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村基本概况
北中镇望天村地处太湖县西北边陲,与湖北省英山县相毗邻,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701户,2626人。望天村面积8.3平方公里,山场面积9902亩,耕地面积1242亩,全村有80%以上户以种茶为主,现有无公害茶园4800亩,人均近2亩,年产干茶500余吨,产值约860万元。2010年被授予省级“茶叶种植专业示范村”称号。
望天村地理位置独特,边贸经济极为活跃,交通条件非常便利,x055县道穿村而过,与318国道相连接,距正在建设中的合武高速公路仅为16公里。村内已有10个村民组通水泥路,其余2个村民组通沙石路。2010年来已有80%的农户饮用卫生安全水,望天村有保存完好的徽派古建筑“梅里山庄”和集交通、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建筑“上花桥”,望天村村庄规划已初具规模,新建的望天新街居民点,已安置零散户和地质灾害户共66户。
望天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历史上文有督学,武有督军,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村人民重知识、重教育,到2010年,全村本科生人数已达110余人,研究生、博士生分别有12人和6人之多。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亦以勤劳、善良蓍称,全村茶叶种植面积在10亩以上,茶叶单项收入在2万元以上的大户有吴礼德、吴红兵、吴艳国、吴国时、吴银旺等10余户,茶叶加工大户有吴承力、赵春龙、赵祖明、吴礼旺四户,他们年纯收入均超过20万元;养殖业方面,有黄牛养殖大户吴正东户,长年黄牛存栏数均在200头以上,销售额已连续三年突破100万元。在这些大户、示范户的带动下,望天人正有计划、有步骤的掀起种、养业的新热潮。
|
宝坪村村情概况
北中镇宝坪村地处北中镇西北角,属大别山区,由原宝坪、海螺两村合并组成,是清代状元赵文楷的故乡,距镇区14公里。全村总面积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10亩,林地面积11030亩。辖16个村民小组,725户,2536人。境内有状元桥、赵昀墓等名胜古迹,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近年来,村党总支紧紧围绕以“兴村富民”为目标,以争创“五个好、先进村”为宗旨,带领全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团结和带领广大村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谋发展,使全村连续几年被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基础党组织和目标管理先进村。
基层组织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宝坪村两委5人,文化程度高中以上3人初中2人。设党总支,辖3个党支部,党员98人,预备党员4人,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强,党群干群关系非常融洽。村党总支,在带领广大群众走富裕道路的同时,还始终坚持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首先加强两委班子建设,努力适应新形势下的村级组织运行规则,强化党总支在村级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调动各支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加强村两委班子的团结合作,增强工作合力。其次是从抓党员队伍入手,常年坚持三会一课,党员联系户,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经常组织党员学党章,学科技和义务修路等组织活动,使党员在工作中都走在群众前头,被群众称为一面旗帜。村党总支还始终坚持把群众愿望与心声作为工作第一信号,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努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优化村内环境。第三是注重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将政治素质好、懂经营、善管理、有一技之长的优秀人才纳入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同时把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与党员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从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中培养后备干部,我村现有村级后备干部3人,其中党员2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2人,平均年龄30岁。
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宝坪村两委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抓住农网改造、人畜饮水和村村通公路工程的有利时机,投资近550万元,改变了村民用电难和饮水安全,公路主干线连通县道和省道并环绕全村,全长7公里,水泥硬化路面,交通便利。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随着市场经济的强力推进,宝坪村种植、养殖、加工业得以长足发展。种植业除传统农业外,大力发展茶叶、板栗、油茶、药材等,现有茶叶2500亩,板栗500亩,油茶1500亩,药材300亩;养殖业不断壮大,年出栏生猪百头以上养殖专业户2户,年出栏山羊百头以上养殖专业户2户;加工业以茶叶加工为主,全村有精制茶厂3个。
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国家取消农业税和放开粮食收购价格后,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务输出,全村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由2004年的960元猛增到2980元,为促进村民生活宽裕迈出了一大步。经济增收,使村民的生存条件日益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日益提高。全村有80%的农户改建了住房,住宅装修已由梦想变成了现实,60%以上的农户实现了改厨改厕。电视机司空见惯,就连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高档家用电器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全村有摩托车四百余辆、程控电话五百余门、手机九百余部,有20户村民还购置了私家车。“住房城市化、饮食营养化、穿戴潮流化、出行机动化、娱乐多样化”已成为村民奋斗的新目标。
新时期的宝坪村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英明领导下,将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创优争先活动,努力为实现建设文明和谐乡村的目标而奋斗!
|
马 嘶 村 概 况
北中镇马嘶村位于皖鄂两省交界,与太英岳三县接壤的太湖县西北边陲,是原望天乡政府所在地,距合武高速仅5公里,交通便捷,位置优越。全村8个村民小组,421户,1518人,耕地面积753亩,山场面积9960亩,水面积50亩,总面积9.2平方公里。
本村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属山间盆地,资源物产,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村部坐落在自古繁华,历史悠久,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的马嘶铺。状元赵文楷把她描述为“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旅游景点有:赵文楷墓,坐落在仙人打坐山,被列入《中国名胜大辞典》,属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古花桥——龙门桥,属县级文物重点保单位;自然景观有卧佛观天,燕子伏梁,鲤鱼跳龙门,龙形,龟形等。
本村位于得天独厚的小集镇,边贸经济活跃,民营企业、个私经济发展迅猛,花炮厂、茶叶加工厂、茧站、预制厂、木材加工厂等达10余家;产销大户不断涌现,商业网点20余家;村级集体经济初具规模,拥有集体山场1500亩。本村支柱产业以茶叶、蚕桑、板栗为主,农民经济收入不断增长,曾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小康村”称号。
本村现有村两委成员5人,总支下设两个党支部,共6个党小组,党员69人,村民代表36人。村党总支曾荣获县委“五个好村党支部”,市委“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等称号。
|
江河村村情简介
江河村地处太湖县西北边陲,与岳西、英山毗邻,距太湖县城100公里,太英公路穿境而过,地理位置独特,民风淳朴。全村下设18个村民小组,376户,1303人,村民代表36人,党员54人(其中女党员4人,预备党员6人)。村内有医疗卫生室,方便群众就医。自然资源丰富,有山场11134.7亩,森林覆盖率为60%,耕地面积1133.3亩。从2005年撤村并村后,村两委带领全村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千方百计谋发展,在2007年发展茶叶示范片为800亩,现已初成规模。除生产水稻外,还生产生姜、茯苓、天麻、马铃薯等农副产品;农户在饲养生猪同时,并饲养山羊、黄牛等,其余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外出务工。全村每年外出务工人员320人,主要在浙江、上海、福建、广东一带从事建筑、电子、缝纫及服务行业,造就了许多能工巧匠和小老板及管理人员。有些在外成了家、购了房、买了车。回乡创业者也不乏其人:村内有王国升投资300多万创办的王氏石料厂;江启林创办的中心免烧砖厂;江明含和江启和合伙承包的百望水库的水面养殖;江焱华、吴洽周、江新发展油茶500亩,解决了近百人的就业问题。村内有便民商店8个,农用运输车5部、面的4部、摩托车300部、电信移动接收站2处,基本形成了“户户通电话,人人用手机”的局面。全村18个组组组通公路。村委会在2009年投资百万,对8个组的路面完成了水泥路面硬化工程,改善了村组交通条件。并在2008、2009两年耗资30余万元对9个小组进行了人蓄饮水工程的实施,解决了600人的饮水难问题。为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于2010年在本村上下河两片开发了新农村建设项目示范点,解决了几十户建房无宅基地的实际问题,为我村新农村建设增添了又一个新的亮点。
近几年来,村两委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各项事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年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表彰,县领导的充分肯定,书记连年评为“优秀村干”。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来我村考察指导工作,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努力地工作,把我村的各项事业推向新的热潮。
|
罗山村村情简介
罗山村位居北中镇中心地带,东与岳西县冶溪镇罗铺村接壤,南邻花冲村,西与玉珠村毗邻,北与三村村交界,全村有12个村民小组,670户,2501人,总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1643亩,山场9509亩,金望公路,金玉公路,罗岳公路和组级机耕路构成较完整的交通网络,有中心小学一所,村卫生室一个,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覆盖率分别达96%、80%,较为有名的山脉有大罗山,内含较丰富的铜矿石有待开采,罗山村还是北中镇乃至太湖县历史最悠久的蚕桑和小木漆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茶叶生产成为罗山村支柱产业又一亮点,全村发展茶园800亩,产值160万元人均增收640元,名茶加工厂两个,年产干名茶9吨,销售收入135万元,普茶6吨24万元。村民民风淳朴、社会安定,民主和法律意识逐步增强、村庄规划初具规模,人民生活逐步提高。
|
三村村基本情况简介
三村村位居太湖县北中镇中部,由原刘山、陈辉、和平合并而成,东与岳西交界,北与英山接壤,面积13平方公里,全村辖20个村民小组,689户,2529人,耕地面积1391亩,山场面积13910亩,农作物除传统的水稻种植外,经济作物以板栗、茶叶、蚕桑、茯苓为主,居住点以刘山、陈辉、江家山、金和平四大村庄为主,太英公路穿村而过,地质地理条件较好,村内民风纯朴,班子团结务实。
三村村是安徽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省级示范村,村两委严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整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山区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拓宽生存空间,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及村容村貌,为山区村庄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鲜活典型。
|
北中镇元畈村地处北中镇东南大门,毗邻弥陀镇和百里镇,地域面积11平方公里。全村共有山场面积8600多亩,可耕地面积1240多亩,茶园面积200多亩。全村辖6个村民组,386户,农业人口1396人,共有党员38人,村两委班子人员4人。
元畈村主农作物除水稻、小麦、油菜外,刘岭的山绿茶也为一大支柱产业。两条水泥路(全长6公里)贯穿全村,极大改善了全村人的交通。村两委严格按上级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本村的自然条件和实际,大力发展经济,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及村容村貌,努力把元坂村发展为经济活跃,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村庄。
|
1、地理位置和土地资源 北中镇花冲村位于北中镇北方向,北面与岳西县搭界,东面邻北中镇,西面依罗山村,南接沙河村。花冲村地处深山区的北中镇,属集镇建设规划区。总面积为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120亩,山场面积8890亩。 2、人口和社会概况 全村共有村民组13个,国土面积8平方公里,2012年底总户数612户,总人口2392人,农村劳动力1370人,外出务工680人,约占总人口的27%。 3、产业布局 本村的主导产业为种植业和林业,其次为商业、运输、个体加工业,种植业以粮油、茶叶、中药材生产销售为主。传统产业粮油作物以横潭、团结、祝屋、水口、雀鸣、新屋、上屋等村民组为主,主要发展水稻生产,推行一油一稻或一麦一稻等种植模式,另新华、大塘、桐岭、龙安、大竹、中和等组零星种植茶叶,部分农户以蚕茧养殖为主导产业,推行小蚕共育等技术。 产业村内除传统水稻、小麦种植外,支柱产业以茶叶、蚕桑、油茶为主,花冲谷尖曾获“中国芜湖国际茶博会银奖”。 4、市场和社会服务条件 全村一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现有村卫生所一个,有村医3人,负责全村的医疗和卫士保健工作。村委会办公场所房屋8间,办公设施配套完善。 |
沙河村位于北中镇区所在地,东邻浮坵村,南邻吕河村,西邻吴俊村,北邻花冲村,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480户,1800人,耕地面积825亩,山场面积6663亩,是山多田少的贫困村,全村低保人数达124人,五保户27人,残疾人2级以上有50人,境内有太英公路穿过,近些年来由于政策的支持,修通了马安水泥路,还有先锋、余湾、朝阳、红旗组级路正在建设当中,全村发展油茶500亩,茶叶300亩,胡桑200亩,生猪养殖十多户,每户养殖生猪达60多头,新农村建设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现有河东立新组46户村民全部改造完成,有马安组新村改造正在改造当中,由于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薄弱,还有许多村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较差,2010年人均收入1880元,这些年由于上面政策好,我村一般低保户、五保户及残疾人生活基本得到了改善和提高,现在正在预算着,东滨路的建设和沙河大桥建设的理想,争取在十二五规划期内,把沙河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
北中镇吕河村位于镇政府所在地,是北中政府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素有北中镇“南大门”之称。全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55亩,山场11879亩,农业人口1966人,495户,辖10个村民小组,吕河山清水秀,环境幽雅,民风淳朴。
集镇风光在吕河充分展现,新街、吕河商贸街,东滨路两纵两横的格局已形成,农业产业化茶叶示范基地镶嵌其间。吕河村是商品集散地,人流、物流、商务、休闲、观光,四季繁华,交通信息便捷,拉动经济高效、高质量服务在吕河展现得淋漓尽致。
安居、发展、休闲、观光、商务,吕河村是最佳的选择,吕河村是皖、鄂交界深山区的一颗亮丽的明珠。
|
浮坵村位处北中镇之东,距镇政府4公里,44个自然村落,10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3124人,807户。全村总面积11800亩,耕地面积2100亩。一条长6公里宽5米的水泥路穿境而过,南接镇区,北通邻县冶溪镇,公路两旁是一排排崭新的楼房,各种商铺林立,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近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之下,聚全村人民智慧浮坵村在各方面都取得娇人的成绩。
一、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浮坵村实施了“村村通”工程,一条长6千米的水泥路顺利竣工,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2008年实施水库除险加固项目,2009年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修通了300米灌溉渠道,基本农田得到了保护,农民增产又增收。2010年实施了“人畜饮水”项目,到目前为止,全村近七成的农户喝上了安全干净的自来水。
二、产业发展。通过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浮坵村形成了支柱产业茶叶和蚕桑,发展新茶园1000亩,面积在10亩以上的茶农30余户。全村有茶叶茶工厂2家。蚕桑面积600余亩,有养蚕专业组两个。养蚕大户10个,还发展了银杏片、椿树片、苗木花卉,全村生猪存栏3000余头,其中养殖大户存栏近千头。
三、社会事业的发展。村内有文化书屋,可供人们翻阅查询资料,学习各种知识。学校新建了教学楼和生活楼即将动工修建体育场所。2010年村卫生室正式挂牌,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四、基层党组织建设。浮坵村党支部现有党员81名,其中女党员10名,每年都有新党员加入党组织,增强了党支部的战斗力。2010年获得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先进单位,“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平安创建”先进单位。“综合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等殊荣。村两委班子制定了任期目标任务,认真履行与镇党委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以学习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村两委干部推行承诺、履诺、评诺办法,接受党员群众评议监督。积极利用村级活动场所和远程教育平台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浮坵村先后开展了蚕桑和茶叶技能培训。290多人接受了培训,学到了技能。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党的基层基础更加牢靠,农村经济发展更加科学,农民致富路子更广,全村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
桐山村村情简介
桐山村隶属于北中镇,位于该镇西南方向,地处老玉珠乡境内,距北中镇镇政府所在地约18公里,是一个偏远的山村。该村分别与北中镇元畈村、吴俊村、将军村以及蕲春县檀林镇雷冲村接壤,由原花楼和桐山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现有村民小组7个,农户325户,总人口1180人;全村耕地面积1089.2亩,山场面积10894.3亩。
2011年以来,村两委紧紧围绕“结合阵地建设强组织、围绕结构调整谋发展,着力基础设施惠民生,突出人本观念促和谐”基本工作思路,努力细化、实化各项工作目标和措施,使全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取得进步,展望未来,村两委将继续发扬勤劳实干,与时俱进的优良作风,与全体村民一道,齐心协力,奋力拼搏,在新农村建设的大道上再创辉煌!
|
吴俊村村情简介
吴俊村地处北中镇西南边陲,东邻沙河、吕河村,南接元畈、桐山村,西毗湖北蕲春,北接玉珠、明珠村。2005年合并后的吴俊村是由原吴俊、将河、黄溪三村合并而成,全村面积达18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小组,560户,农业人口2088人,耕地面积2120亩,山场面积居全镇之首,总面积18905亩。
村域地势:四面高山环抱全村,东北以马鞍山、天鹅池山脉为屏障,西、南有桐山、将军山为皖鄂分界,中间则低山河谷,由黄溪河、石堰河、下河为主干河流,河上建造石堰河、吴俊二座大型水电站,总库容达4千多万立方米。
基础设施:村内村组道路全长达20多公里,近几年内完成村村通、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一事一议等项目,兴修水泥路6.5公里,2010年新建村部卫生室合为一体的办公大楼,建筑面积达500平方米,改善了村委会办公条件,及村民新医难的问题。
经济发展:村内除传统水稻,小麦种植外,支柱产业以高山油茶、蚕桑、茶叶、中药材、茯苓等,大部份家庭造靠外出务工来维持家庭生活,使家庭增收,不少优秀青年回乡创业,为我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吴俊村自古民风淳朴,环境优美,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为建造美好的吴俊创设了良好的基础。
|
将军村村情简介
将军村位于北中镇西南部,是全县海拔最高,离县城最远的一个村,全村总面积7.3平方公里,耕地1011亩,山场7500亩,7个村民组,424户,1533人,劳动力748人,外出务工489人,党员36人,优抚对象3人,五保户23人,低保户96人,持证残疾人20人,在校学生245人,贫困人口340人。
将军村基础设施情况:
将军村组级路全线10公里,都能通车,公路修到了每个大屋场,村出口路7.2公里,全部实行了水泥硬化,新建了电信、移动机站,有线电视户户都能看上,新320建平方米村级卫生室。人饮工程:新建了蓄水池2口,解决了594人吃水难问题。全村有50%农户新建了楼房。
支柱产业情况:
农作物以兴种水稻为主,粮食总产量46万斤,经济收入以兴种药材为主(主产品白术、苍术、天麻、茯苓)去年药材收入一项达80万元,人均收入2180元。
|
玉珠村村情简介
太湖县玉珠村位于皖、鄂两省、太湖、英山、蕲春三县结合部,大别山苏维埃革命老区境,柏油公路距太湖县城100km,距英山县城25km。现有土地总面积813ha。其中耕地面积106.8ha,林地面积528.6ha,水面积12.1ha,居民点用地28.1ha,未利用地22.3ha。全村辖22个村民小组,536户,2027人。
2010年全村农业收入292.6万,外出务工劳务收入240万,工副业收入180万,农民人均纯收入2096元,农业产物以粮食为主,粮食产量736.9吨,油菜籽8吨,油茶籽10吨,芝麻1吨,茶叶5吨,板栗1吨,药材1吨,油茶籽面积2000亩,退耕还林488亩,毛竹100亩,茶叶220亩。蚕桑100亩,第三服务产业比重提高,人畜饮水、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间启动村组公路12km,工程总投资预计350万元。通讯、电视均有发展,实现了组组户户通电,农村改水、改厨、改厕三位一体工程正在启动。在国家一系列的扶贫、老区优惠政策激励下,基本解决了人口温饱问题,五保户、低保户生活基本得到保障,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原三个初级小学合并为完全小学一所,初级中学一所,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文盲教育基本达到要求,现有村级卫生室二所,村级卫生条件得到改善。计划生育、生态保护、土地利用得到加强,社会民主、村民自治、村务公开上升到了新的水平,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社会综合治理政治稳定,村民安居乐业。
|