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神村位于阜南县柴集镇西部,耕地面积5262亩,人口4500人,户数1039户。本村所辖30个自然庄,28个村民组。
本村主生产小麦、玉米、大豆及兼种植蔬菜瓜果之类。村内祖师庙(铁神庙)一座。计划以祖师庙为中心,建设旅游、愉乐、休闲为一体的农民工园。
|
柴集村位于阜南县柴集镇柴集街,耕地面积4030亩,人口4216人,党员93人,村民组22个 。
该村过去以传统农业为主,主要是小麦、玉米、大豆,春季小萝卜。经济收入以做生意为主。改革开放以后,个别群众先富起来,已建大型轮窑厂2个,带动务工人员200多人,年收入600多万元,缴纳税费百万元。全村人均年收入5200元。 |
我村有自然庄27个,总人口6130人,44个村民组,耕地面积7300亩.
在党的各项优惠政策的推动下,我村现有养殖大户42户,在30头以上现20多户,其中养母猪4头以上的有20多户,养牛也是我村群众的专长,其中郑小庄有养牛户4户,都在5头以上。种植业主要有玉米、小麦。 |
因在王姓庄周围驻寨,故名。1952年前属阜阳县大田区柴集乡,1952年5月划阜南县,属柴集区,1958年9月属柴集人民公社,1961年建王寨大队和张拍孜大队。 1984年队改村,称为王寨村和张拍孜村。 1992年撤区并乡时柴集乡、后湖乡、普善乡、赵寨乡合并为柴集镇。 2006年与张拍孜村合并为王寨村至今。 王寨村位于在柴集镇东南。拥有耕地5134亩,本村辖区14个自然庄,22个村民组,797户,总人口3342人.
本村主产小麦、玉米,特产“丹绿”芦蒿销往武汉、南京等地。油路和水泥路环绕全村,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开发农业前景开阔。
|
郑楼行政村面积约4平方公里。内辖17个自然村,人口3570人,890户人家,可耕种土地4700亩,村内有村村通公路两条,柴普公路穿过其境,道路交通十分方便。小润河穿流而过,给郑楼村带来了丰富的水草资源。
村两委班子,由村支部书记、主任石明恩、副书记李巧云、副主任王志刚、郭忠,委员石磊、张侠、张继华7人组成。党员57名,是一个有力的战斗集体,为郑楼村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村两委班子在狠抓农业生产的同时,积极引导本村有志青年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等。近几年通过品种改良、土壤配方施肥等良种良法,使优质小麦亩产达到了600公斤,玉米达到550公斤。养殖业,积极发展散养土鸡、杂交山羊等生态农业,羊肥鸡香、肉质鲜美,很受市场的青睐。
民风淳朴、物产丰富,历史悠久。这里是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结拜义兄郑子明的故居。
村中的各个自然庄错落有致,到处绿树掩映,空气清新,鸟语欢鸣,一派生机盎然的新气象。 |
因多是倪姓人员在此驻寨,面积较小,故名倪小寨。1952年前属阜阳县大田区柴集乡,解放后属新寨乡。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柴集人民公社,后属于后湖乡。 1961年建倪小寨大队和大冯庄大队,1969年并社时属柴集公社后湖乡。 1984年大队改村。 1992年撤区并乡时柴集乡、后湖乡、普善乡、赵寨乡合并为柴集镇,2006年并村时与大冯村合并为倪小寨村至今。 倪小寨村位于阜南县柴集镇东,县乡道路柴三路横贯全村,耕地面积5900亩,人口3900人,党员73人,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064万元。
该村以传统农业为主,养殖为辅,外出务工2200人左右,规模养殖场3个、水泥构件厂1个、连片马铃薯600 |
原为西大地主倪家建的庄园,东北有湖地,称倪后湖。因村民委员会驻后湖,故名后湖村村民委员会。1952年解放初原阜阳县柴集乡,1952年后属新寨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61年建后湖大队和倪老寨大队,1969年撤区并社时划入柴集公社,1979年设区划社时,复置后湖公社。 1984年大队改村,1992年撤区并乡时属柴集镇,2006年并村时,后湖村与老寨村合并为后湖村。 后湖村坐落在柴集镇北4公里处。该村辖区24个村民组。4681人,耕地6748亩,已建成小麦良种繁殖基地500亩。农业观光园,200亩海棠园,十几个品种的柿子树、桃树、梨树环绕农家小院,一派怏然生机,是发展现代观光农业理想的区域和最佳位置,欢迎各界前来共谋发展,共建和谐文明新农村。 |
有三个倪姓寨,此寨建于后,故名。1952年前属阜阳县大田区柴集乡。 1952年5月划阜南县,属柴集区。 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时属柴集人民公社贾老庄大队。 1961年12月恢复区建制,1961年建倪新寨大队和花园大队,1979年花园大队改名余店大队。 1984年3月,大队改村。 1992年从余店村中划出部分,成立张王庄村。 2006年,倪新寨村、余店村和张王庄村合并,属倪新寨村至今。 倪新寨村位于柴集镇东侧,北至阜阳颍州区三和镇,南至柴三路北侧,东至三塔镇周孜村。2008年该村被阜南县政府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村有27个自然庄,1100户,5900多人,耕地面积602余亩。本村年种植马铃薯、西瓜及它蔬菜面积达3500多亩。 |
解放前有一姓贾的开一茶棚,故名。1952年解放初原阜阳县大田区,1952年后属柴集区柴集乡,1958年属人民公社十三营和十四营,1961年建茶棚大队和戎油坊大队,1983年改制为茶棚村和戎油坊村,2006年两个村合并为贾茶棚村。 柴集镇贾茶棚行政村位于柴集镇中部,辖区18个自然庄,总户数947户,总人口4339人,耕地面积4729亩,村庄占地面积1083亩,村委会所在地贾茶棚庄。
新庄种植大棚茄子50多亩,年收入2万多元,产销阜阳、山西、河北等地。
|
霍郑村位于阜南县柴集镇西部两公里,是柴集镇的一个边缘小村,耕地面积4145亩,人口3869人,户数871户,党员65人。该村过去以传统农业为主,主要农业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主要副业苇编,改革开放以后,村集体先后创办过砖厂、姜片厂、酒厂。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个别农户开始购车跑运输,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该村现在已拥有大货车122辆,中小型货车83辆,仅运输一项纯收入超过二千五百万元,缴纳税费数百万元,还有200百多人的司机队伍,另外,外出务工750人,规模养殖场3个,连片西瓜种植300多亩,全村人均收入高达8340元。特殊的历史环境创就特殊的经济发展模式,勤劳勇敢的霍郑人,正以他们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着他们美好的生活,打造着现代和谐的社会。 |
李姓庄后有一小楼,故名。1952年前属阜阳县大田区柴集乡,1952年5月划阜南县,属柴集区,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时属柴集人民公社,1961年建队于李楼,称李楼大队。 1979年,建赵寨公社。 1984年,大队改村。 1992年从李楼村中划出部分,成立李老庄村和向阳村。 2006年并村时,李楼村与李老村、向阳村合并为李楼村至今。 李楼村坐落在柴天公路西沿,离柴集镇政府8华里,离政府偏远,总户数888户,人口3561人,有自然庄8个,村民组26个,耕地4246亩,村干部7人。我村主要以农业为主,主产棉花、玉米.目前仅有个体企业有2个、郭振喜板材厂、孟庆军板材厂。 |
因赵姓庄周围驻有寨,故名。1952年前属阜阳县大田区,1952年5月划阜南县,属柴集区。 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时属柴集人民公社,1961年1月建赵寨大队和贾老庄大队。 1984年3月,大队改村。 1984年3月,撤社设乡,属柴集区赵寨乡赵寨村,1992年撤区并乡时柴集乡、后湖乡、普善乡、赵寨乡合并为柴集镇,属柴集镇赵寨村。 2006年10月并村时与贾老庄村合并为赵寨村。 赵寨村位于柴集镇西北部,全村3400口人,3460亩耕地,16个自然庄,25个村民组。为赵寨村与贾老庄村合并而来。
全村农业生产以种植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养殖业以养猪、养鸡为主,全村规模养猪100头以上的2户,50头以上养殖户20余户。 |
孙岗村内辖14个自然庄,27个村组,979户,人口约3750人,耕地面积4350亩
本村以传统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改革开放,农民收入逐年积累,现有小型客车一部,大型货车18部,农用小型货车40部,外出人员600余人,年收入9000余元,养牛场2个,养鸡场一个,连片西瓜和小甜瓜400亩,全村人均纯收入5800元。
勤劳勇敢的孙岗人,正以他们勇于开拓创新的双手,创造着他们美好的生活。 |
刘老家村位于阜南县柴集镇北部三公里,是柴集镇的一个边缘小村,耕地面积4157亩,人口3664人,户数935户。
村两委在刘经帮书记的带领下,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规范从整 行为,增强爱民意识,促进科学发展。目前全村外出务工有860人左右,建筑队4个,木工队伍40多人。个体养牛厂1个,20头以上养猪户15户,种植连片西瓜200多亩,花生50多亩,新农村规划建设走上规范化。
|
张姓居民较多,庄面积较大,故名。1952年前属阜阳县大田区。 1952年5月划阜南县,属柴集区柴集乡。 1958年9月属柴集人民公社贾老庄大队。 1961年12月恢复区建制,当年建张大庄大队和后刘庄大队。 1979年建赵寨公社,1984年3月,队改村,改为张大庄村和后刘庄村。 1992年撤区并乡时柴集乡、后湖乡、普善乡、赵寨乡合并为柴集镇,2006年并村时与后刘村合并为张大庄村。 张大庄村地处阜南的最北部与阜阳交界,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滞后。现有地方特色:以家庭磨纸为手工业,农副产品以生姜为主.
张大庄现有村民组23个,自然庄14个,人口4166人,耕地面积5316亩,1060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