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集村情况简介
滑集村紧靠滑集镇政府,总人口4867人,耕地面积3969亩,辖13个自然村,21个村民组。滑集村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滑集逢双开集,有二月十九和四月十二两个古庙会,商流物流繁忙,交通便利,滑集至阜阳,滑集至临泉两个公交专线开通,三十余辆公交车每三十分钟往返于三地之间。滑集村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滑集油圈馍以其酥香扬名于外,滑集人民热情好客,时刻欢迎外地客商来滑集投资兴业。 |
谢集村位于谢集乡的最西部,南于张新镇的马楼,西与刘寨接壤,东与陈老、东陈村相邻,北于岳庄村相连,辖区面积约4平方千米。现有人口4044人,824户,耕地面积3204亩,所辖自然村12个,党员数51,村室建筑面积101平方米。靠近谷河沿岸,有丰富、优质的水资源。本村在村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建立了占地20多亩的养殖螃蟹基地。为一方致富打下了基础
谢集村是典型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没有村办的企业或农副产品加工业。全村有1000名精壮劳力,常年在大、中城市打工。家庭经营的小生意,近年来发展很快,但总体效益非常一般。全村有2个养牛专业户,1个养鸡专业。村土地平坦,水利设施方便,日照充足,通风透光,是谢集乡的粮食生产区。全村仍以发展粮食生产和家庭副业为主,增加村民家庭收入;继续抓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重视小学素质教育,发展本村特色教育;利用教育资源,创办农民职业教育,向外输送剩余劳动力。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村民当家,依法治村,逐步改善全村水、路、电、渠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为建设文明富裕的谢集村而努力.
|
1949年3月属滑集区高寨乡,1958年撤销乡镇,属高集人民公社,名为高集大队,1979年命名为高集行政村,1986年改名为高集村民委员会,1992年撤区并镇,设立滑集镇,属高寨村民委员会。 2006年8月将戴寨村民委员会、闸口村民委员会、高寨村民委员会合并,设立高寨村民委员会至今。 高寨村位于滑集镇的东南方、328线南岸,东于吕寨接壤,交通便利,人口5321人,高寨村积极发展果木林种植,种植果木有:葡萄、桃子、苹果、梅子、苹果等。 |
张庄村共有8个自然村,16个村民组,905户,3656人,3124亩地,共有党员42名,张庄村两委共有5人。
张庄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高举-理论的伟大旗帜,以“-”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富民政策,坚持改革为先,发展为上,民生为本,强化农村经济发展观念,积极实施兴村富民具体做法: 一、抓党建带党员促发展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美好新家园,该村本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在1998年宅基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新村布局和村庄规划,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整理村容村貌。目前我村正本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努力地工作着。 二、积极实行科学种田。多年来我村始终围绕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业增收这个中心,村两委带领广大村民积极实行科学种田,在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引导科技入户,让农民学知识,懂技术,我们通过示范种植,从而在全村逐步推广。目前该村小麦、玉米实现一村一品,亩产连年超千斤,农业不断增效,粮食不断增产,农民连年增收。 三、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养殖、加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外出务工等渠道发展经济。目前,我村有麻油加工厂一个,年收入15万元左右;养鸡厂一个,年收入3万元,养牛、养猪户达15户,户均收入2—3万元,小型建筑队10个,约150人,人均年收入1万元,外出务工人员达1200人,人均年收入1万元,运输车辆25辆,年收入可达100多万元。 |
马营村位于滑集镇西南部,距镇有7.5公里,与谢集乡接壤,耕地面积3856亩,人口4097人。该村辖9个自然村,村两委干部6名,全村党员41名,支部书记王怀国负责全面工作。 该村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全面做好各项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村两委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马营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群众生产、生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崔寨村位于滑集镇北部,距镇政府5公里。辖13个自然村,1238户,人口5326人,耕地4852亩。设一个党总支,下辖3个党支部。现有村“两委”干部8名。该村交通便利,省道S328线纵穿全村.村“两委”干部充分发挥自身的带动性,绝大部分村干部都有自己的致富项目,不仅如此,还带动本村群众发家致富. 近年来,村“两委”重点围绕新农村建设“五句话”的总要求,全面抓好新农村建设。目前,全村基本实现了通电、通水、通广播、通电话、通互联网,修建村村通道路3公里,户户通硬质路4公里。农业产业以小麦、玉米为主导产业,以黄瓜、西瓜等果蔬种植为辅导产业,户办养殖场2个。全村劳动力2995人,富余劳动力1260人,人力资源丰富,适合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本村特色:以小麦高产攻关种植基地带动优质小麦种植,以大棚果蔬种植带动农户增收,带动广大群众种植农副产品积极性。 |
朱集村位于滑集镇西南。全村有9自然村,16村民小组,人囗3892人,耕地3041亩。党员48人,其中女党员2人。现有村两委干部5人,村务监督委员会3人,本村经济发展迅速,社会治安良好,村民安居乐业。
本村在经济上以农业生产和集市商贸并重,在产业结构上扩大了甜叶菊、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党支部一班人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注重引导规范的小集镇建设,使之成为区域性的商品交易中心。加快小集市建设,使之成为区域性商品经济中心。
朱集已有一定的历史,但由于经济落后发展缓慢,村党组织、村委会2009年在集市建设上,一是组织群众硬化了路面;二是集资修建了下水道;三是统一制定了朱集集市建设方案,规范了街面房建设标准。目前集市贸易活跃,已成为区域性的商品集散地。 |
1983属朱集小公社,名为彭寨大队,1992年撤区并镇,设立滑集镇,并设立靳桥村民委员会至今。 靳桥村:位于S328线西侧,南与梁王村、北与陈庄村接壤,人口4206人,耕地面积3465亩。 |
梁王村位于滑集镇西面距镇政府约1.5公里处,2006年7月换届,由原来梁王、小集两村合并而成,人口 3930人,耕地面积3019亩,党员38人,该村下辖11个自然村,925户。
梁王村北靠本镇崔寨村,东邻本镇杨小村,南于滑集村接壤,西靠S328线,交通便利,近年来,该村非常重视新村建设,在村道路规划上,实现了80%村村通的柏油硬化路面,大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本村经济特色:
1、 农作物种植。
2、 油料加工、板材贩运、养殖业。 |
朱刘村位于滑集镇西北角,现有人口4091人,8个自然村,耕地3958亩。党员47人。 该村注重抓好班子建设,让那些公道、正派、有能力、事业心强的同志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他们精诚团结,工作实干,认真实践“-”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因此,该村无论是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党建工作等都处于全镇先进行列。 经济特色:一是大力发展养殖业,该村积极发展规模养殖。在村两委干部扶植下,村里出现一大批养牛、养猪专业户,其主要代表有村支部书记-,他家菜牛年出栏100头以上,每年可获得经济效益10万元左右,并得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一大批养殖户。二是进行有序的劳务输出。该村每年都组织100多人去北京搞建筑业,年收入人均都在2万元以上,极大地带动了全村人致富的步伐。 |
孙庄位于s328线西侧,北邻老集镇,西与邻宋集镇。辖9个自然村,党员35人,总户数985户,总人口3920人,耕地面积3429亩。 孙庄村党支部把党建工作放在首位,实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制度,培训党员干部,加强理论学习,使孙庄村形成了一个具有凝聚力的集体,孙庄村在完成日常工作外,还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做到党建政治与经济的发展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政风清明,经济发展的和谐村庄。孙庄村水资源丰富,养鸭、养猪是该村的典型养殖业,近年来村委采用有效措施扶持养殖业户,养殖业 迅猛发展,目前,养鸭大户3家,鸭年出栏6万只,远销上海、浙江等地。 传统手工编织是孙庄村的另一大亮点。全30%以上的农户利用农闲编织竹篓、竹筐、苇席等,远近闻名,产品远销浙江、江苏等地区。手工艺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本村的乡土文化,彰显了本村的人气风貌,和文化底蕴;与此同时大大提高了本村的经济收入水平。 一事一议”制度的推行,可以通过筹资筹劳聚集力量,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兴办集体公益事业,降低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成本,改善居住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
史庄村位于滑集镇北7.5公里处,2006年7月由原北翟村、史庄村合并而成。行政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辖14个自然村、32个村民组、1065户,总人口4496人,其中党员63名。耕地面积3760亩,沃土肥壤,地平如砥。 2102年3月,史庄村投入80万元建成党群服务中心,占地2600㎡,建筑面积850㎡,建有综合会议室、文化娱乐室、图书室阅览室、书记办公室、谈心说事室、档案资料室、卫生室、计生服务室和为民服务室。其中为民服务室50㎡,设有党群服务、计划生育、民生工程、农业科技、代办服务等5个窗口,极大方便了村民办理日常事务。
近年来,村“两委”重点围绕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全面抓好新农村建设。已在全村实现通电、通水、通广播、通电话、通互联网;修建村村通道路1.5公里,户户通硬化路面2公里。村里以小麦、玉米为主导产业,以黄瓜、西瓜等果蔬种植为辅助产业,有户办养殖场2个。全村劳动力2925人,富余劳动力1000人,人力资源丰富,适合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 本村特色:以小麦高产攻关种植基地带动优质小麦种植,以大棚果蔬种植带动农户增收,带动广大群众种植农副产品积极性。 |
滑集镇裴集村简介:
滑集镇裴集村总人口3670人,耕地面积3122亩,下辖6个自然村,11个村民组。有6个党小组,共有党员30人。 近年来,裴集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转变职能,扩展服务领域,规范服务程序,努力探求为民服务新机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搞好低洼地治理,兴修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使农民增产、增收、增效。搞好农业开发,主攻小麦、玉米高产攻关田建设。裴集村人将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以稳定求发展,努力打造裴集村的新形象,以促进滑集镇的发展。 |
杨小村位于滑集镇集北7公里处,总人口6041人,1431户,5693亩耕地,辖15个自然村,党员93人。该村下设徐老、杨小两个党支部。 杨小村在杨传彬书记的带领下,首先抓好党建工作,重点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建设了一个好班子,有一个好的党员干部队伍,“双培双带”活动扎实有效开展。能够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要求,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粮食增产。 杨小村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高效产业。种植业方面,设立了两个试验基地。养殖业方面,养猪户25户,户存栏130只左右,养鸡户5户,年收入户均2万元。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开办油料加工厂2个,年收入6万元左右,开办木材贩运厂3个,年收入20万元左右,还安置了剩余劳动力203人。
杨小村农产品资源丰富,以小麦、玉米、芝麻、畜产品为主。小麦年播量3630余亩,总产180万公斤,,芝麻面积1000余亩,产量55吨。棉花面积1000余亩,产量150吨左右,生猪存栏1500余头,家禽存栏1.2万只,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上。 |
杨金村靠滑集镇,地处中原,沃土肥壤,地平如砥,一望无垠。该村于2006年7月由原杨金村、刘庄村合并而成。目前,全村总面积4.5平方公里,辖14个自然村庄,19个村民组,1354户,总人口4433人,耕地面积4395亩。该村于2006年成立了党总支,有党员58名。
近年来,村“两委”重点围绕新农村建设“五句话”的总要求,全面抓好新农村建设。目前,全村基本实现了通电、通水、通广播、通电话、通互联网,修建村村通道路3公里。
农业产业以小麦、玉米、大豆、芝麻为主导产业,以油菜、瓜果为辅导产业,户办养殖场2个。全村劳动力2365人,富余劳动力1578人,人力资源丰富,适合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