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网 > 颍上县鲁口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颍上县鲁口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鲁口乡以驻地鲁口孜得名,鲁口孜原名鲁家圩,以鲁姓筑土圩居住而得名,捻军起义时,路过此地,将土圩打开一个缺口,后随改称鲁口孜,2004年笋庄村和鲁口村合并,称为鲁口社区。1949年划属颍上,并置鲁口乡,1958年8月改为杨湖公社鲁口大队,1961年成立鲁口公社,1983年复建鲁口乡,1992年3月并入杨湖镇,1996年11月又复置鲁口乡,2002年4月撤乡设镇改为鲁口镇,2012年1月笋庄村和鲁口村合并,称为鲁口社区。

鲁口社区地处鲁口镇中心,为镇政府所在地。全村总人口5670人,耕地5231亩,种植业以小麦、大豆为主。

当地居民姓氏大多为魏,且村庄前坐落一条沙河,因此得名。解放处此地有邹巷大队,1982年邹巷大队分为邹巷和魏台两个片区,2007年将邹巷与魏台合并为邹巷大队并分成邹巷朱台魏台三个片区,2012年1月正式将邹巷村改为沙河魏社区。

沙河魏社区地处鲁口镇西3公里处,全村总人口2917人,耕地3338亩,种植业以小麦大豆为主。

很早前朱台村是平地,经过农民运土堆成一个台子,因姓朱的在这较早,所以较朱台村。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因本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大朱台孜,故名。民国时期属凤台县曹集乡。

1949年划属颍上,同时建沫口乡朱台大队。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隶属于杨湖公社所辖的朱台大队,1961年建区划社时隶属于沫口公社,1969年撤区并社时随之撤销。

1973年属于沫口管理区,1979年建区划社时恢复沫口公社,1983年属于沫口乡。

1984年成立村,2007年朱台村与冯台村合并成立朱台村民委员会。

朱台村位于鲁口镇最东方,与淮南市凤台县接壤,南与六安市隔河相望。全村总人口5532人,耕地5520亩,种植业以小麦、水稻、大豆为主。

1964年成立何台大队,1979年分为何台村大队、临淮村大队。

1984年分村分为何台村、临淮村。

2007年3月何台村、临淮村合并为何台村民委员会至今。

何台村位于鲁口镇东部3公里处,人口3264人,耕地面积3021亩。种植业以小麦、水稻、大豆为主。

1956年建立鲁口公社,1961年成立李窝大队,1986年杨湖鲁口公社,1962年建立李窝大队、13个生产队,1982年鲁口乡李窝村,2006年鲁口镇李窝村。

李窝村位于鲁口镇东方1.5公里处,全村总人口3157人,耕地2984亩,种植业以小麦、大豆为主。经济作物以西瓜、棉花种植为主。

洪武14年朱元璋建国成立后,淮河两岸荒无人烟,由王氏祖先兄弟三人,从山西太原迁居淮河沿岸。在淮河西北五里处,北有焦岗湖,南有淮河,东有寿山,西有一片平原。在这中间地区,黄沙域地土地肥沃,给于后代子孙有享乐之富,并开沟垫宅百余亩地,防止洪水泛滥,后代无住之处,并建设王氏宗祠占地约有三十多亩,并有固定人员看管。1949年解放后就以王氏家族为乡,1957年高级社后,成立王楼村面积范围,西到邹巷孜,东到鲁口孜,北到农场,南到古沙河为王楼村管辖。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因本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王楼,故名。解放前属于凤台县张集区曹集乡王楼堡,解放后属于颍上县杨湖镇王楼乡。

1958年人民公社后,属于鲁口乡王楼村,1984年改名王楼村民委员会,2007年划归鲁口镇管辖。

王楼村地处鲁口镇西1公里处,全村总人口4965人,耕地面积4438亩,种植业以小麦、大豆为主。

民国时期属凤台县曹集乡。

1949年划属颍上,同时建沫口乡。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隶属于杨湖公社所辖的沫口大队,1961年建区划社时隶属于沫口公社,1969年撤区并社时随之撤销。

1973年属于沫口管理区,1979年建区划社时恢复沫口公社,1983年属于沫口乡。

1992年设镇并乡隶属于鲁口镇叶桥。

1996年改为叶桥村。

2007年划归鲁口镇管辖。

叶桥村位于鲁口镇西南4.5公里处,全村人口5623人,耕地6730亩,农作物以小麦·大豆为主。

清末宣统年间沫口是一个晒网滩,古有72道归正阳,但72条河流都汇集于沫口,河水上涨时有很多水沫,故得名。因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沫口,故名。1961年建区划社时,属沫口公社,1983年改为沫口乡沫口村。

2007年划归鲁口镇管辖,仍为沫口村。

沫口村位于鲁口镇西南处4公里,全村人口3728人,耕地3431亩,农业以小麦·大豆为主,经济作物有西瓜·棉花等。

更多资料
閺冨懏鐖堕幖婊呭偍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缁棷CP婢讹拷13001937閸欙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