有6户,年出栏肉鸡3万只以上的有2户,各类种养殖发展呈良好态势。 境内有2条主河流,小二型水库一座,当家塘60余口,农业灌溉基本来源于这些水系。 村内交通基本便利,东五公路水泥路全长3.75公里,贯穿4个村民组,通组公路网络初步形成,现有通组水泥路2.8公里、沙石路2公里。村民生产、生活基本方便。云集在村部、小学周围的商业、加工业发展迅速。一个以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东升中心村庄已初具规模。 |
江塘村于2005年3月由原江塘、程庙两村合并而成,位于江塘乡政府所在地,是江塘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太华线的重要集镇之一,为古今商家必争之地,这里人文风貌优雅,山水秀丽,景观宜人,交通便利。全村总面积9.98平方公里,辖29个村民小组,779户,3080人。总有党员134人,村民代表53人。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江塘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村内基础设施齐全,农特产品丰富,投资开发条件优厚。村两委于2010年6月自筹资金,投资百万元新建了全县一流的五位一体的村部办公大楼及村卫生室。
全村以种植水稻、棉花、油菜为主,养殖业为辅,村内有敬老院、幼儿园、县海润肉类加工厂、万头养猪场在我村龙山、严屋两组落户。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村无论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扩展还是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务工、农民回乡创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0年我村再一次被上级列为“全省千村整治”项目村。
如今的江塘村,民风纯朴,生活宽裕,管理民主,正在以内创一流、外争排头的崭新风貌,迎着2011年的春潮,彭浪扬帆,奋勇前进! |
毕 岭 村 简 介
江塘乡毕岭村是从2005年5月份由原毕岭、神岭两村合并而成,全村所辖35个村民组,815户,总人口3540人,其中党员92人,总面积9.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01亩,山场面积7000余亩。 毕岭村是江塘乡的南大门,南边与徐桥镇接壤,东邻东升、大塘村,西交龙寨村,北连江塘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S211县道纵穿我村,长达4公里。水源非常充沛,太望、太宿渠道贯穿全村,还有大型当家塘50余口,人畜饮水工程已贯穿主线道。全村自然环境优美,绿树成荫。1.有千亩经果林。种植美国甜油桃、黄花梨,特别是桃花盛开的季节,真令人心旷神怡。2.有苗木基地500亩。育有各种苗木,特别是油茶品种几十种,十分惹人。3.有中型养鸡场1个,已投产2年;投资600余万元的大型养鸡场1个,即将竣工投产。4.有成片500余亩的速生泡桐2片,百亩速生泡桐2片,现已全部成荫。5.有近百亩国外松片,现已成林。全村70%以上的群众都有楼房,人民生活大有改善。 新建制的毕岭村现有两委5人,投资40余万元的村部大楼已竣工,已正式启用。村两委将团结一致,带领好毕岭人民,在中国0的领导下,在各级组织的领导下,共同努力,奋力拼搏,使毕岭的全面发展上一个新台阶。 |
江塘乡白云村全村3560人,全村18个村民组,5,5平方公里;隶属太湖县中南部,江塘乡东北部、毗邻新仓镇。村内有大小型企业几十家,白云窑厂、自来水厂、白云加油站、创兴锅炉厂,服装加工厂,精米加工厂,百头猪养殖场,莱牛养殖基地、三个农民合作社;即<矛塘农民专业生态合作社,龙虾稻田养殖合作社;兴新蚕桑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蓝梅种植基地300亩,白云农场1564亩;主体以药材,农作物,花卉、盆景为生产主线。白云村两委在县、乡领导的正确指导的鼓舞和鞭策下;在村民的理解支持下,坚定信心;满腔热情;开拓进取;以百折不挠的意志,不论现在还是将来,我们会抓住机遇、与时俱进,永远向前!为白云美好未来,创建和谐白云;经济白云、放心白云全村上下、谱写白云新的篇章。 |
江塘乡龙寨村位于太湖的西南部,是江塘乡的南大门,在安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地处丘陵地区,东与徐桥镇杨岭村、江塘乡毕岭村毗邻,南与小宫村接壤,西与五星村、龙山村毗邻,北与江塘村相连。境内有梅界公路,梅赖公路,顺村东南两面穿过。行政村辖区8.3公里,村内东田水泥路0.8公里已竣工交付使用,前袁公路正在建设之中。全村耕地面积2296亩,林地面积4488亩,水域面积1060亩。村境内铁山寨、龙王寨、庙洼领,八仙石大山脉东西环绕,弹弓河自北向南串流而过。自然风光优美,四季如画,人文景观甚多杰出。全村30个村民小组,居民779户,总人口3028人,农民生活已达到小康水平,二00八年工业生产总值380万元,电话普及率达70%,手机用户为50%,有线电视覆盖率为60%。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纵观过去发展变化之大,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甚远。为加快推进我村新农村建设任务,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立足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实施长远发展!。 |
何墩村基本情况
何墩村位于江塘乡北部,由原沿河、桥头、何墩三村合并而成,太怀、太华公路穿村而过,环村水泥路贯穿全村,交通便利。全村辖有35个村民小组,950户,3700人。全村总面积13.4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8100亩,人均2.18亩,可耕地5000余亩,人均1.3亩,农作物以粮、油、棉为主,全年粮食产量约计1800吨。有优质果园150亩,高效水产养殖场200余亩,境内黄沙、碎石等建筑材料资源丰富。村水资源也较好,长河绕村北边8个村民小组,2007年经国土部立项改造沙滩近1000亩。太徐渠道东西贯穿全村;目前该村已实现办公信息自动化。
何墩村是农业大村,有种养大户、个体私营企业数十家,有较好的地区优势。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村两委和全体 |
小宫村地处太宿交界,与宿松县河塔乡、高岭乡紧密相连,边境红128公里,人口5328人,党员191人,51个村民组,耕地面积5626亩、山场面积5648亩、水面面积计1216亩,叶堰水库蕴藏其中;059县道南北贯穿,弹弓河东西贯穿;葛沪线、向上线、锦苏线、川汽东输四项国家大型重点工程横贯小宫村的东南部;国家级土地平整项目5000余亩落地小宫村;小宫村民风淳朴、社会安定、交通便利、物产丰富,真可谓人杰地灵,2005年由原群丰、吕大、小宫三村合并而成,属江塘乡最大的行政村。 |
龙山村位于江塘乡西部,辖3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100人,826户;其中五保户23户。村内现有山场面积6000多亩,耕地面积2800多亩,有单小一所,小(二)型水库两座,村村通工程已完善,除鲁洼组外,其他各组已通砂石路。村内主要交通要道金龙公路正在建设完善之中。 龙山村两委成员共七人,另选派干部1人,选聘干部1人。龙山村总支委员会共有党员198人,其中流动党员23人,划分三个支部委员会,七个党小组。根据我村实际情况,60%的党员都已设岗定责。龙山村村务监督委员会由三人组成,重点监督村级重大事务,特别是财务。 龙山村经济收入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外出务工收入占家庭经济收入的80%,现回乡创业青年李金见和金松勇分别创办三鑫火机厂和服装加工厂,每年能就近解决劳动力达200多人。龙山村年人均收入3600元。 龙山村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还较薄弱,经济条件还比较落后,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重点解决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是村两委奋斗的目标。我们坚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村两委团结一致,凝心聚力,带领广大党员群众真抓实干,奋勇前进,龙山的明天会更好!。 |
五星村地处太湖与诉讼交界处,辖38个村民小组,居民1067户,4100人口。地理形态为丘陵地带,境内有界龙公路,东五公路两条主干线,村村通油路工程路太宿路、五一路已经通车。五星村交通便利,新农村经济建设基础扎实。辖区1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80亩,林地面积8200亩,水域面积1170亩。耕地大量种植水稻,中量种植油菜、棉花,少量种植小麦、蔬菜、水果等;林地主要种植松树;村民养殖猪、鸡、鸭、牛等,农业产业结构极为合理。农民家庭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农业经济收入比重较小。在村务农人员以老龄人为主,全村农民人均年收入4200原。 |
江塘乡五一村位于江塘乡西南边陲,与宿松县河塌乡四利村、凉亭镇柳溪村仅一河之隔,处两县三乡交界。村内有1.5千米环村水泥路及几条约2千米同组水泥路,通往田头地角。全村总面积6.3平方公里,辖19个村民小组,508户,2025人口。境内自然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土地肥沃,有耕地3350亩,山场1500亩,可养水面积300亩,通过2009年国家万亩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原来不规则的田块及小道都变成了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各项经济作物长势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