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县徐桥镇位于大别山余脉、长江北岸的太宿望三县交界处,东起佛子岭,西至好汉凸,北耸茗山,南横泊湖。据史料记载,徐桥镇始建于清道光14年,即公元1834年。该镇自古物华丰茂、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水陆交通的便利给这弹丸之地带来了无限商机,它历来是商家必争之地。2000年被列入安徽省中心镇,2003年被批准为全省重点中心镇,2004年被建设部等六部委命名为全国中心镇。
徐桥居委会所在地是皖西南人文荟萃之地,物资商贸集散中心。居委会辖10个行政组,2130户,6190人,面积2.3平方公里。镇内有墩上古人类遗址、水乡名刹杨泗古寺、古色古香的石板老街和百舸争流的水码头。由于地理条件优越,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清末民初就是徽商鄂贩云集之地,大小街巷26条,店铺林立,商号繁多,百业齐全,尤以本地生产的桥庄布(白老布、青花布、色子点布、条纹布、藕禾布)驰名省内外。过去徐桥老街房屋大都是砖木结构的徽派建筑,大体是前店后坊或前店后宅,从幸存的一些大院仍可看出当年的繁荣。在老街上我们寻访着当年的遗迹,倾听着老人的叙说,繁华景象恍然就在眼前。老街不仅因为商业繁荣出名,更因为文化底蕴深厚而使得人们流连忘返。 商家店规,文化底蕴的直接见证 现在的徐桥老街商家仍沿袭传统,开张必定将黄历翻个遍,选择黄道吉日,请亲朋好友来热闹一番,以期将来生意红火。水运启航更是讲究,长年在浪里讨生活的“船家佬”更希望平平安安,他们要燃放鞭炮并供请龙王神位,齐唱粗犷的《排歌》,高喊号子,祈求龙王、河神保佑他们开船顺水顺风。商业发达的徐桥老街,曾经有500多号店面。 老街上商户都有许多不成文的规矩,遵循“营道有术,贾业必兴”的古训,他们招收学徒都必须立投师纸、办投师酒,由担保人画押,邀请同行代表做凭中。投师纸除写明学徒投师三年不仅要听从师傅管教与潜心学习技艺外,还要着重写上“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功誓不还”之类的语句,以免没学好技术有-傅脸面。商家都以顾客为重,老板会要求店员时刻记住“顾客至上”的原则,思考如何招揽顾客、接待顾客。老板辞退店员也讲究委婉含蓄,一般正月初八开张,初七晚会宴请店员,如果老板坐首席,聚餐的店员会心知肚明,没有什么变故,如果老板将哪位店员请到首席,并敬上一杯酒,坐在首席的店员,便只得喝下这杯闷酒另谋出路。这一切,都是徐桥人委婉含蓄的集中反映。 茶馆,老街上靓丽的风景 老街最负盛名的还是茶馆。因为商业繁荣,来往旅客甚多,能让人休息并怡情的茶馆便随之产生。老住户李大爷回忆说,以前茶馆遍布徐桥老街,茶馆多了,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这里的茶馆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之处体现在,当街摆桌,顾客来去自由,可点茶也可自带茶叶,茶馆多专门聘请说书先生或清唱的小姑娘为顾客助兴,过往客商在这里品茗听唱,一解商场上的烦恼,蓄养精神,清理思路,养情怡性,就是不吃茶,也可以免费享受“精神食粮”所提供的愉悦。茶馆伙计一般肩搭白练,身着长衫,有客人来了则长呼一声“客位”,顺势拉开桌椅,摆开架子,热情招呼道:“里面请,里面请!” 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伙计不时展示一下茶道,说点小段子,玩个噱头,顾客听后个个飘然若仙,身心俱爽。有的茶馆还兼带为人操办红白喜事,将茶文化“渗透” 其中。现在,徐桥老街还有这样的老茶馆,给回味历史沧桑的人提供了好处所。 杨泗庙,徐桥人心中的圣地 杨泗庙何时所建已没人清楚,史料记载也很模糊,但丝毫不影响它在徐桥人心中的位置。徐桥位于泊湖之滨,地势不高,以前常遭受水灾。据传,一年发大水之前,有位游僧在湖边建了杨泗庙,是年,大水将所有庄稼、房屋全部淹没,连湖里的船只也被冲走无数,唯有这座小庙幸免于难,这是因为庙随水涨。于是,附近村民纷纷前往避灾,后来,当地人传说是杨泗将军显灵,保护了民众,因此杨泗庙的香火一直旺盛到如今。其实,这仅仅是传说而已,反映了徐桥人心中的美好愿望。 当地的王启平老先生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徐桥镇在党的政策春风沐浴下,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迈入了快车道,小康社会建设扎实推进,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民营经济发展迅猛,社会治安状况稳定,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提高。王老说,不靠天、不靠神,勤劳勇敢的徐桥人用自己有力的双手实现了前人的梦想。 湖滨路,现代文明的缩影 新修的徐桥镇湖滨路上,路旁垂柳被风吹得梭梭作响,似乎在诉说徐桥的发展。现在的徐桥,在当地党委、政府带领下,以创建平安徐桥、文明徐桥、活力徐桥为抓手,稳步推进社会进步。近年来,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近6亿元,其中工业产值2.1亿元,农业产值达1.8亿元,民营经济收入1.6亿元。粮食总产1.76万吨,油菜籽2.4万吨,水产养殖面积达1万亩以上,畜牧饲养量达到6.7万头,财政收入完成1051万元,个体工商户1000余户,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城镇区划面积5平方公里,已建成3平方公里,住房改造率60%以上,柏油路铺设已达25公里,村级水泥路面48公里。以板栗、油桃、泡桐基地为特色的生态园林经济;以仔猪、生猪养殖为特色的养殖业;以粮棉油为基础的传统农业;以劳动力转移为前提的劳务经济等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招商企业已达28家,引资额超过1.5亿元。全面整改了水利基础设施,经受了旱涝灾害的考验。徐桥镇朝着皖西南物流商贸重镇发展,被列为国家工商总局206个商业联系网点之一、安庆市综合改革试点镇、省中心建制镇、省重点中心镇、全国重点镇。 |
因是由原丰足、山新、秒枫、前进四村合并而成,且寓意向前发展,寄托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故名。前进村村民委员会是由原丰足、山新、秒枫、前进四村合并而成。 1961年为丰足大队、山新大队、秒枫大队、前进大队,属桃铺人民公社委员会管辖;1984年为丰足村、山新村、秒枫村、前进村,属桃铺乡人民政府管辖;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属徐桥镇人民政府管辖;2005年村级调整,丰足村、山新村、秒枫村、前进村合并后为前进村村民委员会,属徐桥镇人民政府管辖,地名沿用至今。 前进村位于徐桥镇的北大门,由原山新、秒丰、丰足和前进四个小村合并而成,人口辖41个村民小组,5320人,人均耕地约0.7亩,山场面积5000余亩,是我镇面积最大村,也是省级195个贫困村之一。 |
由于地处徐桥镇西面,故名。1961年为桥西大队、孟岭大队、茂林大队,属徐桥人民公社委员会管辖;1984年为桥西村、孟岭村、茂林村,属徐桥镇人民政府管辖;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属徐桥镇人民政府管辖;2005年村级调整,桥西村、孟岭村、茂林村合并后为桥西村村民委员会,属徐桥镇人民政府管辖至今。 桥西村:位于我镇西南,与本县大石乡相邻,辖21个村民组,867户,5438人,耕地面积3142亩,水面3207亩,现有党员130余名,下辖3个党支部,村两委在职干部6人。第一批、第二批选派干部村。 |
好汉村基本概况
2005年国家实行撤村并村政策,原新民、余龙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现在的好汉村。好汉村位于徐桥镇西北,与宿松县高岭镇相邻,五桃线穿境而过,辖22个村民组,867户,3511人,为第三批选派干部村,第五批选聘干部村。 好汉村共有耕地面积3142亩,林地1094亩,农业生产以水稻、棉花、油菜为主,全年粮食产量约200万斤;生猪、肉鸡养殖也是好汉村的主导产业,全年出栏生猪3000多头,出栏肉鸡20万羽;少量种植西瓜、瓜蒌等农副产品。全村2012年生产总值2000余万元,农民人均收入约3300元。
二、好汉村基层组织建设
下辖2个党支部,现有党员70余名,村两委在职干部5人。大学生村官1人。村两委班子年龄结构合理,成员团结和睦,战斗力强,是徐桥镇最团结、最优秀的村级领导班子之一。村两委在总支书记余结焱同志的带领下,努力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建立了保持0员先进性纯洁性教育长效机制,经常性地开展正面教育,切实解决党组织和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切实加强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如今已成为徐桥镇基层组织建设的一座坚实堡垒。
三、好汉村新农村建设
好汉村的新农村建设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精神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发展,以村容村貌和村组道路的集中整治为突破口。依托县城发展和城郊区位优势正逐步地把观音村建成有实力、环境更美好、群众健康富裕、社会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这个思路,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十一五”期间,观音村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发展,切实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带领广大群众发家致富,使村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较大提高。 1、交通水利。按照争取国家补助,村民筹资筹劳的方式,修通了多个村民组的水泥路共计5公里,解决并修整了组级机耕路组级道路铺设了砂石路面,并完善了相关配套工程。水利建设方面我村主要是以防洪灌溉为主,在充分利用已有的设施上维修改造续建了七口当家塘和2.5公里排灌渠,使得防洪灌溉能力有很大提高。 2、能源、人、畜饮水工程落实到组,基本改善了人畜饮水问题,水质得到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通过一池六改工程,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切实完成了建设美好生态家园的初衷。 3、文化、教育、卫生。通过申请政策扶持,基本解决了学校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教学环境得以改善,部分特困学生的学杂费和寄宿生活费也得到了解决。医疗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医疗保健系统正在逐步得以健全。成立了农家书屋,村民在农家书屋进行自主学习,形成了良好的村级学习氛围,村民素质有了很到提高。 4、电力、通讯。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农网改造工程得到巩固,解决了村民生产、生活用电实际问题,通信覆盖面扩大到100%。(好汉村书记助理 吕自强)。 |
因境内居民点桃花铺而得名。桃花铺,传古时这里桃树甚多,春天桃花满园,秋天桃熟开铺出售。1961年为桃铺大队、高堰大队,属桃铺人民公社委员会管辖;1984年为桃铺村、高堰村,属桃铺乡人民政府管辖;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属徐桥镇人民政府管辖;2005年村级调整,高堰村并入桃铺村,至今。 桃铺村:地处我镇中北部,太华线穿境而过,辖16个村民组,3个党支部,1173户,4782人,耕地面积3362亩,林地1902亩,现有党员120余名,村两委在职干部7人。第三批选派干部村。 |
由花凉亭库区移民人口的迁入和徐桥镇红旗大队人员在徐桥围垦开垦种养殖、创业,故名。1961年人民公社化时,为创业大队,属徐桥公社管辖;1984年体制改革时,为创业村村民委员会,属徐桥镇管辖至今。 创业村:位于我镇南,辖6个村民组,209户,666人,耕地面积674亩,典型的库区移民村,现有党员30余名,村两委在职干部4人。 |
因地处政府南面且南庄村历史悠久,故名。1961年为中华大队、南庄大队、新建大队,属建设人民公社委员会管辖;1984年为中华村、南庄村、新建村,属建设乡人民政府管辖;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属徐桥镇人民政府管辖;2005年村级调整,中华村、南庄村、新建村合并后为南庄村村民委员会,属徐桥镇人民政府管辖至今。 地处我镇东北部,距镇区7公里,与望江县鸦滩镇接壤,下辖33个村民组,1264户,5376人,耕地面积5131亩,现有党员170余名,辖3个党支部,村两委在职干部8人,2009年被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交通便利,组级道路贯通全村、第二批选派干部村。 |
因位于香茗山的南边,故名。2005年村级调整,香山村、星火村合并成立茗南村,属徐桥镇,至今。 茗南村概况
地处徐桥镇东北部,与本县新仓镇相邻,位于香茗山南麓,新望公路穿境而过,辖21个村民组,911户,3891人,耕地面积2258亩,林地面积4444亩,现有党员70余名,辖2个党支部,村两委在职干部7人。 |
桥东村位于徐桥镇东,东临南庄,南临泊湖,西抵新丰,北依香山,距太湖县城约30公里,由原孙畈、建设、桥东三村合并而成,属徐桥镇第一大村,现辖38个村民小组,共1541户,总人口达6307人,土地总面积19.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732亩,林地面积3730亩,水面400亩。 全村地势平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2℃,年平均降雨量1452mm。 桥东村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2006年已建成环村公路10.5公里“村村通”水泥路,S211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公益事业发展迅速,电信、移动等通讯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改水、改厕、改厨“三位一体工程”进展顺利。全村农、林、牧、副、渔业均衡发展,产业结构合理,生态村建设稳步推进。工业方面,村址位于原建设乡镇府驻地,临近徐桥镇工业聚集区,区位优势明显,现有村办企业两家,私营企业4家,股份制企业一家,个体工商户200余户,人均年收入达3600元,先后被市县授予“小康明星村”、“民主法治示范村”、“重点规划村”等光荣称号,是全省“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和“千村百镇”示范村之一。 开放的桥东人民欢迎您来投资兴业! |
西平村位于太湖县徐桥镇,与本镇前进村、好汉村,江塘乡毕岭村、小宫村,宿松县高岭乡相邻,距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距太湖新城30公里。村内交通便捷,目前有环村水泥公路12公里。全村辖17个村民小组, 922户,3672人。农村劳动力2300人,其中外出务工1200人。经济来源以农业和外出务工收入为主,全村共有耕地3380亩(其中水田2400亩),主要种植水稻、棉花、花生、油菜等,进几年开始发展林业,主要有果林、药材和速生泡桐。2005年底村民人均纯收入1750元,属安徽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 |
新丰村属于徐桥镇政府所在地,是原共和、华丰、新丰三个小村合并而成。现有27个组,分别是中心、严湾、下湾、立新、街头、陈湾、桥头、李屋、团结、红星、背屋、新屋、汪屋、江湾、马坂、韦桥、刘屋、双清、白洋、灯上、中门、下门、上湾、若淮、小屋、上门、叶湾。新丰村拥有土地8735.4亩,耕地面积4740.64亩, 1310户人家,社会人口有5268人。全村有三条东西水泥路与国道相通。 据统计我村有林地1300亩,水面1000亩;村里有完小一所,在校生243名,教师17名;建有太华、湖滨、徐麦公路沿线居民点和东西两个居民聚集点;有华丰油桃、团结油茶、江湾板栗三在科技示范基地,盛产油桃、油茶、板栗等特色产品;新丰林场,成林杉树200亩,毛竹30亩,茶叶20亩;还建有砖窑场两座,可年生产成品红砖2000万块,解决剩余劳动力150人;镇工业园区座落在我村叶湾组;六大支渠贯穿全村,排灌方便;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解决了孤寡老人和特困户的“五保”和“低保”问题;有近45%的村民外出务工,外出劳动力不但增加了收入,学习了技术,更重要的是转变了观念,开阔了视野,带动了我村经济发展壮大,加快了我村富民目标的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