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寨旧名“强寨”。相传汉光武帝刘秀讨贼至此,遇到顽强抵抗,故名“强寨”。据考西周开国功臣姜尚 (字子牙,又称太公望) 其先祖伯夷佐禹治水有功,虞夏之际封于新蔡(今河南新蔡)为古侯国,姜寨为古吕属地,吕侯之后姜子牙生于此,故名姜寨。《汝宁府志》载:“姜寨在新蔡北四十里,姜子牙为吕侯后,故有姜寨,今属颍州 ”。姜寨集北有古冢一处,相传为姜子牙先祖墓,曾出土铜境、铜剑,见风即碎。姜寨南头涎河北岸有高台,传说是姜子牙的钓鱼台。姜寨集筑围建寨时,因是姜尚故里,故取名姜寨。姜寨境内有古树三棵,其中姜寨集上两棵古槐,树龄均在500年以上。1976年3月在姜寨中学出土明代女尸一具,尸体保存完好曾在各大城市展出,现与随藏品同藏于县博物馆。 |
姜寨镇范桥村位于姜寨镇集西2公里处,韦庙路北,南傍延河,总人口4953人,1131户,3693亩耕地,辖8个自然村,交通便利,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较好。 范桥村在李永强书记的带领下,优先抓好党建工作,重点抓好了产业结构调整,建设了一个好班子,有一个好的党员干部队伍,“双培双带”活动扎实有效开展。能够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要求,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粮食增产。 范桥村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高效产业。种植业方面,设立了两个试验基地。养殖业方面,养猪户86户,户存栏130只左右,养鸡户8户,年收入户均2万元。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开办毡毯厂2个,年收入15万元左右,还安置了剩余劳动力203人。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尤其超大型长毛兔的养殖,闻名遐迩。兔子繁殖快,要求技术不高,一般每个农村妇女除照看家务外能喂养150~200只兔子,户均获利9000~12000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因此有大幅度升。 目前,人均纯收入2800元左右。 |
坡寨行政村位于姜寨东2公里处,南临韦庙路,北依流鞍河,丰收河横贯全村。全村耕地面积3911亩,人口5347人。 坡寨村党总支,把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要位置。重点抓基层组织建设,强化规范建设,以创“五好党支部”为目标,落实各项制度,抓好党员的日常管理。 坡寨村把发展经济作为中心工作常抓不懈。农业生产实现三个突破:一、粮食生产实现了历史突破,全村3911亩小麦,单产428公斤;二、栅菜生产有了新的突破,全村建大棚150个,反季节种植无公害蔬菜发展迅猛;三、养殖业有了新的突破,全村猪、牛、羊、无公害鸡等规模养养殖厂26个,发展养殖户100余家,实现了家家户户搞饲养,全村人均纯收入超过2000元。 |
王楼村距姜寨镇政府3公里,南临韦庙路,北依流鞍河,韦庙路从村前通过。全村耕地面积3887亩,人口5675人,户数1212户,自然村数8个,村民小组数10个,党员数73人,村民代表数102人,党支部2个,村两委班子成员7人,其中党总支3人、村委会4人。
王楼村党总支在支部书记王继红的带领下,抓准临近集镇的优势,大力发展经济,把农民增收作为村里头等大事来抓,积极发展养殖业、建筑业。
目前,王楼村拥有养鸡大户6户,每月可出栏肉鸡3万只。特色经济:在前王楼路南栽植葡萄,种植面积50亩,年摘取葡萄150吨,年收入90万左右;该村大力推行村级事务“421”管理和“阳光村务工程”,选举产生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定期实行党务、村务公开,村级事务阳光操作,变干部说了算,为群众说了算,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前年春天,利用“421”工作法,吸引外资,顺利建起了200多亩的“红樱桃种植基地”,为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探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子,标准化蔬菜大棚覆盖率达20%,村集体收入超过3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3746元。
|
李吴村位于姜寨镇东3公里处,北依流鞍河,南傍延河,韦庙公路和庞杨路在此交汇。下辖12个自然村,总人口6521人,耕地面积4604亩。李吴村依托交通优势现已发展成一个成熟的集贸市场,农村经济蓬勃发展。 李吴村党总支注重基层组织建设,强化教育培训,严格按照“五个好党支部”要求规范党建工作,健全支部各项制度,重点抓好党员的日常管理工作,每月按时缴纳党费,积极从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 李吴村围绕农业抓农业,依托小集镇优势,大力开展商贸活动。目前杨寨村拥有果园20亩,2008年苹果、梨上市,收入超过20万元。16户养鸡大户和36余户养猪大户加入了养殖协会。同时李吴村依靠水源优势造就了一批渔业养殖户和捕捞户,全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300元。 |
张楼村是位于姜寨镇的东边缘,东临瓦店,北靠黄岭。全村1304户,总人口6276人,耕地面积5069亩,是典型的种植业为主的行政村。 张楼村班子成员9名,均是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平均年龄35岁,是一个年富力强的班子。党总支尤其注重党员的理论、业务学习,深入农户,与群众谈心,是张楼党支部开展工作的特色。由于工作得力,措施到位,张楼党支部多次受到上级表扬和嘉奖,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其他村的前列。 张楼村以种植业为主,如何使土地增值是他们的重要课题。由村委干部牵线组织种粮大户向规模经营是张楼村结合本村实情寻找的一条新路子。这里麦套瓜种植有着多年的习惯,他们熟悉方法,掌握技术。村委每年特邀农业专家到田间地头指导工作。 张楼有一个不大的集贸市场,村委抓住这一优势,在有限的空间内发展商贸活动,目前,全村商户已达50余家,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000元。 |
张小庄村位于姜寨镇东5公里处,韦庙路穿村而过,紧临杨寨集市。全村耕地面积2896亩,人口4603人,下辖6个自然村。 张小庄村党总支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加强理论政策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素质,积极开展“双培、双带活动”,党建工作表现突出,多次受到表彰。 张小庄村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上,着力发展经济,形成了村村不同样、村村有特点的格局。孙庄自然村有着传统的养殖习惯,村委把养殖的力度放在此村上,养殖大户目前已有5家,散养覆盖率达80%以上。王庄、侯楼自然村有着传统的木工艺术,主要制作家具,村委抓住这一有利的时机,鼓励村民办家具加工厂、木材销售中心。目前这两个自然村形成家具制作专业村。张小庄自然村以瓦工业为主,先前以建民房为主,目前已形成了专业建筑队两个,北靠流鞍河,荒地较多,抓住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林果业、甲鱼养殖是该村的一大特色,张小庄村人均纯收入2106元。 |
王小庄村位于段庞公路东侧,与瓦店镇交界,交通比较便利,该村党总支扎实搞好了以农民增收为中心的农村经济建设,能够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促进粮食增产,调整产业结构,小康建设业绩好,有效地搞好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党员、干部培训,王小庄村党总支在党总支书记王子良的带领下,把党建工作放在首位,加强村级基层民主建设,由于党务、村务、财务的公开,议事、办事的民主化的推广,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农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加强了村级班子建设,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提高了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加强了党风廉正建设,促进了社会稳定,进一步落实了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评议村干部等制度,规范了村干部的行为。 “双培双带”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王小庄村积极招商引资,建立了2个面粉加工厂,年收益23万元,号召农民户养猪现已发展12户,生猪存栏1400头,户年均收益2万多元,并建立了速生杨育苗基地400亩,年收益30万元。目前该村人均收入2300元。 |
段坡行政村位于姜寨东南部,1992年撤区并乡前为高城乡政府驻地,镇村公路在此交汇,南与河南省为邻。辖8个自然村,总户数1127户,总人口5612人,耕地面积4760亩。 段坡村党总支紧紧围绕创建“五个好党支部”的奋斗目标,积极开展“双培双带”活动,实施“阳光工程”发展一批致富能手成为党员,带动一方群众致富,培训一批懂技术的村民外出打工,带回技术回乡创业。 目前,段坡村把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做为全村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王久宝的雕版年画及木雕技艺影响全村20%的村民效仿,他们的产品已销到河南、河北等地,仅此一项人均收入可增收200元以上。 |
高城村位于姜寨镇南四公里处,南与河南省韩集镇接壤,西临姜韩公路,乡间公路横跨全村。下辖7个自然村,住户981户,总人口4739人,耕地面积4219亩。高城村依托交通优势现已发展成一个集贸市场,农村经济蓬勃发展。 高城村党总支在村党总支书记高友军的带领下,坚持党的领导,以创建“五个好支部”活动为载体,重点规范民主评议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坚持“双培双带”活动,培养了一大批先进积极分子,高城村党支部2008年被评为镇“优秀党支部”。 高城村农产品资源丰富,以小麦、玉米、芝麻、畜产品为主。小麦年播量4219余亩,总产180万公斤,,芝麻面积3000余亩,产量168吨。黄牛存栏1000余头,生猪存栏1500余头,山羊存栏2000余只,家禽存栏1.2万只,面粉加工厂2个,年加工能力200吨。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上。 |
汪庄村位于姜寨镇南2公里处,北依延河,韩姜公路穿村而过。辖11个自然村,总人口7025人,耕地面积6116亩,因交通便利,形成方圆最大的白芝麻购销市场。 汪庄村党总支在党总支书记李杰的带领下,坚持党的领导,把党建工作放在首位,实行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积极发展致富能手,2007年度被评为临泉县“双培双带”先进个人称号。 汪庄村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该村种植业以小麦、白芝麻为主,白芝麻种植覆盖率达95%以上,形成以村委所在地李大庄为中心的白芝麻购销市场。以李春刚、李俊领等人为主的白芝麻购销大户200余户,建起了芝麻加工企业3个。拥有以李杰为主的生猪养殖示范基地2个,生猪存栏5000余头,年出栏商品猪万头以上。目前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上。 |
熊桥村位于延河南岸。辖7个自然村,总户数1230户,总人口5605人,耕地面积4330亩。 熊桥村党总支把党建工作放在首位,实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制度,培训党员干部,加强理论学习,使熊桥村形成了一个具有凝聚力的集体,熊桥村在完成日常工作外,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来抓。熊桥村水资源丰富,养鸭、养鱼是该村的典型养殖也,近年来村委采用有效措施扶持养殖业户,水产养殖迅猛发展,目前,养鸭大户16家,鸭年出栏13万只,远销上海、浙江等地。传统手工编织是熊桥的另一大亮点。全村30%以上的农户利用农闲编织粮穴、草鞋等,远近闻名,收入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